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不说再见

2015-09-10 07:22王诤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蓝天野北京人艺演戏

王诤

12月31日,挥别2014,迎来2015的跨年夜,人们正在歆享迷人的夜色与欢畅的时辰,解放军歌剧院的排练厅却依旧灯火通明,由北京央华时代制作,赖声川执导的开年大戏《冬之旅》紧锣密鼓地联排中。“我不能为自己挑选启程的时间,此刻夜色茫茫,我必须寻找我的道路。只有月下孤影作我的旅伴……”一段舒伯特《冬之旅》的叹咏后,蓝天野走上了舞台正中……

作为一名88岁的老人,这位纵横舞台七十年的演员无疑是这部戏的“戏魂”。两年前,蓝天野和人艺的朱旭、朱琳、郑榕、吕中等老伙计们共同出演话剧《甲子园》,彼时他说自己已经二十多年没回舞台,“这次回来,便不会轻言‘退休’。”老艺术家身体硬朗朗的,自然是热爱他、追随他的观众们的福气。作为第一拨深入排练现场的记者,我从头到尾看完排练,先不说演得如何举重若轻,单就这台词量就大得令人难以置信。

《冬之旅》,原是编剧万方应蓝天野之邀所做的委约作品。讲述了卷入时代洪流中的两位老知识分子一辈子的友情与背叛,救赎与宽恕。基本上,可以视为一场两个人针尖对麦芒的对手戏。过往,不管是在小众独叨的剧场,还是在大众传播的荧屏,蓝天野塑造了无数经典的知识分子形象。对于这类人物的塑造,他的表演层次丰赡立体,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儒雅,也展现了他们的细琐;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正直,也展现了他们的怯懦;不仅展现了他们的视野,也展现了他们人之为人故有的局限。

在排练场,蓝天野与李立群的对词可谓间不容发,细密得让人透不过气,“与魔鬼共舞,你所能做的就是等待音乐结束。”“罪恶在哪里?如果不在我们身上,它又是在哪里?!”“如果罪恶不肯被饶恕,那么,不肯饶恕是不是也是一种罪恶。”“没有一条道路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这些话之于一般演员而言也许就是台词,但从两位岁月老人的口中倾诉出来,无疑就像是夫子自道的哲思,岁月所酿,字字铿锵。戏尾,两人终于达成了灵魂深处的和解,“老朋友,再见!”是蓝天野最后一句台词……

在排练的日子里,每天剧组都会派专车接送蓝天野。这位众人口中的“老爷爷”的背稍有些驼,迈开腿却大步流星。外出没有助理,有根拐杖相伴。他告诉我,他喜好收藏拐杖,家中有十几根。手头把玩的这根,拄头上雕刻着无尾鹌鹑,产自新西兰,“这回正好拿来权作道具。”戏中,蓝天野会抄起它作势要打怯懦的李立群,动作迅捷凌厉,让人恍然回想起当年《封神榜》中姜子牙挥动打神鞭的飘逸。蓝天野虽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浑身上下却透出南方老者的清癯之美:耄耋之年,依旧保持“头式清爽”的老派绅士,恐怕就要数他了,“我年轻的时候也留过长发,这背头倒是最近十多年留的。发型是从没分过,以前额的发丝不垂下来遮成留海为要。其实也就拍点啫喱水,别的也就不用怎么捯饬了。”蓝天野说。

这个剧本是2012年的时候,我请万方写的。因为那时我想跟一个老朋友演一出戏,就我们两人的戏。我就告诉她,能不能写一出像我这样的人,这样的戏?具体怎么写?写什么?我不管,我就想演。她马上答应下来,几个月后给我电话,说成了。拿到手稿之后,我是一气读完的,这里面有我的感受,也有万方自己的感受,还有她父亲曹禺先生的感受,沉甸甸的。

《冬之旅》这个本子,起先我让万方交给了人艺。后来有一天,北京人艺的张和平院长告诉我,决定排演这个戏,他当时的指示是八个字,“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但后来全体领导班子开会做了一个决定,因为2012年是北京人艺60周年院庆,之前我刚演过一个戏,《甲子园》,那个戏非常非常吃重,所以很累。大家开会讨论说按着我现在这个年龄,建议我别演《冬之旅》了。他们拿出了一张清单,是我曾经在北京人艺导演过的十几部戏,说我原来的编制就是导演,可以随便在里面挑,选择复排一个戏。这个结果我只能接受,但这事儿吧,我一直挂念着。

2013年,万方告诉我,她找到地方可以排演了!这个时候,《冬之旅》这个剧本已经得了老舍文学奖,但一个剧本就是要拿来演的,它只有在舞台上演出来,才算是真正的完成,我得知有地方可以做这个戏了,心里的一件事才算放下了。没有想到过了不久,万方说她和公司的人商量了一下,还是想让我来演这个戏。因为当时我确实对这个剧本很有兴趣,关键是我心里还是觉得对她有所亏欠。说实话我当时没有考虑太多这个戏我是否能演得下来,总感觉《冬之旅》不比上我2012年演的《甲子园》更难,更重吧。

