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2015-09-10 07:22张雪瑜
考试周刊 2015年43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张雪瑜

摘    要: 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语感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发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训练。本文主要介绍语感训练的几条途径:在读中培养语感,在品词析句中提升语感,在联想、想象中发展语感,在说写训练中实践语感。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语感训练    训练途径

何谓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领悟的能力,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语感能力强的学生,听课一听就懂,说话、作文有条理,语言通顺。朗读课文能正确领悟作者情感,并通过恰当的语调、语气准确表达;语感能力弱的学生,听课听不明白,说话连不成句,作文病句连篇,朗读磕磕巴巴,添字漏字,更谈不上语调语气。可见,语感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发挥,是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可见语感训练的重要性。

然而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并未被所有语文教师真正理解和重视。老师的分析和学生的强记依然是不少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学生由于缺乏语感的培养,久而久之,便失去了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感训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语文教学从字、词、句、标点、修辞、语法,一直讲到结构层次、段落大意,这样事无巨细,滴水不漏的授课方式费时又费力,学生学习收效甚微,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是违反了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内在规律,因此我们必须返璞归真,将气力用在对文章的读上。

读,即朗读或诵读,是对美文的美读,要求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怡情动容。教师应善于范读,长于指导,根据文章的内在要求,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控语速,把握语调,读出文章的情味。让学生的耳与心同时感受美感,得到熏陶。反复诵读,让学生真正体会文章的起承转合,感受文章的万千气象,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认识、占有、体验语言材料,对语言材料进行主观消化和吸收。

可以说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通过朗读或诵读把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从记忆角度看,文章读了三、五遍,就能深刻于脑中,美词佳句记得多了,写作时自然流淌于笔端;从心理角度看读比写压力小,精神负担轻,而读了几遍后能记住一些东西,写作文时还能用上一点,学习兴趣浓厚了,所以学生能坚持下去;从理解角度看,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体会,可见良好的语感是在多读成诵后养成的,而良好的语感一旦养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多创造机会,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例如,语文版高中必修一“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单元,所选的《赤壁赋》《陈情表》《项脊轩志》等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悟语句的精当、情感的真挚淳朴。此外,我们还要根据不同文章,灵活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听录音读、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与全班读等,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在品词析句中提升语感

学生阅读易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的毛病。叶圣陶先生说:“一篇文章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因此,培养语感,应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激发学生的情感的词句反复推敲、揣摩、品味,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和作者共享其中的情,认识其间的理,从而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深层内容及表达方式的精妙之处,准确地把握它的意义和情味,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为什么要用“泻”字,能否改为“流”或“淌”?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反复地比较揣摩,才能明白:“泻”字在这里是最恰当的,它与“流水”的比喻十分协调。若用“流”有重复之嫌,用“淌”又会引起有声的感觉,而月光是无声的,这里的意境是宁静,所以,用“流”与“淌”都显得意味不足,无法生动、传神地将那清澈的月光展现在读者面前,而“泻”字才是最精妙传神的。可见对关键词句揣摩品析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匠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领会语境,这些对语感的培养都极为重要。

三、在联想、想象中发展语感

夏丏尊先生曾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理,‘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可见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想象产生的。在教学中对联想、想象应予以足够重视。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作品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所蕴含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启发他们进行相应的、多方位的联想和想象。

如《荷塘月色》一文就充满了联想和想象,你想荷叶田田,遮满塘面,塘中的水是不可能看到的,但作者断定“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诗人从荷叶、荷花想到流水,虚实结合,将月下荷塘之景描绘得极富风采。

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为什么这样比喻?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荷花同这三者之间相似之处发掘这三个比喻句所蕴含的联想和想象: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自然像一粒粒明珠,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恰似碧天里的星星,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不就像那刚出浴的美人。由此,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通过联想、想象,把眼前之景描绘得形色兼备,透露着诗意的光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扩展开去,让学生模仿想象春草、夏雨、秋风、冬雪等各种景物,启发思维,增强情趣,培养语感。

四、在说写中实践语感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感更是需要在实践中锤炼而成的。有句哲言说得好:“语感是言语对象对人们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长期雕琢”和“积淀结晶”,正说明了多说多写多练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培养语感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语感只有在“反复的历练”中才能形成。语感训练必须注重练习,包括练习说话、写话、写片段、写文章。教师应做到有计划、有指导、有检查。首先保证课堂练笔落到实处,其次扩充课外练笔。只有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流之于口头,付诸笔端,才能够记得牢,才能在表达上见成效。另外,要引导学生多仿作、多摘录,学会学海拾贝、语林撷英,让学生积淀语感材料,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要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提高语文能力,就必须加强语感训练。只有加强了语感训练,才能让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其乐融通”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学习语法和培养语感——吕叔湘.

[2]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
初探“微课”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注重人文关怀点燃生命之光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