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点滴体会

2015-09-10 07:22戴兴达
考试周刊 2015年71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教学内容

戴兴达

摘    要: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进行情境创设,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教学内容

在大多数学生眼里,数学学科抽象枯燥,且对于现实的生产生活没什么用处,在实际生活中只要懂得一些基本的计算就可以了,也就是只要小学毕业就可以了,至于高大上的中学数学和大学数学是科学家的事情,我们不当科学家,所以没必要学得太精。很多高中生特别是文科生,已经做好了一上大学便彻底告别数学的准备,所以在中学学习数学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魅力,发现生活生产中无处不在的数学,进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已成为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现代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不应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更应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发现到怀疑,到思索,再到新的发现,最后解惑的奇妙过程体验,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由于青少年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是先从感官开始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的精心设计刺激学生的感观认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和公式的产生过程,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课堂上情境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

1.借用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不同的老师创造出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因此课堂教学要非常重视新课引入,一堂好课必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也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介绍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就是一个好的方法。

比如,我们在介绍集合知识时,可适当介绍康托集合论的成就;在讲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借助选修系列3-1《数学史选讲》第三章,简要介绍解析几何的诞生;在讲授微积分知识之前,可介绍中国古代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的论断,此论断蕴含无穷小的思想;祖冲之的求π“割圆术”,这是极限思想的原始模型;祖暅的“等幂等积定理”等。通过数学史的简要介绍,让学生体会数学其实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会古代科学家的智慧,感受数学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此外,数学家探索发现的故事可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一下高斯:在高斯小的时候,他的老师出了一道难题:1+2+3+…+100=?正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的时候,高斯很快就得出答案是5050。他的算法是把1+100,2+99,3+98,…,49+52,50+51,这样凑成50组,那么答案就可以很快求出,是101×50=5050。

2.用数学实验或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无穷乐趣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比较枯燥和抽象的,但是如果以实验或游戏的形式,用探究的态度学习数学,那么数学知识就会变得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也更有兴趣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预先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或游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归纳、总结得出数学结论。下面我们看几个以实验或游戏为表现形式的情境设计。

案例一:课前让学生准备半径为R的半球(可以将乒乓球剪开,取乒乓球的一半),以及高和半径都为R的圆锥和圆柱(用硬纸板制作高和底面半径都与乒乓球半径相等的圆锥、圆柱),还有一小袋沙子。课上让学生先用半径为R的半球装满沙子,又用高和半径都为R的圆锥也装满沙子,并把这些砂子同时倒入高和半径都为R的圆柱中。反复操作,可以发现砂子都刚好装满,于是,学生就会猜想容积一样,也意味着体积相等,即V=V+V。在倒沙子的过程中,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当只把圆锥里的沙子倒入圆柱内时,沙子大概占圆柱的容积,若只把半球里的沙子倒入圆柱内时,沙子大概占圆柱的容积。实验过后便可带领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V=V-V=πR-πR=πR,所以就得到V=2V=πR,即为球的体积公式。

案例二:在讲授随机事件的概率时,可让学生根据书上设计好的抛硬币试验,自己动手做试验,并记录下试验的结果,而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试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做的试验进行讨论,进而讲授书上的内容。

案例三:在讲古典概型前,让学生准备两个硬币和一些一元的零钱,同桌两人为一组,甲摆一游戏摊,由乙来参加游戏,游戏规则为:由乙同时抛两枚硬币,若都出现正面,则甲给乙2元,否则乙交游戏费每局1元。让学生动手玩游戏,看看最后谁挣得的钱多,并互相交流探讨结果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然后从实验过渡到课本知识的讲授,学生便会觉得“原来如此”,于是新知识便被学生轻松掌握了。

当学生亲自参与了数学实验或游戏后,对数学知识的实质有了感性认识,教师再进一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观察问题的本质,使得学生很自然地接受课本上的知识。

3.用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很多时候我们要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解答。而我们的大多数学生长期固化于两点一线(家——学校)的生活模式,生活经验的限制让学生很少有机会感受数学对于生活的巨大作用。于是这就需要老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巧妙的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生活—数学—生活”这种知识的循环过程,进而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累积数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适时地、富有启发性地提问,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在不断提问与回答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

例如,在上《向量》这节课时,我们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借助多媒体演示一个缉私船和走私船的追逃问题。

师:如图,一艘海上缉私船在A处发现正北方向B处有艘可疑船只,该可疑船只正在向正东方向的C处航行,假如缉私船向北追去,能追上走私船吗?为什么?

