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特点及作用

2015-09-10 07:22李颖
考试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诵读教学古诗文

李颖

摘 要: 本文以古文诵读教学的具体实践,探索了古文教学的特点和作用。对其特点从营造意境、浅释情感两方面进行了归纳;并分析了古文教学产生魅力的原因,对其作用从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等方面作了阐述。

关键词: 古诗文 诵读教学 浅释情感 营造意境

中学语文中所选的古诗文,从先秦到清代,无不是千古佳作。接触这些作品风格迥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犹如走进了五光十色的宝库。诵读这些优秀之作,就如亲耳聆听中华最杰出的人物与你倾心而谈,心与心交流、情与情碰撞,在日月光华中接受沐浴,接受滋养。吟诵这样的杰出之作,使人满口余香,回味无穷。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这样从诵读中体会文意,品味意境,知古论今。

一、意境的营造

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准确的第一印象。特定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中,有较好的效果。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学生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如《归去来兮辞》意境营造法,先奏出伴着鸟声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接着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导入以自然美抒情言志的话题,由此走进陶渊明。接下来教学《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然美的诵读鉴赏,对所抒感情领悟变得更顺理成章就得力于意境的营造。而且这种营造特定氛围时,注意把单篇诗文放入同样写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感悟更深刻。

二、浅释情感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反复全身心投入地诵读,能让学生很快了解古诗文的情感。杜甫《登高》中那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学生在反复投入地诵读中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情感,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动人的效果。如把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逸怀浩气、举首高歌,通古今而观之的洒脱气度。把握《声声慢》里李清照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可凭借富有个性的形象的使作品的警示力量更突出。如若能体会《陈情表》中祖母刘氏深情的养育“悯臣孤弱,躬亲抚养”;祖母刘氏危急的病情“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作者与祖母难舍的亲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并把这些准确地表现出来,更能突出那种刻骨的悲痛,更让人潸然而泪下。

三、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影响

古诗文诵读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产生重要影响。

1.培养浓厚兴趣,激发求知欲。

古诗文诵读教学最突出的一点,是通过诵读读出作品所传达的情,所阐述的理。这里,因为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内蕴深厚,表现出来风格的多种多样,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诵读涵咏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体会到语文学习原来是如此奇妙而精彩。如《赤壁赋》、《归园田居》、《春江花月夜》的诵读教学,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所营造的意境、传达的情感哲理所震撼,无不为诵读教学课堂上自己有创造性诵读表演而喜悦,无不为课堂上可以自由地畅所欲言发表见解进行赏析争论而惊叹,学生发现原来语文课竟是如此迷人、如此美妙,诵读教学引入的竟是如此奇妙的天地,由此产生高涨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

2.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诵读教学所吟诵的千古美文是我国古代最优秀最杰出的文化,吟诵鉴赏之中,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滋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精神得以净化,品质得以高尚。与此同时,诵读教学以学生自己的理解而创造性地演绎作品抒写的丰富复杂的情怀,学生在与作品作者同悲欢共喜乐中,这些千古不朽之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情操。诵读演绎之后对作品的鉴赏,一方面鉴赏评判本身,要介入学生对作品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由此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在明辨是非曲直中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诵读教学所营造的既让学生民主大胆地发表见解,又互助合作地互相探索的做法,使学生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又能团结协作的人格的形成有了可能。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在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贡献,还需不断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语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诵读教学古诗文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