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适度拓展触发灵动生成

2015-09-10 07:22顾立军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手掌辨析面积

顾立军

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教师充分运用自身智慧,巧妙抓住丰富的生成性资源,从而灵动激发学生智慧,最终让师生智慧共同成长,共同享受学习快乐的课堂。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张秀花的一节公开课“面积的认识”,从中可以看到教师如何左右逢源、信手拈来、适度拓展地“教”,学生又是如何激情高涨、欲罢不能、灵动生成地“学”。现将一些精彩片段稍作整理,以供分享。

一、挖掘教材,拓展新知“广”度,触发“兴趣性”生成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好吗?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教师的手掌面)

师:老师的手掌面和你们的手掌面比,哪一个手掌面大?

生:老师的手掌面大。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表面小,黑板的表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

【赏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而不是知识的全部,有些教师局限于教课本上的内容,结果学生只能被动生成,或者“欺骗性”地生成,因为结论早就在课本上看过了。如何让学生自主灵动触发生成,张老师在引入“面积”概念时,就注意了挖掘教材,适度拓展“面积”概念的“广”度,让学生自主唤起浓厚的认知兴趣,由此触发对于面积认识的灵动生成。在教学中,摸一摸教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是对“面”的概念由课本的平面概念拓展到“曲”面和生活中“面”的范畴。正是由于适度拓展了知识的“广”度并借助于生活经验,让学生认知身边熟知的事物,学生在充分的直观与感官体验的基础上,才自然触发学生基于学习兴趣之上的灵动生成。对于“面积”概念,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看一看黑板的表面、比一比物体的表面,当学生沉浸在生活体验中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学生便很快总结生成了“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概念,由具体事物一步步灵动迈向抽象概念的生成。

二、引导探究,拓展新知“深”度,触发“概念性”生成

师: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来动手涂一涂呢?(想)好,全班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请听清两个要求:第一,发给你们的图形要涂满,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师说“开始”,才可以动笔涂,时间1分钟。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每人发一张纸。(小组长按要求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学生涂色)

师:时间到,涂好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我隆重宣布比赛结果:××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生:太不公平了!我们不服气。

生:他们涂的纸比我们的小多了。

生:看看我们的纸,比他们的大多了。

师:你们小组的纸大,他们小组的纸小,也就是你们小组要涂的什么大?

生:我们小组要涂的面积比他们小组要涂的面积大得多。

【赏析】数学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触发自身对于概念的自主理解,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的过程。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局限于用课本引导的思路组织探究,往往学生就会按部就班、固守套路地进行装模作样的“假”探究,因为课本已有相关探究内容与思路的介绍,得到的结论也往往是表象与浅尝辄止的,对概念的理解也是肤浅的。张老师在揭示了“面积”概念之后,不仅组织了对于“面的大小”理解的探究活动,而且注意适度拓展探究活动中的知识的“深”度,让学生通过两种层次的探究活动,认识到物体有面、面有大小、面的大小可以比较等知识要点,从而触发了学生对于“面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全面理解。像上面教学中的涂色比赛,在学生兴致盎然的基础上,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针对比赛结果产生的认知冲突,形成自主探究,触发了对面积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原来教师事先发给两组涂色的图形面积不一样,一组比较小,另一组要大得多,当然涂起来用的时间就多。于是,当学生灵动理解“事实真相”之后,对面积大小的感受也就有了更加鲜活生动的理解。

三、组织辨析,拓展新知“活”度,触发“内化性”生成

师:(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呢?(学生意见不一)

师:咱们光用眼睛看,难以准确地作出判断。你们能不能想想其他的办法?(学生在小组内议论)

师: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4个小方块、纸条、尺子。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组织反馈)

生:我们是把两张纸重叠,发现有一张纸还露出一些,所以那一张纸的面积大一些。

生:我们是用小方块铺,发现一张纸正好可以铺4块,而另一张纸铺了4块,纸还露出一点,所以露出一点的那张纸面积大一些。

生:我们选择用小纸条去量,发现一张纸小纸条正好量3次,而另一张纸要量3次多一些,所以说明另一张纸的面积大一些。

……

【赏析】精彩的数学课堂不能仅仅满足学生按照设定的程序接受新知,更要能够让学生以自己独特和个性化的视野来理解知识,这种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过程是具有不确定性、生成性和因人而异的,这也是数学知识能否被学生真正掌握的显现,也是数学课的主要魅力之一。在这节课中,张老师在揭示概念、引导探究和学生初步理解“面积”这一概念之后,还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比较图形面积的辨析活动,而且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做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根据自己对于概念的理解去探寻答案,从而将学习的需要从“外压”转化为求知的“内需”,学生边比较辨析,边灵动生成,知识也由此在学生头脑中进一步巩固并愈加“鲜活”。在上面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巧妙地抓住了“两个面积接近的图形如何比较”这一辨析切入点,就能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争论,让辨析意识与辨析行为变得自发生成,而且因其个人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不同和比较方法的灵活选择,使得“面积”的概念通过辨析比较,变得更加完整具体。这一环节的设置,既有个体的独立辨析,又有群体的合作交流,给了学生进一步内化丰富知识的契机,将这些生成积蓄起来,就可以让学生享受到数学课堂的成功与活力。

四、延伸练习,拓展新知“效”度,触发“运用性”生成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规则是:同学们分两组,分别看老师出示的图形。一组同学看图形时,另一组同学不能看。

师:(出示一个较大的被分成4格的图形)请第一组同学看,这个图形一共有几格?

生:(齐)4格。

师:(出示一个较小的被分成6格的图形)请第二组同学看,这个图形有几格?

生:(齐)6格。

师:大家来猜一猜,哪个组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大?

生:6格比4格多,当然6格的图形大。

生:不一定。说不定6格的图形格子小。

生:说不定,4格和6格的图形一样大。

师:究竟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想不想看看这两个图形。(出示两个图形)为什么4格的图形面积反而大?

生:4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大。

生:6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小。

师:看来,用数格子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赏析】数学练习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数学知识、是否形成数学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智慧、让学生思考渐变灵活的重要途径。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仅局限于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学生只是完成了目标旨在复习知识点的巩固性基础练习,对于学生能否真正掌握或能否灵活有效地综合运用知识,其反馈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张老师在设计练习时,注意适度延伸了练习的有效性与高效性,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面积”概念,并触发了学生基于“面积”概念的灵动生成,使学生学会了灵活运用“面积”概念,使学生学得妙趣横生、兴致勃勃。如上述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游戏,一方面是对面积大小比较方法的复习和综合运用;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已建立的“面积”由平面直观概念到空间抽象概念的升华。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面积”概念的运用效度。由此,触发了学生的三种生成,不仅仅是这三种表象的生成,此时,学生头脑中相关的面积表象的生成更是丰富多彩,学生由此知道对面积概念的运用不能墨守成规,学生在快乐地观察与比较中恍然大悟,本节课新知的教学与运用由此悄然达到高潮。

综观整节课的教学,由于教师注重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适度拓展了新知的“广”度,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又在组织探究与实施辨析的环节中,适度拓展,对学生实施了有效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最后通过合理、高效、适度延展的练习,使学生形成了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总之,教学中教师适度拓展、积极引导,学生灵动生成、高效运用,精彩不断、欢笑不断。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真武镇杨庄小学 225264)

猜你喜欢
手掌辨析面积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摊开手掌
面积最少的国家
把手掌放在画纸上描一描,画出一只考拉吧
把手掌放在画纸上描一描,画出一只乌贼吧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正误辨析一例
三种不规则面积的求法
一次函数和三角形面积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