这几年我确实感觉到,是老了,毕竟到今天,我已经88周岁了,我还能在台上演一个这么重的戏,记词要比原来慢得多。这个东西本身就是要多排练,自己多想,多做准备,在接近演出的时候我要把能做到的全部做到。至于这个人物,我觉得我能够把握住这个人物,但是说将来能把这个人物演到什么地步,表现得多么清晰,我现在很难说,说实在的,作为一个演员我也不是经常想这个。

人没有过目不忘的一说,台词是不能背的,但是你总要把台词记住,所以要多看剧本,不断研究,研究人物和这些台词背后的内容。当然,事实证明,毕竟老了,我现在的记忆力比那个时候差太多了,我以前身体不好,后来有人说我这几年身体好,一开始我不信,因为我原来是公认的身体最不好的,可现在我的同龄人很多的身体都不行了,能像我这样还能在台上演一个这么重的戏的也很少了。我认为人不要养生。人生病了就要遵医嘱看病,按科学的方法慢慢治病。我所谓的人不要养生,这个话虽然不科学,但是我有我的道理,就是我确实看到很多,包括跟我很熟的人,整天琢磨养生,可一个人要是整天老琢磨自己的身体,越琢磨越坏。

赖声川导演是台湾的导演,跟我合作的李立群先生也是台湾的演员,尽管立群这些年在内地拍了很多影视剧,但是他更多的经历是在台湾。一开始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戏写的是中国内地的往事,台湾的戏剧人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能演好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看,比如说我参演过《蔡文姬》,那是汉代的事儿,我演过《王昭君》,那也是汉代的事儿,我在王昭君里面演的是一个匈奴的大单于,我哪里有匈奴的生活呢?包括我演《茶馆》,那个年代我还没出生呢,那个年代是老舍先生出生的年代,1898年。所以我觉得这个情况对于艺术创作来讲不是太大的问题,都会经历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我过去演过很多戏,有的生活我熟悉,不一定能演好,有的我不熟悉,但是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反而更能演出光彩。不管演什么戏,演员必须要熟悉这个人物,就像是我最熟悉的人,他从窗外走来,一听脚步声就知道是谁。最好对一个人物,我们要能熟悉到这种程度。

而且還有一个,他们的不熟悉也有好处,他们会更有新鲜感,比方说我有时候就跟他们讲“文革”当中发生过一些什么事儿。我觉得要是跟我一样有那段经历的人听着可能就觉得不新鲜,但他们吸收这些东西是新鲜的,更能刺激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另外,我们好像是写了这么一个年代,其实,这样的事情不是就单单反映这个年代的,年代背景只是一个借助的作用,从古至今人与人之间都会存在这种从和谐到矛盾激化不可开交,最后到宽恕沟通可以和谐相处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从古至今都会有,人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都会体验到的。

我自己本身也是导演,在和赖声川导演合作的过程中,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没有任何的互相之间的不适应,他说的我都能够理解。我演了70年的戏了,演的戏各式各样,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我都演过。相对来讲,我演好人多一点,基本上都是好人,我从1987年60岁的时候,离开了话剧,2011年,北京人艺又把我找回去演戏,那次是演《家》里的高老太爷,可以说是我演的第一个反面人物,而且是奇坏的一个人,但我也觉得自己也能体会,唉,见过这样的人,而且我知道他们是怎么回事儿。

这个戏的这段生活经历我确实有体会,但是有体会不见得就一定能够演得好,还是要靠创作过程当中不断地提炼。我知道人们熟悉我更多的是因为演过姜子牙,是因为《渴望》,话剧的观众面自然是没有影视剧大的。演戏需要有演戏的能力,一个好演员必须要有充分的演戏能力,这是一方面。演到最后,你演得好不好,能不能创作出非常丰满的人物形象,不单是你的表演才能,很重要的也是你的生活到底充实不充实,你的文化是否达到了一定程度。我指的不是学历,所谓文化就是你站的角度,你站得高,视野宽了,那就是文化,就是你对生活的诠释。你解释一个人物要靠你的文化,特别是生活经历,这几年我演戏的时候 ,已经离开舞台那么多年了,靠的就是我的生活经历。有些戏,有一些演员演出来让人们总觉得还差点什么,我觉得就是差一点儿沧桑。

猜你喜欢
蓝天野北京人艺演戏
『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的养生心得
北京人艺,我心中的艺术殿堂
你是爱演戏的人吗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姜子牙”蓝天野随性养生记
“少年”蓝天野
蓝天野的几次别离
白敬亭 踏踏实实演戏
演戏
这不是在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