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训矛盾分析体教融合的必然性

2015-09-10 21:07杨云霞
考试周刊 2015年81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体教融合

杨云霞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体教结合模式下的学训矛盾的分析,结合体教融合模式的内涵,阐述了体教融合模式下学与训的关系,并指出体教融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旨在为新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体教结合 体教融合 学训矛盾 竞技体育人才

体教结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而构建的一种特殊模式。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工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发展了近三十年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在实际发展中还有许多矛盾与困难,如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选拔与生源培养衔接不合理、学训矛盾突出等。

近年来,体教融合作为一种新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被一些学者关注。本文通过对体教结合模式中较突出的学训矛盾的分析,结合体教融合模式的自身内涵,探讨体教融合模式下的学训关系,旨在为新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1.学训矛盾的现状

学训结合是体教结合模式下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学训始终是一对十分棘手的矛盾。在体教结合模式下,运动员进入高校后一般都学的是其他专业,运动员主要精力还在训练上。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为了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采用以训练为主、学习为辅的管理体系,所学专业课程无法与正常学生同时完成,最后只能采取变通的方式给予学分,结果是运动员从事十几年的运动但不是自己所学专业,很难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所学专业不系统,造成最后就业时两头都顾不上的困境,择业十分困难。

在体教结合模式下,我国高校特招的运动员由于专业不对口、基础差,缺少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普遍存在发展片面、学历层次低、成材率低、出路不畅等的现象,这些现象凸显了学训之间的矛盾。学训之间的矛盾是我国体教结合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症结,尽管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提出一些改进的思路或建议,但直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2.学训矛盾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的体教结合模式,缓解了当时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激化的矛盾,但并没有真正改变体育教育游离于大的教育环境之外的现状。在体教结合模式中,体育和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把对运动员的培养独立于教育系统之外,并过早地脱离科学文化教育。这种体、教“倒挂”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体教结合模式下有大量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除了一小部分会在体育领域继续工作外,大部分都会进入社会。受专业所限,这些进入社会的人绝大部分会从事与体育无关的职业。由于在校期间的学训矛盾,这些人的训练时间远大于学习时间,其专业知识储备较其他学生要小,因此无论在找工作还是未来的发展上,都有明显的劣势。这种体教分离,高投入,低产出,高淘汰率,是以牺牲成千上万的青少年的前途、学业为代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得不到良好的文化学习机会,大量的人才在中途被淘汰,这是体教结合模式下学训矛盾的产物。

在体教结合模式下,教育与体育是两个独立的客体,其对应的学与训被人为地分为两个独立的客体。因为片面强调训的重要性,把竞技体育人才狭隘地理解为竞技体育运动员,因此学与训的目标就产生根本差异,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还要保持各自独有的特征,从而导致学与训的矛盾,这是体教结合模式下的必然产物。

3.体教融合模式的内涵

要提升我国的竞技运动水平,就需要竞技体育人才,竞技体育要赶超世界水平,就需要高素质的教练员、裁判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科研人员和智力型的优秀运动员。竞技体育人才是竞技运动水平提高的核心,而人才的需求方向是多样的,竞技水平的提高涉及方方面面,他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在竞技运动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包括比赛、训练、管理、组织、宣传、保障等多方面人才的统称,而不是单一的竞技体育运动员。

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这些人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全国冠军、世界冠军,但多年的耳濡目染,使这些人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教练员、裁判员、组织者、管理者、经纪人和体育科研人员等。但是在体教结合模式下,却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向这些方面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

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就是体育专业人员缺乏坚实的学科基础,有心无力,这是体育脱离教育环境、自成体系发展的弊端。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员不懂体育,碰到体育问题,有力无心。所以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体、教之间的壁垒,完善和发展全方位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让这些人在训练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学习竞技体育训练、管理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既懂体育又具备坚实的理论根基,训练时才可能游刃有余。同时也可以弥补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匮乏的局面,让这些后备人才继续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更有效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同时也会解决一部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就业问题。

重新审视体育与教育的关系,让体育回归教育系统,这才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和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思路,也正是体教融合模式的基本内涵和出发点。

4.体教融合下的学训关系

与体教结合不同,体教融合重新审视了体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针对体教结合提出了新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其根本思想是教育与体育的统一而不是分离。教育部门具有文化教育、人才资源、学科门类等方面的优势,体育部门具有专业教练和训练经验的优势,两者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既能推动学校体育的普及,又有利于全方位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体教融合是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两个体系优势的科学方法,弄清体育和教育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关系,实现体育和教育的有效融合,无疑是我国全面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体教融合模式把教育与体育重新整合在一起,认为体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学与训不是分离的,要将两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个整体,学习是为训练服务,训练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学与训的目标是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服务的,而不单纯是为竞技体育运动员服务。体教融合模式下的新型学训关系,将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5.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和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和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重点。体教融合作为一项根本性的竞技体育培养体系的变革和教育体系的变革,它采用多样、灵活、全面的手段,让运动竞技人才在教育的大环境中,既在体育特长上有进一步发展,又在文化教育上得到良好的熏陶,从而丰富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内涵,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全方位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江苏省体育局体育科技局管课题(ST13303358)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体教融合
新形势下体教融合对南宁市滨湖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要求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当下价值及可行性分析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体教结合”体系下体育班化学教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