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美论”试评《当你老了》三个中文译本

2015-09-10 07:22张雨卉
考试周刊 2015年85期
关键词:三美论

张雨卉

摘 要: 《当你老了》是一首久经吟诵的爱情诗,诗歌语言简明,但情感丰富,传达出诗人对其心爱之人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这首诗歌有多个中文译本,本文选取袁可嘉、傅浩、樱宁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根据许渊冲的三美论对其进行鉴赏与分析。

关键词: 三美论 当你老了 中文译本

一、引言

《当你老了》①是出自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的一首爱情诗,是他在29岁时为其爱恋对象茅德·冈(Maud Gonne)所写。叶芝在25岁时遇见了茅德·冈,并对她一见倾心,但茅德·冈并没有接受他的爱意,而是嫁给了同她并肩作战的麦克布莱德少校。少校在23年后的一次战斗中牺牲,叶芝再次向她求婚,却仍遭拒绝。《当你老了》这首诗只是叶芝为她写的众多诗歌中的一首,虽然这首诗歌文字浅显、叙述直白,但意境优美,深受读者的喜欢,因此,其中文译文有诸多版本。

笔者在众多中文译本中挑出三个译本进行对比赏析,三个译文的译者分别为袁可嘉、傅浩、樱宁。三位译者的译本各具特色,每个译本都体现出译者独特的翻译风格。

二、许渊冲的“三美论”

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许渊冲先生提出了独创性理论。他提出诗歌翻译的最佳标准是“三美论”,“三美”分别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并主张首先要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次求形美。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和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若三者不可兼得,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许渊冲,81)。

三、意美

如果说诗就是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的话,那么译诗的致命缺点就是意思完全对等而诗味全无(王宏印,192)。这里的“诗味”即许渊冲先生提出的“意美”,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将诗的原意译出,更要使译文读起来有诗的感觉。

在第一诗节中,三位译者分别将“grey”一词译为“头白了”、“鬓斑”和“青丝染霜”,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grey hair”指“头发花白、头发灰白”,所以这里袁译的“头白了”翻得太过,傅译的“鬓斑”和樱译的“青丝染霜”更加切合原文的意思。袁译和傅译都将原文中的“full of sleep”这个短语译为“睡意昏沉”,而樱译为“倦意浅漾”,两种翻译都将这个短语的意思表达得很到位,前者具有现代诗歌的美感,而后者更具古典诗歌的美,都符合“三美论”中“意美”的标准。对“nodding”一词,袁译和傅译都很一致地将其译为“打盹”,而樱译并未将这个词直接译出,笔者推测一来是为了保持译文字数工整,所以做了省译的处理;二来“倦意浅漾”一词中涵盖了“nodding”的意义,虽然这样处理合乎情理,但是“nodding”一词是动词“nod”的动名词形式,作者选用这个词就是为了突出动作持续的状态,所以将其直接译为“打盹”会更有画面感。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book”一词既指“书、书籍”,又指“本子、簿子”,但此处“不是指一般的印刷品,而是指诗人赠予情人的亲手抄有情诗的硬皮笔记本”(傅浩,92)。傅译“这本书”与樱译“此卷”(“卷”在古汉语中表“书籍”)均切合作者原意。对于“dream of”的翻译,虽然傅译的“梦忆”将“dream”的字面意思翻译了出来,但是根据上半句的内容,“slowly read”为慢慢读或吟诵,一个人一边读诗一边做梦,这显然不符合常理,所以将“做梦”的含义省去,袁译的“回想”和樱译的“回思”译得更加合理。“of their shadows deep”中的“their”代指前文中的“eyes”,而“shadow”一词有“阴影、倒影”之意,根据上文可知,此处是作者在回忆女子过去的美丽容颜,应与前文中的“soft look”相呼应。袁译“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中“浓重的”一词带有消极的意味,与原文不符,属于误译;樱译为“眼波深邃”,其中“眼波”是指女子流动如水波的目光,这个译本虽然意思没错,却未将“shadow”的含义译出;傅译“眼波中倒影深深”较为贴切。

