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

2015-09-10 21:07唐纯翼
考试周刊 2015年81期
关键词:通识普通高校就业指导

唐纯翼

摘 要: 地方普通高校因自身办学层次劣势、传统专业过度发育、就业制度不够完善、就业指导职能缺失及用人单位择人标准过严等因素,制约了其学生就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传统专业、完善就业机制、稳固就业主渠道及鼓励自主创业等措施,是走出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地方普通高校 就业形势 就业困境 就业对策

大学扩招导致了两种社会效应。一方面,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享受教育改革红利,体现了教育公平性,为整个民族素质提高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使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极大。许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毕业即失业,沦为“啃老族”、“坑爹族”,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已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1.1基本就业形势分析。

200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2万人,至2006年猛增为413万人,增长率为94.8%,自2009年起,每年以平均4.5%左右的增长率递增,至2014猛增为727万人,2007—2013年期间的平均就业率为86.2%(表1)。

表1 2007—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就业

表1提供以了两个关键信息:①招生规模继续扩大,距800万/年的大军规模已经不远;②平均就业率为86.2%,就业率不高,且起伏不定。

1.2 2014年就业形势预测。

按平均就业率86.2%计算,2013年毕业生中约有96(699×13.8%)万人参与2014年就业,2014年毕业生就业人数将达到823(96+272)万人,其中将近114(823×13.8%)万人找不到工作,加上至少1%左右的跳槽人员挤占就业岗位,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2.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困境

2.1出身低微,先天不足。

地方普通高校大多为二本或三本学校,相对重点高校而言,其学生的平均综合素质要低很多,即客观上地方普通高校的学生比重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低,因为这些学生都是重点本科不录取的。或者说,两类高校学生的素质起点不一样,地方普通高校先天不敌重点高校。毕业后,两类高校的学生又在同一平台上争夺就业岗位。很显然,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但地方普通高校的学生又别无选择,只能面对。因此,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要比重本生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找到心仪的工作。

2.2专业传统,不合潮流。

因为师资、设施、观念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地方普通高校仍然以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历史、地理等传统专业为优势专业者居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师范设置的,而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电气自动化等热门专业要么没有,要么办得不好。传统专业就业,一是考研。但对90%以上的地方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这条路是关闭的,因为他们不好学。二是考公务员,又有至少80%的学生不会选择,因为还是拼读书。三是当教师,仍有70%的学生看不上,因为教师队伍基本饱和,而且是要通过考试。最后是进入企业,但企业要求专业性强的技术人才,传统专业的学生多数会被挡在门外。

2.3就业制度,延缓滞后。

招生规模扩大后的自主择业,需要社会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但国家的就业制度不完善,就业岗位增加的幅度远不及招生规模增加幅度那么快、那么明显。国内的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适合大学生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很少,出现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在家待业的怪圈。可以预言,在国家经济体制转型没有完成之前,这种就业难的局面会持续下去。

2.4标准过严,“经验”挡道。

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是相当严格的,有些做法近乎苛刻,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有失公允,主要体现在:①要求有几年工作经验。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可能会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此类标准直接把应届毕业生排除在外。②免费使用。大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公司,没有就业协议,没有工资待遇保障,只有没完没了的工作。这批走人,又进另一批,如此循环,免费使用。③不讲求诚实守信,没有培养人才的意识。④歧视女性。“只限男生”或“男生优先”的择人标准,不仅将女性挡在门外,而且会伤害女性尊严。

2.5就业指导,形同虚设。

2.5.1不了解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不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地方普通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并没有充分了解和重视,以至于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一直无法全面展开及具体落实,就业指导机构名存实亡,形同虚设,使得大学生无法真正从学校的就业指导中获得对其就业择业有帮助的内容及信息,就业难问题就没有办法得到根本解决。

