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连云港市中考作文述评

2015-09-10 07:22朱卫文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5年3期
关键词:香樟文章作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3年,82岁的加拿大当代短篇小说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很多人来说,爱丽丝·门罗还是个陌生的名字。门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你知道,我是要处理很多家务事的,但是在过去的大半生里,我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门罗说。门罗大量的短篇小说创作基本取材于她所在小镇的平民爱情、家庭生活。

依据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或感悟,以“看似寻常”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命题透视]

2014年连云港中考作文题以一则材料引出文题。这种由点向外发射的命题思路非常容易产生辐射效应,更能拓展考场作文选材立意的广度。

材料选择了爱丽丝·门罗这位平民作家的创作经历,充分说明了寻常生活中也蕴含着巨大的文学意义和生命价值。初中生写作时经常遇到的所谓难题是,“学生生活单调重复,根本没有什么好写的”,本次命题就是要纠正这样的误区。一座小镇中的普通生活可以使一位家庭主妇成为诺贝尔奖级别的殿堂级作家,那我们的学生生活难道还不能成就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吗?

关于“看似寻常”,有两个角度的解读:一是生活中寻常的人、事、物,二是这些寻常的人、事、物中所蕴含的非常之情和非常之理。可以说,要写出一篇成功的作文,必须要从寻常之处着笔,然后挖掘出其不寻常之处。例如,一片落叶看似寻常,但其不寻常处,也许是青春的凋零,也许是重回大地的喜悦,也许是落在“我”心头的关于童年的眼泪……

世间那一点寻常,关键在于考生能否用自己不同寻常的心灵去选择并熔铸。

[评卷扫描]

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考生的作文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考生面对“寻常”有话可说,很多考生写满了1000字还意犹未尽。二是考生对自然、亲情、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的思考,明显深邃。在“不寻常之处”的挖掘上,考生表现出了自己的阅读底蕴和思维深度。虽然受到阅历的限制,但一个“不寻常”的思路引领,还是激发了考生的思想活力。三是本色作文增多。近几年的考场作文呈现出类型化批量生产的趋势,考生的个性不能真实地呈现。“寻常”,放低了考生的视界,让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身边的普通人、寻常事,从而写出了青春本色,写出了文学本色。四是考生的叙事能力不断增强,充分说明一线教师立足“写好一件事”的作文教学根本,扎实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然,考生的文章中也存在着明显不足。

一是“寻常”与“不寻常”界限模糊。

“看似寻常”,虽然内核是不寻常,但其表征一定是寻常的。可是考场作文中,依旧出现了很多看起来并不寻常的人和事。例如,有一位考生写自己的哥哥为了救别人而被车祸夺去了生命:“哥哥看似寻常的举动震撼了我,也震撼了周围的人。”如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属于看似寻常,不知道还有什么是不寻常的。为什么会出现“寻常”与“不寻常”界限模糊的现象呢?原因很简单,我们的考生在穿靴戴帽。写哥哥被车祸夺去了生命的那个考生,他在考前准备的文章应该就是一篇写哥哥遭遇车祸的,因为这道题是“看似寻常”,那么哥哥的牺牲只能是“看似寻常”。如果题目是“成长的力量”,那么哥哥的牺牲就是他成长的力量,貌似还能切题。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侥幸,才使得考生对宿构文章趋之若鹜。

二是“杂志体”死灰复燃。

一篇800字的作文,先讲一个爱迪生的故事,200字;再讲一个滴水穿石的故事,200字;再写一个雷锋的故事,200字;然后发表自己关于“看似寻常”的见解,200字。这样的文章的确没有走题,但这是什么样的文章呢?说是议论文,三则故事做论据过于冗长,论述太过肤浅;说是记叙文,三则故事又显得隔靴搔痒、形象不明、人物不显;说是散文,它又不散;只能说是随笔,不过这个“随”字,是太随便的“随”。这种文章只能叫作“杂志体”。此类作文前几年基本绝迹,今年却很不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的读书限于杂志,教师的读书也许也是限于杂志。一些杂志上的文章,常常是以一则或者几则小故事为内容主体,然后加上一点心灵鸡汤式的点缀,变身为人生小品文。这种写法不是不可以,但初中生写作还没有入门,就写这种心灵鸡汤类的文章,显然不合适。

三是素材撞车,作文不是从生活中来,而是从《满分作文》中来。

因为文题是“看似寻常”,所以,考生着笔时大多写身边的人,而母亲便成了许多文章的主角。母亲本身就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形象,可是考生笔下的母亲大多是倒水、倒牛奶、倒咖啡、下雨天送伞等。虽然这些的确是生活中发生过的寻常小事,并且,这些寻常小事中也的确蕴含了不同寻常的情感意义,但是在阅卷中我们发现,倒水的母亲大都在将水杯放下时,灯光下那几缕白发刺痛了小作者的心,这个细节很值得思考。初三学生的母亲,有白发的应该不多,即便有,去染的也应该很多;而能够在学习的时候,发现母亲白发的学生应该很少。那为什么很多作文中出现了这样雷同的细节呢?原因很简单,这样的作文不是从生活中来的,而是从所谓的《满分作文》中来的。例如,写下雨时母亲手中的伞向“我”倾斜的作文,我们找了三篇,居然出现了基本相同的对话:“妈妈,你的伞歪了。”“乖,妈妈的伞没歪。”这基本可以说明,这三位考生考前都看过类似的文章。

