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他兼而有之”

2015-09-10 07:22裴高才
红岩春秋 2015年5期
关键词:蒋经国

裴高才

10多年前,笔者为撰写《胡秋原全传》赴京专访了胡秋原老友、九秩高龄的贾亦斌将军。记得那天贾老上穿白衬衣,下着蓝条裤,脚踏平底布鞋,亲自走下楼,来到庭院门口笑脸相迎,给我宾至如归之感。虽已满头花白银发,但贾老身板硬朗,步履稳健。贾老带我参观书房,一边介绍他在战时首都重庆与胡秋原的相识相交,一边提笔给我签赠他的回忆录《半生风雨录》。在书的扉页上,他还特地题写了一副对联:“醒狮怒吼,谁敢鲸吞蚕食;散沙凝结,哪怕豆剖瓜分。”

请缨上阵  智勇双全

贾亦斌,原名贾再恒,字思齐。1930年秋入国民革命军第48师教导队当学兵,次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2年入南京陆军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历任少尉排长,中尉连长,上尉教官,少校营长。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中日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达百万之众。面对占尽海陆空优势的野蛮入侵者,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损失惨重。消息传到湖北,25岁的贾亦斌热血沸腾,为表达他誓死上阵杀敌的决心,他毅然咬破手指写好血书,来到师部请缨:“报告师长,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已服役8年,现在是我到前线去杀敌报国的时候了!我强烈请求到上海前线去打小鬼子!”贾亦斌的申请被获批准,并于9月初启程,从湖北随国军第41师第245团开赴上海前线。他到上海以后,被编入国军精锐第17军团第1军第1师,就任第1师第2旅第4团第1营营长。

贾亦斌所在部队的任务是据守上海市郊的杨行和刘行一带。这里是一片平地,无险可守,只能靠深挖战壕与敌人打阵地战。当时的日军天上有飞机,黄浦江上有军舰,陆地上也配备精锐的武器。相比之下,武器设备远远不及的国军在日军眼里,不过是一群活靶子。面对凶残的倭寇,贾亦斌视死如归,他率领战士们在阵前宣誓:“我们前来保卫大上海,就是跟小鬼子拼命的!活下来就胜利了,死了也甘心!”

为了摸清敌军的部署,贾亦斌带领几名随员,进入一个叫赵家宅的村庄的小竹林里侦察。他拿起望远镜向敌人阵地望去,不料却被敌人发觉了。霎时,一发迫击炮弹落在他身后,他的帽子被气浪掀掉,脑袋被弹片所伤,一下子晕倒在地上。醒来后,战友劝他下去疗伤,他坚决地表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身为营长,怎能不去?只要我有一口气,就要坚守阵地,死也要死在战场上!死了也不做亡国奴啊!”

与敌人打阵地战,必须以深挖战壕作掩体。可是,上海地下水位高,挖战壕时地下水不停地往外冒。贾亦斌率领官兵们只能陷在满是积水的泥泞中与敌人苦战。上海的老百姓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纷纷拿来木板与钢板作掩体,全力支持国军抗敌,形成了军民联合抗日的动人场面。

在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鼓舞之下,贾亦斌所率部英勇顽强,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疯狂的进攻,甚至不惜以肉搏拼刺刀。经过20多天的浴血奋战,贾亦斌率领的第一营400多人只剩下不到100人,手下的连长有3个阵亡、1个受伤。

9月20日,贾亦斌率部移防刘行,敌军出动20架飞机、数十门大炮,发射的千余发炮弹几乎把阵地夷为平地。随后,日军陆军在数十辆坦克的掩护下,分3路对贾亦斌部进行合围。旅长严明得知贾亦斌部的严峻形势后,在电话中问贾亦斌是否要增援。贾亦斌为了让其他部队获得增援机会,斩钉截铁地回答:“报告旅长!人在阵地在,我不仅不要增援!还应该去增援别人!”