2.5.2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结构不健全,整体素质偏低。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要融合心理培养、道德法律意识教育、公司管理及运作教育和经济形势、政策教育等多项学科的一项综合教育工作[1]。地方普通高校的就业指导的现状是:①指导老师多为部门兼职人员,缺失专业培训,多数没有就业指导资质,存在不专业、不敬业的严重问题。②指导老师数量有限,达不到1:120~1:150的国家要求。③就业指导教育形式单一和内容陈旧。④就业指导工作的短期性,无法到达预期的指导效果。⑤指导老师结构单一。只有校内老师,没有社会老师。

2.6认知失准,就业受阻。

2.6.1个人自我定位不正确。

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喜好、优缺点等缺乏清醒的认识,常常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另一方面,对用人单位的企业规模、企业性质、人员待遇和未来发展空间等定位不准。没有想过自己能给公司创造什么,一味地对公司高要求。基于自身能力有限,面对层层筛选,不能满足公司要求,最终被淘汰,造成“高不成”的局面。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单位,又不肯降低期望值,不愿入职,造成“低不就”的局面。长此以往,就成为就业大军中的“齐天大圣”。

2.6.2社会认知造成误导。

用人单位面对众多应征者按照优胜劣汰规则进行淘汰,高学历成为筛选的重要因素。于是忽视能力的盲目追求高学历、祈求通过高学历增加求职砝码,成为大学生的新宠,涌现出部分“高人低能”的“高材生”。诚然,高学历确实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应该深造。但是,深造应该是提高能力的深造,学历高要基于能力高,其目的是更好地就业,因为高学历不意味着高能力[2]。

3.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策略

3.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相关专业。

办大学犹如办企业,学生即为学校的产品。企业以市场经济为驱动,学校则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就业犹如企业产品进入市场,应该是社会需要的。社会需求越大,则学生越容易就业。传统专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趋于饱和,社会需求不大。对于社会需求相当少的传统专业应该淘汰,对于社会需求少但又必须存在的传统专业则要做精做强,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中国正在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大学应该围绕这一指挥棒,克服重重困难开设相关新型专业,实现办学转型,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当然,学校转型是需要经过“阵痛”的,但这是必要的。

3.2完善就业指导机制,保障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3.2.1完善就业指导机构。

成立学校、院系等多层次的就业指导机构,使就业指导具体到不同的专业,进行面对面指导。

3.2.2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成立一支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以学院兼职老师和企业工程师为辅助,使就业指导教师能够正直胜任起就业指导工作。

3.2.3上好就业指导课。

精心组织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将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到常规的教学程序中,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学时及教学效果。不仅要讲一般性的就业形势、就业技巧等内容,更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针对性辅导,这不仅需要全体就业指导老师努力,而且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配合。

3.3强加通识课程教育,增加学生就业筹码。

通识课程具有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心理素质、文学修养、美学修养等多种作用,对大学生就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地方普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通识课程,但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敢恭维。不少通识课程都是由理论课变形而来,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通识课程。学生选修通识课程是被动的,是为了拿到规定的学分,逃课率高得吓人。此类通识课程还不如不上,既浪费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学生又一无所获。

3.4稳固就业主渠道,拓展就业分渠道。

对于土木工程一类招生规模大、就业方面确定的专业,学校应该联系多家大型建筑公司,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与就业渠道。实行顶岗实习,实现实习即就业,减少就业中间环节。同时鼓励学生到西部等边远地区,实现全方位就业。

3.5引导自主创业,实现就业梦想。

国家降低了大学生自主创业门槛,出台了许多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对于那些适合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与其要在就业大军中杀出一条血路,还不如自主创业。学校要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喜好、特长、外部环境等条件,在创业设想、创业规划、创业战略、创业实施、创业效益、创业风险等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跟踪指导,直至创业项目能独自经营。

参考文献:

[1]潘晶巍.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6).

[2]刘雪,路遥,仲伟伟.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12):103-104.

猜你喜欢
通识普通高校就业指导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