走向生活,同学们的作文就会越写越宽;走进作文选,同学们的作文就会越写越窄,必将无路可走。

四是贪求文采,常流于空泛;叙情说理,多陷于浮白。

所有考生似乎都明白文采对于考场作文的重要性,但是,过分追求文采,便会导致华而不实、言之无物、情意两失。例如:“每当春风乍起,微风拂面,踏之于青青小路之上,我的纤纤思绪就会回到家乡,仿佛心窗开启,展现给我一窗生机与美丽。”此为比较典型的万能开头,貌似精彩的文面下,却是瘦骨嶙峋的干瘪,诸多词句都经不起推敲。

[迷津指点]

第一,扎扎实实地写好文章。同学们要注意三点。一要学会用现实生活去验证自己的作品。如“‘妈妈’,我大叫一声,泪流满面地扑进她温暖的怀里”让人感觉不真实,可以改成“这一声‘妈妈’,只哽在喉间,酸酸地几乎要催下我的泪来”。二要学会用优秀的作品去验证自己的作品。如原文为“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棵柳树,被风吹得正摇摆”,同样的意思,可以写成“回家的路上,一棵柳树正在风中摇摆”。三是作文训练的价值不在于训练次数的多少,而在于作文升格的质量。

第二,写作文首先不是写的问题,而是读书与观察的问题。同学们要多读纯正的文学作品,而不能只读作文选一类的书。同时,要在多读书的基础上,多读杂志,开阔视野。

[例文点评]

一类文:

看似寻常

天空似被飓风吹了一夜,没有云,只剩下张狂的蓝渲染在头顶。(“蓝”得“张狂”的天“渲染”在头顶,对蓝天的描写,手法独到)这蓝和路边摇曳的香樟,预示着又一个一如既往的寻常夏日的到来。

书包里盛满了母亲的愤怒,压得我的肩膀一阵酸痛。脑海里仍放映着昨天晚上母亲看到试卷时的那一幕:她怒火中烧,字字句句如针般锋利。(书包“盛满”“愤怒”,而且“愤怒”能让肩膀被压得“一阵酸痛”,小作者想象丰富,用词新颖,极富表现力)

继父走后,这个看似寻常的家庭总有若隐若现的硝烟。(“继父”“若隐若现的硝烟”,含蓄地设置故事背景,显得自然、不矫情)

我抬起头,只见香樟密密的叶间几块碎银子般的天,仿佛就是我仅剩的自由。(用比喻手法表现叶隙间的天空,非常新颖)

空气里绷着闷热的节奏,一切都是那么寻常,徒留我内心的寂寞和悲伤。

这哀痛和夏日的闷热交织在一起,终于酿成了一场大雨。

香樟的香气混合着雨水,刺痛着我胃部的神经,似乎在嘲笑我只能用胃来与最亲近的人抗衡。

迷糊间,听见同桌说楼下有人找我,于是踉跄下楼,转角后,只见母亲孤独地站在香樟下。

她撑着一把墨绿色的大伞,手里还拿着一把伞,立在香樟深绿色的阴影中。见到我,她黯淡的眼神忽然亮了一下,却又瞬间泯灭,只是定定地望着我,像个不知所措的孩子。

我直奔向她,她的眉头似一瞬间舒展开来,笑着把饭盒和伞塞进我手里,又抬手撩去我额前的碎发,然后走向了公交站台。(“塞”“撩”形象地写出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

她仍穿着纺纱厂的工作服,早已不再年轻的她身材臃肿、面色蜡黄,(从衣着、外貌等细节入手,表现妈妈的艰辛与操劳)这样一个寻常的中年女子,却能在雨天,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穿过小半个城市,为我送饭。(以“寻常”来衬托不寻常,“穿过小半个城市”为“我”送饭,妈妈的举动读来令人动容)

眼睛里有液体在流淌,不知是雨还是泪,欲唤她,可只有一辆摇晃的公交车消失在密密的雨丝里。

香樟翠绿的枝叶渲染了更大的天空,坚韧的树干撑起了更大的世界。

母亲似小城万棵香樟中最寻常的一棵,但看似寻常的外表下,对我却有一颗不寻常的充满柔情的心。(点题,升华主题)

这是小城一个普通的夏天。在不闻人语的角落,母亲与我之间,却滋生了新的情愫。

总评:小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自己的心路历程,热情地赞美了含辛茹苦又深爱自己的妈妈。特别是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描摹,生动形象,让人难以忘怀。本不算新颖的选材,在小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与渲染下,显得鲜活感人。这不得不让人感喟:细节迸发精彩!