生:追不上!因为方向不对。

师:如果缉私船如果向东北方向追去呢?

生:还要看缉私船的速度和走私船的速度。

……

此类追赶问题是学生在物理课上常遇见的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引出向量的概念: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而且教师还可借此问题,将数学中的数量、向量对比物理中的标量、矢量,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向量的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而且此追击问题的背景还可运用于必修五的“解三角形”的授课中,等到学生学习解三角形时,只需将条件“缉私船向西南方向追去”稍作改变,使问题不但涉及方向,速度大小,还涉及角度计算等,那便是一道解三角形的题目了。

4.利用以旧带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高中数学的学习更要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常常要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提出新问题,引入新知识的讲解。

例如,在讲授线性规划问题前,可引导学生回忆以前经常碰到利用不等式找最优解的问题。

已知服装厂有甲、乙两种面料,甲种面料70米,乙种面料52米。现计划用这两种面料生产A、B两种型号的服装共80套,已知做一套A型服装需用甲种面料0.6米,乙种面料0.9米,可获利润45元,做一套B型服装需用甲种面料1.1米,乙种面料0.4米,可获利润50元,当B型号的服装为多少套时,所获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这种收益最大化问题我们可这样去解:

解:设当B型号的服装为x套时,所获利润为y元。据题意有:

0.6(80-x)+1.1x≤70(1),解之得x≤44

0.9(80-x)+0.4≤52(2),解之得x≥40

y=50x+45(80-x),即y=5x+3600

因为5>0且40≤x≤44,

所以当x=44时,y=5×44+3600=3820元。

但如果我们换一道题:某公司计划2015年在甲、乙两个电视台做总时间不超过300分钟的广告,广告总费用不超过9万元,甲、乙电视台的广告收费标准分别为500元/分钟和200元/分钟,规定甲、乙两个电视台为该公司所做的每分钟广告,能给公司带来收益分别为0.3万元和0.2万元。问该公司如何分配在甲、乙两个电视台的广告时间,才能使公司的收益最大,最大收益是多少万元?提出问题:这道题也是收益最大化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去解呢?引导学生列式:

解:设公司在甲、乙两个电视台做广告的时间分别为x分钟和y分钟,总收益为z元,

由题意得

x+y≤300500x+200y≤90000x≥0y≥0

z=3000x+2000y

进而继续讲授线性规划知识,利用线性规划解题。这样,我们便利用题目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前后联系,利用复习旧知识过渡到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不会觉得突兀与生硬。并且通过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体会探究式学习的快乐。

5.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把教材上的内容在课堂上对着学生讲一遍,学生通过预习其实已经了解了课本内容,当他们在课堂上听着老师再重述一遍时,便会觉得枯燥无味,同时也忽略了教材中隐含的丰富的数学思想,失去了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加工、改编等,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认知经验与教材结论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并学习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在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教材中直接利用错位相减法推导出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此方法虽是求数列前项和的一种典型的方法,但学生并不会自己往这个方向去想,于是学生只是在上课时被动接受,课后强制记忆。那么学生便会产生疑问:在看课本之前我并不知道错位相减法,那么我怎么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呢?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进行推导:

∵==…=,∴==…=

由合比定理得:===q-1

所以当q≠1时,S===

由以上解法,我们又可以这样想:

q===…===,

所以,当q≠1时,S=.

此外,我们还有更简便的解法:

S=a+a+a+…+a=a+aq+aq+…+aq+aq-aq

=a+q(a+aq+…+aq)-aq=a+qS-aq

所以,当q≠1时,S=

虽然,错位相减法是固然要介绍的,但教材经过教师的“二次创作”之后,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认知经验与教材的既定结论产生碰撞,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飞跃。

6.利用学科渗透创设情境,让学生巧妙地联系各科知识

我们知道学科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物理中有数学知识、计算机课也需要数学知识等,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渗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而且对于学生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比如,在《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堂课的开始可以从熟悉的物理知识简谐振动引入。物理中物体做简谐振动时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交流电中电流i与时间t的关系,它们的图像形如正弦函数的图像,它们的函数关系都可以表示成形如y=sin(ωx+φ)的函数解析式。

再比如,我们也可以等学生在计算机课上学完编程之后,再安排上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的课程,这样学生学起算法来便会十分轻松。

逐步向前推进的高中课程改革,丰富了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不仅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参考文献:

[1]高隆昌.数学及其认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

[2]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3]俞昕.数学教学呼唤“对话”.高中数学教与学,2009(1).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教学内容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案 重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