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情感,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015-09-10 07:22许蜀堤
考试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李博士课文情境

许蜀堤

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学生只有对学习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习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特点,结合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便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下面谈谈几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情感的情境性与感染性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感人情节,或者抓住重点词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以“期待”为切入点,教师播放小钱躺在病床上的课件,配以对比的语言渲染,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小钱的病情严重,生命垂危。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抓住“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配以杭州美景图片,让学生体会到小钱即将享受不到美好生活的可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为救助小钱,在余震随时都会发生的情况下而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我补充地震时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录像资料,学生看到画面后,心灵受到震撼。相机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这一部分,将地震危机仍然存在的紧张与台湾青年、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在读中对台湾青年、李博士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二、拈词摘句,激发情感

课文中有的语句表达了特定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仔细品味,揣摩、深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教师提出:“多少、才”这两个词有什么好处?经过思考,学生不难理解:“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才”表示长城的建成非常不容易。通过这两个词,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跃然纸上。

三、遵循思路,激发情感

知识本身是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在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的内在因素。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起伏和变化,领会作者对事物的态度和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花的勇气》一文,作者到维也纳,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我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按照作者“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这一情感的发展变化过程加以分析、归纳、体会,激发学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又如:《母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课文以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因此在教学中按照作者思想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这样便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世界。

四、欣赏品味,激发情感

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教师要凭借丰富多彩的语言,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美的形象,陶冶美的心灵。如:《搭石》是一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的文章。作者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情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重点词句,体会它们的真实含义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特别要通过语言文字,如:“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才相背而行”“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通过读、议,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互相谦让、尊老爱老的情景,学生理解了善良的人性美,感受了乡亲们像搭石一样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这样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五、朗诵范读,激发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若没有兴奋的情绪,则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实践证明,成功的课堂教学总是以教师饱满激情为良好开端的。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用悲切之情,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总理的怀念、崇敬的情感。接着采用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引导学生读出“老奶奶那焦急而又耐心等灵车的焦急心情”的语气,读出人们望灵车时悲痛场面,催人泪下。教师再指导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让学生在“幸福”与“悲痛”的情感变化中体验与总理“生死离别”的真实感受,加快学生情感升华的过程,使学生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情感得到升华。教师上课要保持饱满的热情,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愉快的情绪上课,教师的真情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最有力的因素。

总之,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情感,陶冶情操,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

猜你喜欢
李博士课文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李博士的神器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万能的李博士
万能的李博士
背课文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