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夯实基础,巧妙“拿来”

2015-09-10 21:07潘美蓉
考试周刊 2015年81期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素材积累运用

潘美蓉

摘 要:写作历来是语文教育的软肋,“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在校本作业的布置与落实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留心生活中的真善美,累积作文素材,归类摘抄、概括名家作品及优秀例文中的美词佳句,并通过仿写、延伸、想象等方法,学以致用,继承与发扬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唯有积累与运用结合,才能解决学生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作文难题。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素材积累 运用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性质与地位的表达。“课程标准”中规定“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缺乏积累,学生写作时往往平铺直叙或纸上谈兵、空发议论,作文缺乏新意或没有真情实感,难有“亮点”的闪现,这是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

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实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学时能否从平凡的生活中落笔,返璞归真,探寻初中作文教学的本位,做好校本作业中素材的累积与运用,显得十分重要。谨此,笔者谈些许做法,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积累素材,为写作夯实基础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否则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学生入学伊始,笔者就不间断地布置学生写周记。在持续不断地对周记进行批改和评讲中,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认真写作,以储备素材、提高认识、积累思想,为三年后的中考提供厚实的“粮草”“给养”。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选择材料,多方训练。

(一)独立思考,取材社会生活。

从社会生活现象出发,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比较深刻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观点上给人以启发。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有了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在评讲周记的时候拿出来在班级探讨,鼓励其他学生共同关注,锻炼学生对生活感悟的敏锐能力。

笔者现在任教的是初一年级,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在平时的周记和作文中,能够从社会生活中广泛取材,写出了思想较深刻的好文章。针对现在百姓关注的食品问题,学生戴一忻写了《大话食品安全》;学生陈美颖从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孙雨晴,孙雨婷,双胞胎,12岁,身高1.43米,山东小学生,星期一晚放学未归,父母老师都很担心,日渐憔悴……”,写了《粘贴爱》;学生林珩钰在元宵节目睹了猜谜者拿着手机百度猜谜,写了《元宵遐想》……

这些同学的作品内容正是取材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他们能从细微处捕捉瞬间而逝的社会热点,挖掘社会焦点问题。通过记叙的手法,阐明事情发生的背景及得与失,诠释了社会的爱,勾画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轨迹,褒扬和抨击了社会的真善美假恶丑。没有教师的指导,没有学生的走入生活,他们是无法写出关心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的好文章的。

(二)细心观察,取材学校家庭生活。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笔者一再强调学生应从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找到更新的角度。而这“习以为常的生活”,正是学校及家庭生活。学生亲临其境、潜移默化地熏陶其中,得天独厚地享受着这些素材的馈赠,她也是教师教学利用的不竭资源。

对每一届的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笔者都会布置《我的老师》《我的父母》《?摇 ?摇的一件事》《?摇 ?摇的一堂课》《清明节有感》《春节》等这最普通的题目让学生写作。在平时教学中,对一些选材普通而感情真挚的文章总是大力表扬,给学生以正面引导。

2011届的一些学生曾在《海峡教育报》上发表过几篇文章,大多取材于学校家庭生活。如张德利的《在尝试中成长》取材校运会,陈颖盈《灯》写的是父母亲情,张宏量的《品茶记》描述与父亲品茶时悟出的道理。

信手拈来便为宝,这是笔者对作文教学的深刻感悟。鉴于学习任务的紧张,安全问题的考虑,学校很少有机会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而学校与家庭的生活正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教师借助这一平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捷径。

(三)扩展思维,取材广泛阅读。

广泛的阅读,不仅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为我们提供写作的材料。因而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悟出借鉴的真谛,从而在举一反三的意境中写好自己的文章。在广泛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归类摘抄优秀作品中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合理想象,关注背景与时代特点,并熟读成诵。

学生潘倩滢写过一篇2010泉州中考同题作文《我和别人一样吗?》,把自己化身为李后主李煜,文章写得十分精彩,在《南安文学》上发表。

学生林剑鸿《一朵开在冬天的花》写了热爱自然、性情率真的诗人、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视觉独特,语言老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初中生佳作。

