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信息技术研究的沃土

2015-09-10 07:22孙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沃土鸿沟尾气

孙众

曾几何时,教育被认为是“不科学”的领域。这不仅因为教育具有研究对象是鲜活的、充满了发展和变化的可能性、研究过程是不可严格控制的、研究结果是不可完全复制的等特点,最重要的是,教育领域的决策通常受到人的主观意志支配。所以在过去,教育被认为是数据甚为贫瘠的领域,除了学生的阶段性考试分数以外,教师和行政部门很难有其他途径了解到学生相对客观的学习状态。可是进入到“雁过留声,踏雪留痕”的大数据时代,学生们在诸如Moodle等网络学习平台、在MOOC学习中心、在电子书包等数字学习终端上会留下大量的学习痕迹和数据,于是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一片研究的沃土:大数据。

用大数据设计双回路学习

在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合著的learning with big data: The future of education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基于大数据的双回路学习。双回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会随时用数据纠正自身的错误,同时利用反馈回路中获得的大量数据来做其他很重要的事情。例如,可汗学院不仅有超过5000个多学科的视频课程,它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积累学生如何学习的数据,并实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双回路学习把反馈、个性化学习、预测与干预结合在一起,成就了大数据时代的因材施教。

开放大数据以减少数字鸿沟

得数据者得天下。如果普通教师和研究者无法获得这些数据,是否就会加大数字鸿沟,使自己处于越来越落后的结局呢?未必。在国际教育领域,开放数据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教育技术领域国际知名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将于2015年7月设立专刊发表多篇数据类论文(Data paper)。与常见的研究类论文(research paper)相比,这类论文只须说明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是为何目的搜集,从哪里、通过何种方式搜集得来,且提供原始数据和问卷等采集工具,无需实施研究过程,不必进行数据分析,无须讨论研究结果与结论,在教育领域,开放数据将成为一种新常态。事实上美国政府从去年开始开展了一个名为“全国公民编程日”(National Day of Civic Hacking)的活动,政府公开卫生健康类数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机构也在活动期间发布大数据,开发者自编程序实现海量数据可视化,或者完成数据分析等任务。可见,开放数据会成为减少数字鸿沟的有效途径。

用大数据尾气实现研究双赢

所谓数据尾气(data exhaust)是指人与网络进行互动时衍生的副产品。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路易斯·冯·安教授在读研究生时,就创造了一项名为CAPTCHAs的技术,即要求人们在注册电子邮件时识别弯弯曲曲的文字,以证明非恶意攻击。后来他把这项技术卖给了谷歌,再后来他继续采用数据尾气的思想,设计了多邻国(Duolingo)语言学习网站。这个网站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翻译一些较短的词组,或评价或改正其他人的翻译。由于需要翻译的句子是来自于CNN等媒体公司提供的真实文档,所以一旦系统接受了多用户协作的译文,并收集所有零散的句子后,就会整合为一份完整的翻译文档,返还给公司,获得经济回报。其实在教育领域,完全可以利用数据尾气形成一个研究服务,让学生和学校提供自己的数据,允许研究者和公司对数据进行加工,并将分析结果返回给数据提供者。这样学生和学校会拥有对自己有意义的数据,而研究者也不会因为没有数据而苦恼,或者为了获得数据而付出高昂的成本。大数据终会从教育研究的沃土演变为教育发展的基石。

猜你喜欢
沃土鸿沟尾气
活性炭生产尾气处理技术
鹧鸪天·路边草
浅析“老年数字鸿沟”的弥合路径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沃土
鸿沟为界
一种陶瓷窑炉湿式尾气处理装置
“悲催”的开心鼠
我的孩子
在沃土上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