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一些看法

2015-09-10 03:45尹爱洁
考试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上机计算机课程

尹爱洁

职业中学计算机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学好理论知识,又掌握好实际操作技能。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融会贯通计算机的知识应用呢?现结合自身的经验,谈谈看法。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比例

一般来说,职业中学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是应用软件,尤以微软的Office2000为多,也有开设系统软件的,如微软的Windows系列等操作系统软件和一些相关语言教程,都是实践性特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这样就不能保证学生参与上机的时间和上机实践;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这样就忘记教学的目的。我认为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比例是1:1(有条件者可安排为1:2)。安排这样的比例,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让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理论课一来可以为学生理清逻辑,讲述一些原理;二来可以总结学生在上机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错误。

2.灵活合理运用“任务驱动”,统筹安排教学过程

2.1结合学生情况,设计任务。

对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兴趣。在教学设计中,我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在生活娱乐、网络游戏时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求知兴趣。比如:在上qq时,反复输入密码有错误,该怎么办?当你想建一个博客交友时怎么做?是否意识到自己的信息安全已有问题?等等。而后把教材中的每章分别设计成不同主任务,再将主任务分若干小任务,每一节由若干小任务组成。这样不同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相应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如果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活动很感兴趣,那么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自觉提高。

2.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由于学生的水平不一,完成任务的快慢不同,因此给出任务后不急于讲解,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程序(即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便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就会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2.3根据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

问题提出后,就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通过老师讲授。每一个任务分析后,自己实践完成,当场巩固。任务做完,再进行下一个部分的延伸。这样就能让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同时使每个知识点都得到及时强化。

3.摸准市场需求脉门,培养“拿来就用”型人才

最近国家把“软件蓝领”的培养定位在中职教育之后,为中专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就业市场灵活多变,为了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我们应该加强市场调研、岗位需求分析;岗位特征、学生特征综合分析,合理安排课程,少上一些空洞、不切合实际的理论课程。甚至可以让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设置,让学生提前了解未来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要求,真正与岗位接轨,与实际工作接轨。

4.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实操性要求非常高的课程,只有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与运用计算机技术。我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指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课时简单地一分为二,即一部分时间学习书本知识,一部分时间用来上机操作,更要让学生走出学校,放眼社会,紧跟时代脚步,掌握计算机的流行技术,为将来踏上社会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我所在的职业学校,开展了计算机技术的多种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如:录入与排版,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微机组装与维护等兴趣小组,由专业教师带领各小组的学生学习当前最流行的各种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该小组的成员除了平时的学习与训练外,还要参加校内外各项计算机职业技能比赛,学校校园网站建设,学校机房的维护,数据库的开发等各项活动,有些学生还被派遣到相关工作岗位实习,在这些活动中不但丰富理论知识,还获得宝贵的实际工作的经验,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

5.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计算机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发展创新能力。

6.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

老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探究活动和亲身经历过程中得到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允许他们产生不同的认知或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

7.有效的课堂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指挥棒,它促进课堂教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在评价的目的、方式、内容上加以关注。评价并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的,为了激起学生的思辨。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思维角度、方式的差异,就同一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会不尽相同。别人的意见往往正是自己疏忽的,会使自己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因此在教师主评之外,学生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价等方式也应在课堂中灵活应用。评议者在给他人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同时,又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建构,实现教学评价的民主、公开、平等。

猜你喜欢
上机计算机课程
周金应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操作系统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标准化护理程序对体外膜肺氧合术患者上机各阶段用时的影响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上机数控“可疑”的高毛利率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