由此观之,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诱导启发,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助力于材料的迁移,是作文教学成功的秘籍之一。

二、巧妙仿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一)规范指导,熟稔运用写作技巧。

在有了写作素材后,还需在具体写作时,通过有关写作手法(具体指:结构安排、材料取舍、过渡衔接、对比烘托、语言运用、收束结论等),使文章的观点及内容显得有层次、有发展、有重点,更为深刻。

笔者在此介绍一种“画龙点睛”的方法——“媒介联想法”。

“媒介”,是具体可感的行为,事物。

“联想”是从具体事物联系到抽象的情感,思想。

如两位学生,同时写了《品茶记》,引发的联想则不相同。学生叶亮从中品出了人生的道理——人生如茶,先苦后甜。学生詹宏量则品出了——世上有许多事物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感受与体会的,但往往因为他们很平常或因为我们对他们的存在习以为常,而使我们没去品味。有时,只要我们放慢匆匆的脚步,认真去听,去看,去观察他们,你就会品出不一样的人生。同样是品茶,两位学生联想的触发点不同,他们所表达的意境也就不同。因此,注意写作技法,是纠正作文教学中所出现的千篇一律结局的最佳良药,教师如果能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那么作文教学的天空一定是永远蔚蓝蔚蓝的。

(二)因势利导,让素材因仿写而熠熠生辉。

鲁迅先生说:“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仿写架起了由“读”到“写”的桥梁。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内而外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实现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

1.巧妙嵌用,让摘抄为文章润色。

语言的积累对于学习语文十分重要。郭沫若先生有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如果学生积累了大量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奔弛放达,任凭吞吐。如阅读《母亲的目光》一文后,我引导学生摘抄其中一个段落:“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忽然静了。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我们两个的呼吸声交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等了一会儿,还没有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

学生陈静在写《目光里的成全》一文中,叙述自己在妈妈目光中从满足到抗拒到感动的时候,就巧妙地把这部分嵌用进去,声情并茂地写道:“借着今夜微弱的月光,我偷偷看着父母,他们也正静静地看着我。我知道,这爱的目光,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这种目光,只属于父亲,属于挚爱着我的我亲爱的父母。我知道,继续维持着单纯的睡颜,去成全他欣赏孩子和担忧孩子的心情,是此时此刻我最应该做的。这小小的成全,对于我,我的父母,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啊!”

2.仿名家或者阅读材料。

如学了朱自清的《春》,某学生有感而发,仿写了这篇《秋》:“期待着,期待着,秋风来了,秋天的脚步近了。秋天来了,大地上铺上了金黄的地毯,到处是金灿灿的样子。河里的鱼儿又大又肥,枝头的果实香飘四溢,收获的喜悦唱响秋的乐章……秋天像充满丰收喜悦的农民,他从头到脚都流着喜悦的汗水,品尝着丰收后的果实。秋天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有着无比的智慧,领着我们过上好日子。秋天像一个知识丰富的老师,默默教我们知识,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这样仿写,在阅读素材的积累上,仿用了《春》的格式,很美。该文从结构、语言、写法等方面进行仿写,还是很感人的。写出了秋的特点,秋的感受,秋的喜悦,也很有文采。最关键的是学生通过仿写有所悟,悟出了名作的意境、独到的写法、显著的特色,从而达到了仿写的目的,树立了写作信心,逐渐掌握了写作要领,并能写出好文章。

总之,作文教学不能永远停留在将学生“扶上马”的层面,教师要积极研究,针对学情,根据社会发展趋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宰者,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真谛,悟出人生哲理,并诉诸笔端,将美好的东西展现在人们面前,以此深化作文教学内涵,这才是素质教育精髓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胡腾华.虚笔才是作文的本质.中学生语文教学参考,2014(3).

[2]冯萍.浅谈新课程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月刊,2012(3).

[3]陈日亮.守正融新.踏实前行.课程·教材·教法,2014(9).

猜你喜欢
初中作文教学素材积累运用
探究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问题探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浅谈作文教学的方法
试论作文素材的积累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