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代背景解读《从奥米勒斯城出走的人》

2015-09-10 12:59隋美玲
考试周刊 2015年104期
关键词:信仰政治经济

隋美玲

摘 要: 奥米勒斯城看似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一个幸福的城市,然而这繁华美丽的背后却承载着一个无辜孩子无法承受的痛苦,是他的苦难换来了奥米勒斯城的美丽与幸福。可是为什么明知道有这样一个受苦的孩子,而有的人却无视这个孩子,有的人宁愿离开奥米勒斯城,却不能解救这个无辜的孩子?其原因就要追溯到当时美国的时代背景,是政治、经济的改变影响了人们的信仰与追求,传统的价值观念已被舍弃,而以物质的满足为主的价值体系迎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

关键词: 奥米勒斯 政治 经济 信仰

《从奥米勒斯城出走的人》是优秀作家厄秀拉·勒·魁恩的著名短篇小说。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个讽喻故事,故事包括奥米勒斯城市民的夏日狂欢、地窖中受苦的无辜孩子和市民们对他的不同态度这三部分。讽喻在文学领域中具有象征意义,是通过故事而不是以直接的表现手法传达意义。我们要根据当时美国的政治、经济和信仰状况从以下三个角度:社会消费享乐的疯狂,现代社会制度的混乱,以及人们信仰丧失的绝望解读这篇故事。

一、社会消费享乐的疯狂

十九世纪末的美国已经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消费观念,进入了消费社会。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世界资本主义都得到快速发展。当时的美国经历了内战,政治上得到统一,并且进行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美国在经济上用机器化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而且机器生产改变了人们的劳动观念,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人们工作后的休闲时间大大增加。到了二战战后时期,美国实行的经济干预政策,大力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当时的美国人对美国的经济形势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持有乐观态度,人们更加注重消费享乐,就如同《从奥米勒斯城出走的人》中开场对夏日狂欢节的描述,大人们整装游行,他们敲鼓、跳舞、歌唱、边走边聊,如同舞会;男孩儿和女孩儿们在城北“绿地”的水草地上举行赛马比赛,在奥米勒斯有一切欢乐的事,一切都是那么的幸福,快乐。这些都能看出美国当时的社会状态,工作时间的缩短,休闲娱乐的增加,人们无所顾忌地自由消费享乐。但物质的满足和幸福的获得总是需要代价的,这繁华景象的代价就是一个无辜孩子的苦难,在城市里的一座私人住宅的地窖中,关着一个分不清性别的孩子,我们只能用营养不良、瘦骨嶙峋甚至低能儿来形容“它”。城市中的每个市民都知道“它”在那里,大多数年轻人会去看“它”,但他们回来后的反应不一:有的人会流泪,但最终会接受,因为是这个孩子的痛苦换来了奥米勒斯城市民的幸福;有的人会连夜离开奥米勒斯城,他们无法改变,却又不忍享受这悲惨的幸福。从这可以看出囚禁于地窖中的孩子就象征着当时美国这种消费模式的代价,市民们享受着这种恣意的消费,追求着自由的物质生活,所以他们不会释放这个孩子,就代表着他们不会放弃这种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将继续沉迷于消费享乐的疯狂中。用1979年卡特总统的著名演讲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我们这个曾经是为辛勤工作、重视家庭和关系紧密的社区以及对上帝的信仰这样的东西自豪的国家里,有太多的人现在是崇拜自我放纵和消费。”

二、现代社会制度的混乱

美国人科迪维拉在《国家的性格》中讲述了以下观点:“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公共性格及日常生活的样式和一个国家的制度紧密相关,并且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国民精神和生活方式。”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需要大量免费劳动力,因此当时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到处抢占殖民地,掠夺劳动力,其中掠夺最严重的就是非洲黑奴,美国种植园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黑奴劳动力。而当南北战争的时候,为了战争的胜利,需要瓦解南方的经济基础,增加北方的兵员,所以林肯总统实行解放黑奴的政策,这项政策并不是为全部的美国人所接受,尤其是对一些种植园主,种植园的发展需要充足的劳动力,解放黑奴,意味着失去了劳动力,创造的财富就会减少,所以当时内战中的美国社会制度是极为混乱的。通过读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奥米勒斯城就象征着内战前的美国小城,那个无辜的孩子象征着内战中的黑奴,要保持奥米勒斯城的快乐、幸福,永远囚禁那个无辜的孩子,就相当于要保持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要继续奴役黑人。

之后的美国经历了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爆发了越南战争,连续不断的战争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经济状况不断下滑,人民生活日益艰巨,社会制度混乱加剧,所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期,美国爆发了青年反战运动,他们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战争的反抗和对政府制度的不满。奥米勒斯城就是战争时期人们理想中的城市,他们对幸福的渴望,对自由的渴望,也象征着当时美国人的反战思想。

三、人们道德信仰的丧失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登上了美国的历史舞台,在美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真正的美国哲学。威廉·詹姆斯认为:“有用就是真理,就是道德。”他主张以行为最终的结果评判善恶,只要满足人的要求就是善。所以在奥米勒斯城中全城市民的幸福、快乐可以以那个无辜孩子作为交换,因为这样的代价是满足实用主义的,就算有的人不忍心这样残酷地对待那个孩子,但一想到这个孩子就算被释放出去,他也感受不到任何的不同,不会觉得幸福,或许还会对环境突然的改变而感到不适应,想到这些,他们就会想到,就这样吧,对他好,对我们也好。如同社会学家帕森斯针对美国青年的描述:“从美国现有的价值体系来看,青年人不得不对社会的总体状况给予一种相对的支持,因为这是一种制度化的情况。”被囚禁的孩子是整个城市市民都默认的,这就是社会的总体状况,个人是不能违背社会的,所以是无法改变这种状况的。为了全城人民美好的物质生活,他们选择背弃道德和信仰。作者厄秀拉·勒·魁恩是不赞同这种观点的,从威廉·詹姆斯的观点出发,作者创造了奥米勒斯这样完美的城市,用一个孩子的苦难换取全城人民的快乐,但最终有人敢于反抗这残酷的现实,那些看完孩子之后出走的市民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他们虽然无力改变这固有的社会现状,但不能理所当然地享受,他们有自己的坚持和底线。这部分人就代表着作者的观点,即使那个孩子被释放后无法感受幸福与自由,我们也不能剥夺他拥有的权利。美国一直以来都强调自由,自由是美国国家的象征和民族身份认同的标志,在所有美国人的价值观中,自由是最重要的,而任何人都拥有享受自由的权利。

四、结语

从时代背景看《从奥米勒斯城出走的人》,能看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富的增加,导致人们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快感,而忽视道德与信仰;而后美国受长久以来的战争影响,致使社会制度不稳定,律法缺失,造成司法虚无主义;而在政治引导下的文化悖论,让人迷失了自己,放弃了原有的信仰与追求。但即使这样,仍有一部分人保持自己的道德与信仰,这部分人会开创崭新的社会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汉熙.高级英语第二册第三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李晓云.对实用主义道德观的讽喻——试析《从奥米勒斯城出走的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24-27.

[3]黎清群.信仰与欲望的纠结——解读《从奥米勒斯出走的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0-114.

[4]刘霞,黎清群.《从奥米勒斯出走的人》:在消费的狂欢中沉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2):95-97.

[5]黎清群.《从奥米勒斯出走的人》之叙事策略及意蕴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2011(1):72-75.

猜你喜欢
信仰政治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论信仰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