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阅读与重述

2015-09-10 07:22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捍卫者文学价值

叶水涛

何为“经典”?从语源上说,“经典”意为向上生长的芦苇,后来被理解为“规则”或“法则”。佛克马认为:“经典是指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

作品何以成为经典?德国学者库尔修认为,正式的经典是经由教育机构、权威人士和报章杂志确立的,经典的确立是为了满足人类在知识和道德两个方面教育的需要。

经典应具有传世性的特点,所有的经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经典应具有普世性的特点,它回应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的各种追问,关注各民族文化的共同问题。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需经受读者的考验,具有耐读性,不能让人重读的作品算不上经典。

经典何以经久不衰?以文学为例,布鲁姆认为在于它的“陌生性”“原创性”及“神性和人性的爱恨纠葛”。他说:“审美与认知标准的最大敌人是那些对我们唠叨文学的政治和道德价值的所谓捍卫者。”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然而,有学者认为文学的产生源于伦理表达的需要,文学的功能就是教诲,而文学的审美功能则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文学价值的大小在于其所发挥的教诲功能的大小。

经典的确立有一个历史的选择过程。诸如,《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悲剧,曾受到柏拉图的批判.薄伽丘的《十日谈》、弥尔顿的《失乐园》曾经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中国古典的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同样曾被列为禁书。

经典的诞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白蛇传>是一部经典神话传说,但从《西湖三塔记》《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到当代各种版本,白蛇、青蛇大致经历了妖化、仙化、人化这三次大的转型。戏曲舞台上的白娘子和小青逐渐被美化为善良、纯真、美丽,敢于追求人间爱情的新型女性,法海则由原来的镇妖英雄跌落为封建伦理道德的捍卫者。

经典阅读要不断地发现新的价值,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作为“硬汉”的形象被视为征服自然的英雄,读者受到的启示是:“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同样这部作品,站在今天生态伦理的立场上,我们会看到这种征服欲给生态和人类造成的危机。小说结尾是暗示性的,圣地亚哥虽然杀死了大马林鱼,但大马林鱼给鲨鱼吃掉了,只剩下毫无用处的一副骨架。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征服,所得到的难道不是白然界的每一次报复?

今天,之所以特别提倡阅读经典,是因为面对浩瀚如海的书籍,我们必须知道哪些书籍是有价值的,值得认真地阅读,它关乎一个民族和每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同时必须看到,经典目前正面临双重尴尬:要么被僵化、凝固化,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作为传统的文化教条加以灌输,因而不受欢迎;要么是被解构和戏弄——从价值内涵到表达方式,致使经典显得轻佻可笑。

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通过对3000名读者的问卷调查,发布了一份“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1名《红楼梦》;第2名《百年孤独》;第3名《三国演义》;第4名《追忆似水年华》;第5名《瓦尔登湖》;第6名《水浒传》;第7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8名《西游记》:第9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10名《尤利西斯》。(《北京日报》 2013年6月24日)

这份排行榜囊括了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经典名著,它既反映大众文化对经典的冲击,同时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醒我们:经典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经典不仅需要我们阅读,而且需要我们不断地给它以新的阐释,不断深化和创新对经典的认识与理解,不断发现经典的新价值。文本的意义永远处于运动状态,经典如何解读并重述,使读者在陌生化中有新奇的发现,达到思想的深化与审美快感的统一,这是当前经典的阅读与教育中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捍卫者文学价值
我们需要文学
善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捍卫者》在京首映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