9月30日,日军发动总攻击,经过激烈战斗,大场失守,贾亦斌所部腹背受敌,被迫撤退到苏州河南岸,贾亦斌率第一营官兵防守北新泾大桥。面对敌强我弱的巨大差距,善于在战争中学习的贾亦斌摸到了如何打退渡河日军的路子。他决定采用先隐蔽、后灵活机动的战法与敌军周旋。贾亦斌总结出了敌人在渡河前,往往先用飞机轰炸,再用炮弹打击,最后由步兵渡河进攻的规律,并及时调整了战法。他在阵前紧急布防说:“我们的阵地首先一定要做好隐蔽!把机关枪做得很低,敌军用飞机轰炸的时候,我们要隐蔽在战壕不要动;敌人第一轮用炮击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动。当日军步兵到了河中间的时候,我们的机关枪才开打起来,让敌军进也不能、退也不能!”

贾亦斌的战术迅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次战役中,国军不仅坚守了阵地,还造成日军大量伤亡。后来,友邻部队专程到贾亦斌处现场观摩,推广他的歼敌经验。有一天,他正在给友军第36师介绍防御工事,一发炮弹打来落在他附近,他的腿受了伤。战友们要送他离开阵地,他坚决不肯,稍作包扎后仍继续坚守阵地。

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打破了日军3天占领上海、3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共歼灭日军4万多人,国军伤亡30多万将士。淞沪会战结束后,第17军团军团长兼第1军军长胡宗南召开将官会议决议奖励有功人员。第1师第2旅旅长严明向胡宗南报告说:“我们第4团第1营营长贾亦斌是个不可多得的怪才。他两次受伤,不下火线;给他增援,他不要,还要增援别人;但他作战勇猛且善于动脑子,在苏州河重创日军,后期又掩护部队撤退。我保举这个怪人晋升团副。”但因胡宗南说贾亦斌不是黄埔出身,改任他为旅部中校参谋主任。

贾亦斌在后来的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屡立战功。1941年,他升任第73军第77师少将参谋长,又参加了鄂西战役和第3次长沙会战。成为一位在抗日炮火中凤凰涅槃的功勋将军。

蒋经国给他当主婚人

抗战胜利后,由彭位仁、韩浚推荐,贾亦斌考入国民党最高军事学府——重庆中央陆军大学学习。在军校期间,他结合抗战实践研究“新国防论”和预备干部制度理论,发表论文《新国防论》,并出版了专著《预备干部制度的理论与实际》。他的这一构思,日后成为国民政府实施预备干部制度的蓝本,台湾至今仍在沿用。

1946年3月10日,贾亦斌从陆军大学第七期毕业。他本想留在该校从事研究工作,而他的老上级、原国民革命军第73军军长彭位仁中将推荐他到蒋经国麾下的青年军复员管理处,担任少将组长,负责第一组的工作。贾亦斌进入管理处后,很快进入角色,所辖第一组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有一次,蒋经国在听取了贾亦斌的工作汇报后,当场对贾亦斌大加赞许。同时,贾亦斌在《曙光》等报刊上发表的有关论述预备干部制度的文章,也引起了蒋经国的关注。在一次处务会议后,蒋经国主动找贾亦斌进行了一次深谈。两位地位悬殊、血气方刚的青年,基于共同的理念、强烈的责任感,成了相交相知的好友。

抗战期间,贾亦斌南征北战,居无定所,无暇顾及婚姻大事,一晃成了大龄青年。在重庆期间,经同事徐思贤伉俪介绍,贾亦斌认识了原籍湖南浏阳的护士谭吟瑞。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交往,两人一同在报刊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畅谈共同理想,两颗驿动的心也终于碰撞出爱情火花。

抗战刚刚胜利,百废待举,贾亦斌与谭吟瑞商量决定婚事一切从简,拟请几个亲友聚在一起吃一餐即可。哪知,蒋经国得知贾亦斌的婚讯后,主动提出:“这样吧,我来为你们证婚,你们的喜事也是管理处的喜事,婚礼也由我们机关来筹办,不用你自己操心了。”两个新人只好恭敬不如从命。