二类文:

看似寻常

那一夜,我感觉到,那条看似寻常的路,突然变得不寻常了。(开篇不同凡响,“夜”给人以神秘感;“寻常”和“不寻常”,制造了悬念)

那路上,本有着令人倾心的迎春花、令人陶醉的杨柳,还有无数的美景。可这一夜,我却感到,它变了。(“令人倾心的迎春花、令人陶醉的杨柳,还有无数的美景”毫不费力地打开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令人倾心”“令人陶醉”牵动了读者爱美的神经。“可这一夜”笔锋一转,再一次设置悬念,刺激了读者探寻“变”在哪里的欲望)

“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人接听……”合上手机,望着校门口那密密麻麻的人群,那不顾一切将车开到草坪上等待儿女的人们,我却连一把伞都没有。(“先声”往往“夺人”,无人接听的电话又一次考验着读者等待谜底的耐心。别人的被等待和“我”的没有伞形成对比。为什么没有伞?此处有多种丰富文章内容的可能,如果有选择地加以充实,语段会显得更加饱满)

心中的失落连绵着头顶上的雨,我只能选择自己回家。拖着仿佛被灌了铅的脚,背着如同砖块的书包,我一步一步地踏在水中。头上的雨不留一丝面子,无情地倾洒下来,将我淋透。(“心中的失落连绵着头顶上的雨”一句,将无形与有形合二为一,抽象与形象巧妙联结,用精练的语言写出了“心中的失落”是那样的铺天盖地。“拖着仿佛被灌了铅的脚”改成“拖着仿佛灌了铅的腿”更符合常规体验。“如同砖块的书包”写出了小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真实可感。“一步一步”,非常艰难,所以“踏”字就不足以表达那时那地的困难情状,不如将该句改成“一步一步,裹在水中”。“头上的雨不留一丝面子,无情地倾洒下来,将我淋透。”很像《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祥子的艰辛。这里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一定要走回家?是离家不远吗?还是因为没有公交车?这个疑问不解释清楚,文章的真实性就令人怀疑)

“嘀嘀……”将头向路上转去,一辆辆小轿车载满了人呼啸而去,车里的温度肯定已经被空调加热了。我扯了扯外套,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一点。(这一节,又一次描述了别人的温暖和“我”的寒冷。可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呢?因此,在内容上就显得单薄了。而且,如果同学们都是由家长开车来接的,为什么就没有人愿意顺路带“我”一程呢?所以,从结构上看,这一节不如删除,使前后内容更连贯)

雨滴狠狠地打在我的头上、肩上,更打在了我的心中。孤零零的路,孤零零的人。我想放弃了,这条路,不是平日里看似寻常的路了。它不会被我征服,只会征服我。(行文至此,“这条路”愈加模糊了。既然“不是平日里看似寻常的路了”,不妨细细描摹。一定是雨的侵袭让小作者的心儿乱了,所以,此段的表达显得粗糙)

坚持吗?可是,真的好累啊。看那梧桐,它已经弯了。那在我眼中本是永不屈服的,但它确实已经弯折了。泪水不知觉地流下。(风更狂,雨更大,泪水无声地落下。“那在我眼中”“不知觉”等应属考场作文时的笔误)

“咔!”我转头,发现有一根树枝折断了。惊恐之余,我却突然明白:我,不会倒下!我会像那梧桐一样折断吗?不会坚持到最后。那污浊的泥土、温暖的灯光、来来往往的车辆,都无法阻止我。(“我会像那梧桐一样折断吗?不会坚持到最后。那污浊的泥土、温暖的灯光、来来往往的车辆,都无法阻止我。”语意混乱、不知所云)

抬起头,昂起胸,大步向前。无论如何,我都会走完这条路。(这句话貌似文章的主旨)

当我再次回头时,我已在路的尽头,这才发现,那看似寻常的路,又看似不寻常了。(“寻常”和“不寻常”又一次同时出现,只不过“寻常”是显性的,“不寻常”是隐形的。首尾照应)

总评:如果给这篇文章重新拟题的话,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那一夜”,比如“雨不会一直下”,等等。小作者在表达情感时层层铺垫,在营造情境时调动了多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特别是风声、雨声、汽笛声……声声入耳,声声入心。如果说这篇习作是一片湖的话,整个湖面是平静的,虽然有风有雨,但是,湖面没有涟漪,湖底却有暗流、有漩涡。

美中不足的是,水底的鱼儿没有冒泡,如果把风雨中的自己用另一件更加具体的事情托起来,那么那件事的经过也必然会如一尾尾漂亮的鱼儿在舞动,使整个湖面变得灵动起来。那样,看似寻常的“路”也就更有内涵了。此外,文章的一些细节也禁不起推敲,让读者觉得不够真实。故只能判作二类文下。

[新题预测]

题一:请以“那一片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题二:请以“约定”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②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朱卫文,中学高级教师,连云港市中学语文教研员,中考语文命题组组长。

猜你喜欢
香樟文章作文
江南的香樟
香樟 香樟
香樟树,樟树香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