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课堂错误资源的再利用

2015-09-10 07:22陈通水
考试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乙数甲数预判

陈通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是学生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本身并没有价值,当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被有效利用时,错误的价值才得到体现,因此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抓住这种数学教育契机,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一、正视学生错误,才不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正视学生错误,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是课堂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有的老师怕花长时间讨论错误,认为是浪费时间,不值得,或者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流畅性,不敢提问学困生,怕学困生出错,不敢正视错误。宁可把正确的思路多讲几遍,通过灌输性学习,把错误堵在门外,实际上这些“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会的,不能真实暴露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慢慢形成了思维惰性。这就要求教师追求真实的课堂教学,善待和宽容错误,大胆放手,正视错误,才能暴露学生真正的思维,才能及时调整教学,因势利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内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错误的原因,正确筛选错误,利用错误,让这些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成为学生获取新知的有效资源。不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错误都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过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并及时而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前预判错误,因势利导,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充分预判错误,因势利导,是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关键。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常常会有一些常见的、易犯的错误,尽管老师反复讲解,多次强调,总有些学生不能彻底改正、一错再错。这些情况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凭借教学经验,可以预判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但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在教学中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设的轨道走,常会出现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创意,这些往往是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产生的,因此,教师要充分预判错误,因势利导,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面积与面积的单位》这节课,当学生学会了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大小时,我故意设置“陷阱”:下面用刚才所学的本领做一个数方格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男同学数的时候,女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数的时候,男同学闭上眼睛。接下来男同学数了是6格,女同学数了是3格,所有同学都认为6格的长方形大,但出乎意外的是,我拿出来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是一样大的。这时学生大呼“上当”,激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恍然大悟,悟出了“统一格子大小”的必要性,面积单位的出现可谓顺理成章。没有喋喋不休的讲解,也没有近乎武断“规定”,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陷阱”中,自己领悟出了“规定”后面的“道理”。再如,在用方程解决问题中我编了这样两个变式题:

(1)甲数是200,乙数比甲数的2倍少40,求乙数是多少?

(2)甲数是200,比乙数的2倍少40,求乙数是多少?

这类型题,常有学生列了两个同样的方程2x-40=200。根据惯性思维,学生根本没有看题目中的“标准量”:题1中“比甲数”,甲数已经告诉了,所以不需要列方程,直接列式2×200-40即可。而题2中的“比乙数”,乙数是未知的则可以列方程。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可以装满。各小组分头操作,之后交流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结果答案层出不穷。这时老师说:“答案怎么会各不相同呢?老师也来做一做,你们可要仔细观察啊。”这位老师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中,一次,两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书上的结论有错误?”学生议论纷纷……老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说怎么办?”一位学生说:“老师你的圆柱太大了。我推荐你用这个空圆柱。”结果三次正好倒满。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故意用了一个大圆柱。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对于等底等高的概念,我没有回避,而是故意暴露错误,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甚至发生争论,进而引发探究。这样的故意出错,把学生引入矛盾的困惑境地,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怀疑、自主反思,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找出原因。

三、课中捕捉错误,让课堂多姿多彩,充满活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这样的错误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宝贵的“亮点”,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则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教师要独具慧眼,见招拆招,揭开这些错题的面纱,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资源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变学习错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这样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折射出灿烂的光芒,让错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再度探究的资源。

比如教学正方体表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正方体鱼缸的棱长是50厘米,制作这样一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玻璃?在做这道题时,有的学生忽略了鱼缸没有上边的面,仍然按照6个面计算,出现了错误。我在巡视时并没有及时给予订正,而是将错就错。在集体订正时,我把两种答案都写在了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分析哪种方法对,如果按照有上边的面计算就会出现什么后果?“鱼会憋死。”这时学生一阵大笑,在笑声中学生理解掌握了这类题应结合实际考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类错误的发生。再如在教学《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时,引出比较48和25之后,我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比较方法?

生1:因为48在25的后面,所以我觉得48>25;

师:你想的办法真好,会用昨天学得“百数表”来比较数的大小。

生2:48是四十几,25是二十几,当然是四十几大啦。

师:的确如此,你的想法真了不起!

生3:我是直接看十位上的数字,48十位上是4,25十位上是2,所以48>25。

生4:应该是看个位上的数字吧,8>5,所以48>25。

这个学生无意间的一句话,让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验证想法呢?我说:“这两位小朋友的方法到底谁的有道理呢?让我们再来试试:请比较42和37的大小。”这回他们开始议论纷纷:如果看十位,是42>37,如果看个位,则是37>42,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要求小朋友自己摆小棒,或拨计数器完成,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直观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几分钟后,他们都有了感悟。我再请那位学生回答时,他给出了让我满意的答案:应该看十位上的数字,因为42里面有4个十,37里面只有3个十,肯定是4个十大。学生在课堂上不经意的错误,可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对这些资源保持高度的敏感,及时捕捉并进行筛选,使它们成为课堂中的“亮点”。

总之,课堂教学中,我们时时都会遭遇错误的伏击。教师应独具慧眼,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精心预判错误,筛选错误,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因势利导,变错误为重要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纠错、思错、改错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这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玲棣.课堂,因“错误”而精彩.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5(2).

[2]沈正会.变学习错为培养创新思维的契机.小学教学设计,2003(7).

猜你喜欢
乙数甲数预判
2021年下半年集装箱海运市场走势预判
对书业的30个预判
分数除法的算理
整体供大于求 苹果行情预判
“比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换个说法
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推导
把握现在 预判未来
二年级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