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9-10 06:06石建群
考试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语言教育关键期

石建群

摘 要: 0—6岁的学龄前期是人类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抓住这个关键期,给孩子良好的、科学的语言教育,对孩子一生语言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存在幼儿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忽略家庭教育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增加原创性语言教学活动类型、加强家庭教育等方面加强语言教育,使幼儿语言全面发展。

关键词: 幼儿语言发展 关键期 语言教育

一、语言教育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的重要性

所谓的幼儿语言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遵循语言内在规律,教育者营造相应的环境,引导幼儿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其语言知识和能力有效发展的活动。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语言发展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实验证明:0—6岁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期,0—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最佳年龄。因此,这个时候如果抓住机会,给孩子科学、健康的教育,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的语言能力将得到理想的发展,为他后继的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幼儿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重“教”轻“学”。

语言教学活动中,依然有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只重视书本的灌输,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教给幼儿一些学习语言的好办法,从根本上调动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这种被动式的语言教学方式只能让幼儿对老师产生依赖性,不能有效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潜在语言开发的能力,远远不能实现教育目标。

(二)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我国以往的语言教学组织形式几乎都是以集体教学形式为主。后来虽然有人大力倡导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接着加入了早期阅读(分享阅读亦为其中一种),但因为此时一边倒地向小组和个别教学等形式倾斜,令不少教师变得不敢组织集体语言教学活动,担心会被人家说成是“满堂灌”。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实则不可能达到提高幼儿口头零散语言能力、促进生生互动的效果。由于导向问题而产生的组织形式单一,几乎成为另一种“中国特色”。

(三)原创性活动类型狭窄。

虽然我国历来有谈话、讲述、讨论、游戏等多种类别的语言活动,但由于印刷业发达,图书等资源较易获得,因此那些仅用简单教具,但又对教师本身语言水平要求较高的开放性活动几乎看不到了,教师过多地依赖图、文等书面材料进行语言教学活动。如一篇对幼儿园语言教育实践中活动类型失衡的调查报告指出:谈话活动的比率大大下降、文学欣赏活动的比率大大增加。

(四)重“学校环境”轻“家庭环境”。

由于幼儿处于语言习得的初级阶段,受其身心与思维发展不健全的制约,只能被动接受家庭、学习提供的语言环境,因此,良好的客观环境带来的好处势必为幼儿良好语言教育提供保障。家庭是婴幼儿的第一生长环境,家庭环境对0—3岁婴幼儿的语言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都会深刻影响孩子。父母对于孩子语言发展的观念、态度,与孩子的交流,甚至为孩子提供的媒介数量等,都可能引发他们迥异的语言发展水平。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家长往往认为,只要为孩子选一所好一点的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不是这样,家庭能否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家长的主观因素是否发挥作用,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三、培养幼儿语言发展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学习,真正转变观念,打造优质的语言课堂。

语言课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和语言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语言教育的主体。优质的语言课堂的重点应放在:

1.为幼儿自由交谈创造条件,让幼儿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激发幼儿自发、自信地参与语言交流的愿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幼儿敢说想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平等、自由的语言学习气氛,鼓励幼儿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大胆表达独特的想法,教师尽可能地参与活动和孩子进行互动,让孩子在没有任何压力的语言环境中畅言,发挥与自己朋友交谈、与老师交往的自主性。

(2)老师可以每日为幼儿增设自由说话的时间,保证幼儿有随意安排谈话内容的自由度。

2.营造语言环境,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利用周围环境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孩子有话可说,教师可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周围环境,边看边说。

(2)为幼儿提供真实有趣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孩子爱说、多说。游戏是幼儿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最佳途径。活动室内的角色区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娃娃家、理发店、超市、医院……孩子们津津有味地陶醉在自己的角色里,发现问题,并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从而使语言在游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1.集体教育活动。

全班幼儿共同参与,教师面向全体儿童。短时间提供大量共同经验,注重教育内容的逻辑性、条理性,儿童在活动中相互启发,发展自律、合作意识。

2.小组活动。

幼儿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师提供环境和材料,发挥间接指导的作用。幼儿自主探索、协作的机会更多,可以充分表现自己,有利于独立、自主、协作等精神的培养。

3.个别活动(区角活动)。

幼儿独自活动,教师予以个别指导,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个别活动对师资、设备有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育技巧要求更高。

(三)增加原创性语言教学活动类型。

1.加强谈话活动。

谈话是帮助幼儿学习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活动。谈话因拥有宽松自由的交谈气氛,允许幼儿根据个人感受,针对谈论主题说说想说的话,说说独特的经验。交谈时语言信息量较大,思路相对开阔,想象力丰富,能极有效地促进幼儿创造性语言的发展。

2.加强文学欣赏活动。

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成熟性语言,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良好语言原型。

(四)重视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发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爸爸妈妈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层次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很大影响,幼儿园老师必须有深刻认识,并通过家校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发家长的潜力和能量。要形成在校老师是榜样,在家爸妈是模范,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讲文明规范的语言。

家里有了孩子,家长就要意识到自己的正确榜样作用,为孩子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提高其兴趣,因为孩子学习语言,首先靠听,然后模仿,因此家长此时讲话不能太随便,更不能说粗话、骂人,这是起码的要求。

2.多与孩子交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情绪气氛有利于孩子使用语言。多与孩子交流既是满足孩子情感需要,增进亲子之间情感的重要方式,又是给孩子创造语言表达机会的重要途径。父母要舍得安排时间和孩子交谈,设计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与孩子交流,启发孩子们表达思想的勇气和意愿。

3.耐心、认真倾听孩子的说话,养成对孩子言语的敏感性。

在谈话中,家长首先应该克服的是:打断孩子的讲话,不假思索地做出某种结论性评价或简单应付有些家长,往往在孩子刚刚一开口讲话,没等孩子把意思表达充分,就简单地敷衍,影响孩子说话积极性。家长应该有耐心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这样会使孩子感到温馨和放松,提高语言表达积极性,这样孩子才会在宽松的氛围中放松语言能力,才能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3]李锋.基于合作教育的探讨家园[期刊论文].华章,2013(34).

[4]张海燕.浅谈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期刊论文].才智,2013(7).

[5]戚红芳.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初探[期刊论文].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7).

猜你喜欢
语言教育关键期
“十四五”是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期
“关键期”对0-3岁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启示
北汽姜德义: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务实深耕关键期
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关键期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中职学前专业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游戏化教学的探索研究
浅谈故事表演活动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运用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语言教育研究综述
开发0-12岁儿童智力的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