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紧接地气”

2015-09-10 07:22呼晓薇
考试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文艺工作者扎根文艺

呼晓薇

早在72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2014年1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总书记的讲话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艺术创作要反映人民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总书记的讲话是推动新时期文艺繁荣发展,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的行动指南。

进入新世纪后,有许多媒体提出了文艺市场化产业化的口号并不断炒作这一理念。我认为简单的文艺市场化、产业化做法的是简单激进的做法,没有深入理解文艺的真谛。过去,文艺创作不顾及市场和产业固然不可取,但是,文艺过度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会导致文艺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文艺作品是附加一定经济价值的精神产品,它主要的价值就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如果离开对真善美的引导,不能让灵魂净化,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那么赚再多的钱也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它是精神产品,所以有些文艺作品沦为了市场的奴隶,有些文艺创作沾满了铜臭。

这些年来,舆论一直在批评文艺创作中的“三俗”,“三俗”的要害就是过度市场化、过度产业化和过度商品化。回避这些,“三俗”就得不到解决。文艺不能刚刚摆脱了阶级斗争工具的桎梏,又被经济利益绑架。不得不承认,一些文艺创作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已经迷失了自我,文艺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不是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也不是彰显时代特色的潮流引导,更多的是把创作的精力花在了低俗、谄媚的变态价值观上,博取眼球、获得利益是他们创作的最直接的目的。在强调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社会大背景下,某些文艺创作者逐渐失去了最朴实的创作动机,变得浮躁、不切实际,这一点在近些年的电影、电视剧中可以找到相关证据。

文艺创作要做到深入生活、紧接地气,我认为把握好三点:其一,文艺工作者要不忘文艺的根本,也就是习主席提出的: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否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能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工作者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作品是文艺家的立身之本。通过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才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带给人民精神快乐,张扬健康向上的时代精神。植根人民,扎根生活,深入生活,紧接地气地创作自己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艺术成就,引领时代的品位,创造出好的作品。

其二,文艺工作者在实际的创作实践中,要在“走”字上下工夫。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发表后,各地相继开展了文化下基层活动。如,北京市文联组织了赴藏艺术家代表团,共派出了96名艺术家,涵盖曲艺、戏剧、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杂技、民间艺术等8个门类。12天的行程,10场演出,8场笔会。安徽组织了一支由文学、书法、美术、戏剧、摄影、曲艺等门类艺术家组成的文艺小分队从省城合肥出发,赶赴太和县倪邱镇和旧县镇采风。显然,这是文艺工作者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的具体实践。文化下基层,其实质,就是走。走出去,就要通过主题实践活动,采撷文化养分、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创作文艺精品,推出更多打动人心、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走出去,不要“蜻蜓点水”,要善于“接地气”,为广大人民群众送去文化服务,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样我国的文化事业才枝繁叶茂。

其三,文艺工作者要在“深入”上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这个“深入”,就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只有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送文化下基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文艺创作才有取之不竭的源泉。

实践证明,72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我国文化事业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如,《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代表作,其根本原因,文化艺术从基层采撷文化养分、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创作出了文艺精品并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文艺工作者只有不断走进人民创造历史的火热实践之中,始终坚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吃透生活底蕴,汲取创作营养,才有可能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内容形式更接地气、思想文化品质更加饱满、时代气息更加浓郁、老百姓更加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我国文艺繁荣的成功经验。生活就在我们心中,就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但是,有时候生活并不总是这样。必须到生活中再重新体会,生活本身会修正人的一些看法,改变你的一些由自我判断产生的误解,修正你的创作,深入生活,生活可能不会提供给我们全部,提供给我们的可能只是一点点素材。正因为有了这一点点,就有可能繁殖成作品,没有这一点点就没有作品。由此看来生活永远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资源,是素材的资源,也是精神资源。

关于文艺,鲁迅先生曾一语道破天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文艺创作于民族,于社会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当下,正是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刻,正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总书记的讲话更是对文艺创作寄予了厚望也指出了方向。

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深入生活,紧接地气,不追风,不流俗,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潜心创作,精益求精,打造出与现实生活零距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猜你喜欢
文艺工作者扎根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