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之研究性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

2015-09-10 07:22耿燕
教师·上 2015年9期
关键词:研究性课题课堂

耿燕

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开设的,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能力的研究性学习,使其以学科教学与生活联系密切、主动性强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师生欢迎。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区别与传统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互动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当前研究性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中过多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了课堂互动,主要表现为:

1. 忽视过程的控制

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客体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一旦学生失去了“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一些课题指导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而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尚能和学生在一起,帮助学生选择课题、设计实施方案,一旦方案敲定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结果,不是“流产”,就是学生东拼西奏完成“论文”,交差了事。

2. 忽视群体与参与

小组合作实验是学生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有所长,协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一般来说,兴趣爱好广泛、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研究,广泛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与讨论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的研究任务,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组的顶梁柱。毋庸置疑,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课题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基础比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堂研究大多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如果教师没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做好协调、指导、激励等工作,他们往往就会游离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他们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中各种兴趣,能力也很难有所提高。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实施

1. 积极参与,全面关注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相反,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树立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尤其在学生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如《小石潭记》与《钴姆潭西小丘记》之异同等,可以课内当堂启发学生共同研讨解决,而一些复杂的学术性较强的专题研究则必须借助课外时间和节假日进行。教师可以把时间分为两块,一块用于课堂研讨确定研究专题,制订研究专题的实施计划,拟订课题的研究思路,汇报专题研究的进展,解决专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另一块用于课外考察或研究性专题阅读,收集与专题有关的材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撰写并修改专题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展示等。做到积极参与,全面关注,个人与集体攻关,课内与课外结合,从而把研究性学习指导落到实处。

教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性学习一个重要特征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这一要求也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探索其课堂教学模式为:通读课文→确立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论→课后延伸。

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新看法。对讨论中意见不同或与教参意见不相符的观点,教师不应武断地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评价,而是引导进不一步讨论研究,让他们继续打“笔墨伏”。这样,课堂成为学生讨论的场所、畅所欲言的论坛,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能力在其中会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题研究,教师应根据所在班级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班而论,因人而异。对于始起年级或基础不是很好的班级,应从小处着手。课题定得小一点、浅一点,待有一定基础后再定得大一点、深一点。一般情况下,小的专题一学期完成,大的专题或综合性专题一学年完成。在选题上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鹜远,以致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确定专题的时候,应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只起指导参谋作用,不能越俎代庖。有的学生喜欢小说,可围绕古今中外的小说确定研究专题,“孙悟空人物形象研究”,“《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比较研究”等;有的学生喜欢将诗词作为研究专题,诸如“杜甫与李白诗歌之比较”,“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等;有的学生喜欢散文,凡是与散文有关的都可以作为研究专题,例如,“杨朔散文研究”,等等。诸如此类,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专题。只不过当学生提出研究专题后,教师应给学生当好“参谋”,帮助学生恰当地拟定专题研究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等。

3. 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推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锻炼,而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充分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用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体验,重视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交往与合作的情况等。

学习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课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即在一课学习结束时进行测试,不侧重给学生划分数、定等级,而是让学生找出不足和差距,并找出矫正补偿的处方。这样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愉快,而暂时后进的学生也能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发掘潜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进步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对进一步学习起到促进、激励作用。教师可以从评价的结果中,了解到教学的效果,并能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到自己教学中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不足,才能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和改进教学,进而实现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评价的重心不以获取多少知识为水准,而在于是否学会了研究,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只要围绕课题,占有了较为丰富的材料,而这些材料又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专题,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现了科研特点,教师就应该予以较高评价。即使研究结果不太理想,但只要体现了围绕课题收集材料,并运用材料说明课题的过程,教师就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一句话,我们重视的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活动,在课堂教学初期,可能有些学生感到不适应,但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加以引导,并提供问题,慢慢地培养了学生研究的兴趣,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 )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课题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