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备课策略探微

2015-09-10 07:22陈幼清
考试周刊 2015年62期

陈幼清

摘 要: 所谓备课,是教师上课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写出教案)的过程。通过钻研教材实现精通教材、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转化,并通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加以落实。本文浅谈高中数学备课策略。

关键词: 备课策略 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

一、备好教材,心中有书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供教师和学生阅读的重要的材料。要备好课,必须与教材进行对话,备好教材。教师要依据自身的实践和研究,探究学科课程与教材,以课程、内容的创造性使用为前提,深度开发教材资源,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只有准确把握了教材的特色,教师才能与教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准确理解编写者的意图,进入教材的内在天地。在把握教材特色的同时,教师还应了解整套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把握教科书的知识体系。了解整套教材在各个年级教学内容中的分布情况,统观全局,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地位、作用及相互联系;从单元序列中看教学内容中的连续性,把握教材编排的纵向联系,要把教材看作一个范本,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同时又把教材看成是一个例子,不唯教材,力图出乎其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要在对教材合理挖掘的过程中寻找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通过创造性地劳动,“打开”课本,寻找“亮点”,将死教材变成活的知识,可以同时引用同样题材的教材,触类旁通,使“学科”与“学科”之间成为一个“互联网”。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教材中的静态知识操作化、活动化。从而更符合学生心理,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备好学生,心中有人

只有备好了人,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起来。因此,备课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其由“要我学”主动转入变为“我要学”。因此,在备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单元预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可要求学生就教材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个问题、某个地方、某段语言等搜集背景资料,用图或文或非文本的方式制作资料卡。学习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之分。因此,备课时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用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去观察,自悟自得。一个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学备课中心的教学设计,一定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供广阔时空,拥有课堂的精彩。

三、备好教法,心中有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教法,实际上是教学方法,即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需有法,需要尊重经验,依靠理性和智慧,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教无定法,需要克服各种教学方法的局限,兼收并蓄,面对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需要个性鲜明、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效率才会得以提高。但是,备教法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和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要确立“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变革绝不是单纯的“方法”的变化,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核心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明确教师“教”是为了学生“学”,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最后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备好开头,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多媒体导入教学,更是益处多多。导入工作做得好,可以引导学生逐步调整自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显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人认为,要营造气氛,宜以“情”导入;要激发欲望,宜以“趣”导入;要创设问题,宜以“知”导入;要设计话题,宜以“议”导入。有人从创设情境入手进行探索,认为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人入胜;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学以致用;可以创设悬念情境,扣人心弦;可以创设操作情境,动手实践;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兴趣盎然;可以创设游戏情境,寓学于乐。总之,导入新课是一门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显著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五、备好结尾,引发探索

一堂课的结尾设计和一堂课的导入一样重要。在教学中若能根据授课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巧妙地设计出行之有效又有趣的结尾,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总结结尾法。总结,就是对一堂课的内容、知识结构、技能技巧或用提纲,或画表格,或以图示等方法加以概括总结,强调要点,使学生对整堂课有完整、清晰的印象。譬如学完椭圆的集合性质之后,可列一个表进行总结。二是启导结尾法。启导,即启发和指导,就是在一堂课结尾时,对作业的解题格式,完成时间提出一些要求,对有一定难度的作业给予一定的启发,对新课的预习提出具体要求并给予指导等。这是常见的课堂结尾设计。三是呼应结尾法。呼应,就是在一堂课将结束时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前呼后应,使学生豁然开朗。例如在学习利用不等式求极值这课时,课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将一块正方形的白铁在它的四角上各剪去一个小正方形后,再彎折成一只盒子,要使盒子的容积最大,应当剪去多大的正方形呢?然后引导学生自觉探求与极值有关的几个定理,并解决几个简单的问题,末了再回过头来解决课前所提的问题。学生对这样的结尾很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