1946年6月4日上午10时,主婚人蒋经国与媒人徐思贤,以及青年军管理处的全体人员百余人全部出席贾亦斌的婚礼。婚礼虽然俭朴,但却办得隆重热烈。尤其是蒋经国的脱稿主婚演说,态度亲切而又极为幽默,博得全场阵阵掌声和欢笑。不仅如此,蒋经国还派了一辆吉普车将贾亦斌夫妇俩送到重庆北碚温泉度蜜月。第二天,重庆的《大公报》《和平日报》还报道了贾亦斌的结婚启事。蒋经国如此精心安排的婚礼与蜜月,充分表达了他对贾亦斌的器重。

贾亦斌夫妇在北碚才待了一星期,彭位仁就派司机接他们回到重庆。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蒋经国再次点将贾亦斌帮他筹建国防部预备干部管训处,贾亦斌因此中断了蜜月,于同年7月直飞南京。

蒋经国心中的“台柱子”

青年军复员检讨会散会后,贾亦斌因为不赞同蒋介石打内战,便毅然作出决定:辞职。于是,他对彭位仁说:“我来时答应帮军长3个月,现在3个月已过,青年军复员安置工作也已完成,该是我回陆军大学的时候了。”彭位仁愕然地说:“蒋先生(指蒋经国)不是很器重你吗?当时我可以介绍你来,但现在你要走我可决定不了,你得自己找蒋先生说去。”

贾亦斌便去找蒋经国辞职。蒋经国满脸疑惑地问道:“你为什么要辞职?辞职以后准备去干什么?”贾亦斌只好找了个借口:“我想回陆军大学继续研究‘新国防论’和从事教学。”蒋经国恳切地劝慰,反复挽留:“亦斌兄,你哪能走啊!你是我这儿的台柱,你走了,这里岂不垮台了吗?”

贾亦斌见蒋经国如此真诚挽留,想到“士为知己者用”,于是就不再坚持辞职。接着,蒋经国趁热打铁地说:“好了!好了!老兄不要走了。如果我有不到之处,你尽可直说,我就喜欢敢于提意见的人。”贾亦斌也随即向他表示:“既然这里需要我,我可以留下来。可我是个军人,喜欢直来直去,从脸上可以看到内心,意见我会提的,如提的不妥,万望当面指正,冒昧之处,请予海涵。”蒋经国听了连声说:“这样好!这样好!”

不久,贾亦斌和蒋经国的第一次正面冲突随之而来。青年军复员管理处的临时机构,改为国防部预备干部管训处正式机构后,贾亦斌根据培训地点由流动性转变为固定性的特点,拟定了一个庞大的兴建营房的预算,经办公室主任盖上蒋经国的图章后,呈报给蒋介石。因老蒋一心打内战,无心实行预备干部制度,就把小蒋叫去骂了个狗血淋头。

蒋经国回到管理处把贾亦斌当成出气筒,贾亦斌则反唇相讥。两人互不相让,吵得脸红脖子粗。次日,贾亦斌待在家里没去上班。为此,蒋经国专程登门道歉。蒋经国对贾亦斌说:“这样吧!办公室主任由你来当,为便于你工作,俞季虞我调他到三青团任主任秘书,把办公室副主任林谷屯,调到监察局去当少将监察官,办公室里的工作你尽可以放手去干。”

在蒋经国的举荐下,平民出身的贾亦斌平步青云,直到出任国防预备干部局副局长,成为局长蒋经国的左右手。这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内是极其罕见的。在蒋经国辞去预备干部局局长期间,又传出贾亦斌升任代局长的消息。顿时,在蒋经国的留苏同学、赣南亲信、中央干校学生中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在他们看来:贾某何许人也?竟得到如此的信任,短期内连获破格提升。为此,蒋经国亲自出面做解释:“贾亦斌为官多年,官居少将,却身无半点积蓄,极为少见。且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诸多重大战役,作战勇敢,几度负伤,将生死置之度外,实为难以多得的文武兼备的将才。”他又说:“中国有两句老话:‘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这两者贾亦斌兼而有之。这种人不用,我还用谁?”王升等人听了无话可说。蒋经国又亲自向蒋介石力保,并由蒋介石下手令任贾亦斌为代局长。