在第二诗节中,对“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的翻译,袁译“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是非常经典的一个版本,将原文的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丝毫不输于原文,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完全符合许渊冲先生提出的“意美”的要求;傅译“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这一译本也表现出女子年轻时美好、可爱的姿态与气质;樱译“如花引蝶,众生轻狂”,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没有逐字逐句翻译,虽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茅德·冈年轻时美好的样子,但还是丢失了一些原文的韵味。原文中“the pilgrim Soul”运用了暗喻的修辞,喻指茅德·冈的爱尔兰民族主义精神和事业,也是诗人对茅德·冈的爱之所以与众不同的根本原因(区鉷,蒲度戎,52)。傅译“灵魂的至诚”和樱译“知汝心灵,圣洁芬芳”均为归化,而袁译“朝圣者的灵魂”则运用了异化,笔者以为朝圣者圣洁和虔诚的特点是众所周知的,所以为了保留原诗的文化特色,这里用异化更佳。在“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中,诗人用“changing”这个动名词来形容“face”,是为了凸显女人面容逐渐衰老的过程,袁译“衰老了的脸”,并没有凸显过程而是直接表达出了结果;樱译“当汝老去”,运用了省译的方法,虽然将意思翻出,但并没有体现出“脸”这个意象;傅译“渐衰的脸”将女人面容逐渐衰老的过程表达了出来,相比之下,傅译更为贴切。对于“sorrow”一词,傅译为“风霜”,袁译为“皱纹”,而樱译为“黯然神伤”(指心神悲泣的样子),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sorrow”一词有“悲伤、悲痛”的含义,在三个译文中,只有樱译翻出了这个意思,傅译与袁译均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但他们的译文与后文中的“changing face”也是相呼应的。

在第三诗节中,“bending down”这个短语,原意为“蹲下,弯腰”,袁译“垂下头来”,与原文不符;樱译“跪伴炉火”,翻得太过;傅译“弯下身子”与原文最贴切。在诗句“how Love fled”中,“Love”的首字母是大写,这是由于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个罗马神话中的典故,“Love”指的是罗马神话中爱情女神维纳斯的儿子小爱神丘比特,他身有双翼,手持弓箭,常被用作爱情的象征(区鉷,蒲度戎,52)。在三个译本中,袁译“爱情”,樱译“爱”,唯有傅译“爱神”将“Love”一词背后的含义翻译了出来。

四、音美和形美

翻译是使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主要解决原文内容和译文形式之间的矛盾(许渊冲,73)。从形式上看,原诗共有三个诗节,每个诗节有四行诗,全诗共有十二行,每行字数分别为:10,9,9,9/8,9,9,8/7,7,6,9。原诗的节奏是英语诗歌常用的五步抑扬格,即每行诗有十个音节,分为五个音步,每个音步有两个音节,重音落在第二个音节上。每个诗节中的四句诗,一、四句押一韵,二、三句押一韵,后者环抱于前者之中,采用了抱韵的方式,韵式为abba,cddc,effe。

在三个译文中,傅译与袁译均将诗歌译为三个诗节,每个诗节有四行,形式工整。在格律方面,两位译者均采用了“以顿代步”的方法,“步”就是前文提到的音步,它是英诗的节奏形式,“顿”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节奏单位,一般由两个或三个音节构成。原诗是五音步,两种译诗均为五顿。在韵律方面,两位译者保留了原诗的韵式,也采用了abba,cddc,effe。相比之下,樱译在形式上更具独特性,译者采用了中国古代四言诗的形式来译,译文共分为四个诗节,第一、第四诗节分别有三行诗,第二、第三诗节分别有四行诗,全诗共十四行,每行诗都押“ang”韵。译者采取了“以诗译诗”的方法,将一首英诗译为了一首颇具中国古典特色的四言诗,在其译文中,虽然会有前文中提到的“取形舍意”的现象,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译诗将原诗的意义表达得较为完整,且在格律和节奏上更胜一筹。

五、结语

从前文中对意美、音美和形美的逐一分析可以看出,三个译本各有千秋但并非完美。傅译字句精炼,无冗词赘句,不失原作音韵之美;袁译字斟句酌、精雕细刻,语言简练自然,感情深刻真挚;樱译“以诗译诗”,意美的同时兼顾了音美和形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对诗歌翻译实践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翻译诗歌时,我们不仅要做到“三美”,更要力求理解“三美”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注释:

①叶芝原诗及袁可嘉、傅浩、樱宁译文请访问: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3919022/

参考文献:

[1]傅浩.当你年老时:五种读法[J].外国文学,2002,(5):91-94.

[2]区鉷,蒲度戎.《当你年老》:译文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51-54.

[3]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论文集)[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5]《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猜你喜欢
三美论
浅析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英译中的体现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的《枫桥夜泊》两英译本评析
“三美论”下《葬花吟》英文译本对比赏析
浅析“三美论”视角下红楼诗词的前世今生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试从“三美论”角度赏析《水调歌头》四个版本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