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 先读文章后做题

2015-09-10 07:22高彤
中华家教 2015年11期
关键词:百分比数学题小家伙

高彤

学数学需要加强阅读理解能力

最近我家女儿在学习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小家伙经常被这些计量单位搞得昏头涨脑:记得有一天女儿抱着作业跑过来问我,书桌的长度应该是2米还是2厘米?一杯水是8盎司还是8加仑?我一看就乐了,显而易见,这是在教育孩子们从日常生活以及身边触手可及的物品上理解“量”的概念。比起直接教给孩子1米=100厘米直观得多,哈!这个办法好,也方便孩子们记忆。于是,我们就拿出米尺和量杯来,比画一下就明白了。

不光是这些,我发现女儿在上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就开始做数学应用题,那时候就不仅仅是要求孩子明白数字了,而是要求他们学习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字问题。如果没有很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小家伙们是做不了哪怕是最简单的数学题的。

还记得去年的某一天女儿请我帮忙 ,说她不明白这道数学题到底要问的是什么。我拿过来一看,原来是一道简单的加法:

约翰身高48英寸,他的妹妹比他矮10英寸,他妹妹多高?

作业要求是根据这句话写出数学算式。女儿那时大概是第一次遇到这类问题,犹豫地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反问她:“那你说他妹妹多高?”女儿不假思索就说:“38英寸。”嘿嘿,对啊!我赶紧追问:“那你告诉妈妈,你是怎么知道的?”女儿还在迷糊,犹犹豫豫地问我:“是不是就是48-10=38?”

“对!这就是这句话要问你的,只要把你怎么想的用数学等式表达出来就好,简单不?”

后来我逐渐发现数学应用题,考的还真是阅读理解。不仅我家数学初起步的女儿会出现不明白题目的问题,她哥哥也一样。前两天他抱着一道有关百分比的数学题过来问我,题目其实也很简单:一个俱乐部有40个男孩子24名女孩,男孩比女孩多了几个人?如果按百分比计算男孩比女孩多了百分之几。我发现他不明白哪个是分子哪个是分母,不知道需要计算的是多出来的男孩子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题目没有理解对,答案自然是错的。于是我随手又翻看了他的其他数学作业,果然,这类询问百分比的问题,他把大部分题目的整体和部分搞混了。于是我教他画图理解,把题目里的每一个部分画出来,然后再问他题目问的是什么?这样抽茧剥丝,他才能一通百通,了解这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嘿嘿,我点着小家伙的小脑袋:“看见没?你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比较差哦,要学会读懂文章 再做题,学数学也不是学会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就可以了哦。”

学数学需要有初步科学文献阅读能力

儿子不服气,跟我辩解他读了那么多书,才不是不会读书。我想也是哈,这样说不公平。于是想了想才回答他:“数学题目的阅读,跟读各类小说和科普读物不一样,类似于妈妈工作上经常用到的科学文献,它讲究的是语言的精确性,在短短的几行字里面需要交代出所有的细节和解题线索,这就需要读题的小朋友完全理解出题老师的思路,他想告诉你什么,又想从你这里知道什么,这是一种科学和逻辑思维,需要认真思考每个数字之间的联系,才能解开里面藏着的答案。是不是呢?”

儿子不吭声了,想了想,终于点头承认我说的没错。嘿嘿,这小家伙现在不好糊弄呢,不说得他心服口服,人家还真不听你的。 所以,我接着说:“科学文献的阅读可不能像读小说一样。小说可以一目十行,一句话看不懂还可以继续,书的内容照样能懂。可是数学题就不一样了,像猜谜语一样,一句话看不懂。找不到线索之间的联系,就没有办法解开谜底,题目就会做错哦。”

关于阅读与数学解题之间的联系,我仅仅想到这些,所以鼓励我家孩子练习阅读理解,学会不放过科学论文中的每一个细节描述,我还为这是自己的独特理解而沾沾自喜。没想到后来遇到女儿的老师,才发现美国老师早就想到了这些,他们把普通的加减法都玩出了花样。比如,写数学作文。

老师鼓励孩子写数学小故事

那还是二年级开学不久的事,某天我去见老师询问我家女儿的学习情况,谈到比较担心孩子的作文水平,没想过却听老师说了一件新鲜事。按理说教数学的老师应该更关心孩子的数学运算能力吧?可人家啊,捞过界(广东话,指超越了自己的工作范围,与其他人争饭碗的意思)了,教孩子写作文!

我听着新鲜啊,就问他为什么。老师说出了一番道理确实让我很信服:

“数学可不仅仅是几个数字,真正的纯数学的东西,对大部分孩子们来说还真没什么用处。可实际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把简单枯燥的数字变成生活中实际可操作的活灵活现的东西,孩子们学起来才有兴趣,也知道了数学的用处,不是很好么?”

“比如,1+2=3,如果只是三个数字,学起来就比较抽象是不是?可是如果要是换成一段文字,像是‘我从商店买了一个苹果,又买了两个桃,那么总共就买了3个水果。’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就这样 ,孩子们逐渐就会了解数字的魅力,而且,这对孩子们的文字能力也有帮助。是不是?”

从那以后,我还真从女儿的数学作业里看到很多图文并茂的小作文,小家伙的想法很多,也很有意思。她还无师自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了几元几角的简单分数算法。哈,小惊喜吧?

女儿数学老师的做法确实让人很惊讶,他独辟蹊径,通过让孩子自己编写应用题来帮助他们了解数字以及各种运算之间的关系,同时让我也了解到数学题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过,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种学数学的方法在美国很常见,我家五年级的儿子也在用同样的方法做数学,只不过不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变成了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编写的故事自然就要再复杂一些,像是一段小短文,或者说是一个数学故事,听起来很有趣,也很有生活气息。

记得儿子的老师布置过这样一道题,要求孩子们写一段小短文,要包含减法和除法,最后结果要用分数表示。我家儿子的答案是:

圣诞节后服装店里的衣服打折,妈妈喜欢的一条裙子原价21元,打折后是15元, 问商店对这件衣服打了几折?

他列出的算式是:(21-15)÷21×100%= 28.5%

我看到了大为感动,这次的百分比没有算错哦!

猜你喜欢
百分比数学题小家伙
住在北极的小家伙们等
当然是你掏钱
精灵
一道高考数学题的多种解法オ
趋势攻略之趋势线:百分比线
环保车型最多的美国城市
公共艺术与百分比艺术建设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