“私情公谊话从头”

在就任预备干部局代理局长后不久,贾亦斌又出任陆军预备干部训练第1总队总队长,执掌“太子军”。1948年12月初,因为反对内战,贾亦斌与段伯宇等人酝酿筹划,于1949年4月7日率“太子军”4000多人在浙江嘉兴毅然率部起义,与蒋经国分道扬镳。26日抵达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后,贾亦斌与蒋经国捐弃前嫌,自1980年初开始恢复联系。1984年,贾亦斌赴香港访问。在香港期间,贾亦斌与台湾的彭位仁将军通了电话。彭位仁对贾亦斌说:“‘总统’(指蒋经国)很想念你啊!每次我和‘总统’见面都要谈起你。”贾亦斌告诉彭位仁,自己不曾忘记蒋经国及所有在台湾的老朋友,并希望他们为祖国统一大业尽一份力。

一次,贾亦斌陪同台湾访美学者陈学明博士游览溪口蒋氏故里,在蒋介石母亲王采玉、蒋经国母亲毛福梅的墓地,贾亦斌不无感慨地对陈博士说:“希望经国先生回家祭扫祖墓,以尽人子之情。”贾亦斌还特意来到丰镐房会客室,在蒋经国手书的“以血洗血”石碑前留影,并赋诗一首:

喜逢旧地又重游,浮想联翩夜不休。

共赏京昆武岭校,同商调遣丰镐楼。

后凋松柏干犹盛,洗血石碑泪直流。

但愿妙高台再会,私情公谊话从头。

照片和诗作,由陈博士带回美国,转交给了蒋经国。蒋经国看到照片和诗作,心情颇佳。随后还派人到北京见贾亦斌。贾亦斌将这些情况向上级作了汇报,中央领导极其重视,专门给蒋经国去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表示希望“统一大业能在你我这一代人手中完成”。可惜就在蒋经国准备派重要代表再来京谈判时,1988年1月14日,蒋经国在台北猝然去世。噩耗传来,贾亦斌为之震惊和悲痛,并于次日致电蒋经国治丧委员会,表示深切哀悼。唁电中写道:

惊闻经国仁兄不幸逝世,悲痛莫名。回首当年,辱承吾兄知遇,屡委重任,是所难忘。抗战期间,吾兄深怀国恨家仇,毅然带头参加青年军,主持政治工作,竭尽心力。去台以后,吾兄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近又作出开放台胞到大陆探亲之决策,此皆国人所称道者也。而今统一大业尚待海峡两岸共同努力完成之时,不意吾兄与世长辞。溪口一别,竟成永诀,于公于私,均甚痛惜。特电悼唁,尚望方良女士和其他家属节哀。

此后,贾亦斌仍然不遗余力地斡旋于海峡两岸三地,尤其是在香港密会老友南怀瑾,为两岸和谈开辟了香港管道,为汪辜会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因此成为“九二共识”的搭台人。

2005年9月3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向贾老一行10位抗战老战士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如今,时值中国人民纪念抗战70周年之际,贾老虽然已经作古,但他的话语仿佛仍在我的耳边回响:“抗战时,正面是国民党在打,敌后是共产党在打,这就是全面抗战,光讲哪一面都和事实不符。而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这个方针是最重要的,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也非常重要,保证了抗战最终取得胜利。”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邓明珠)

猜你喜欢
蒋经国
蒋经国捉了“蒋经国”
蒋经国发文骂老蒋
蒋经国捉了“蒋经国”
蒋介石为何暗杀“儿媳”章亚若
1970年蒋经国在美险遇刺
蒋经国是被民进党气死的吗
蒋经国捉了“蒋经国”
蒋经国亲民:工地吃盒饭
蒋经国在海外的两次险遭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