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模因顺应论下网络语言的适者生存

2015-09-10 12:59薛亚丽
考试周刊 2015年104期

薛亚丽

摘 要: 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某些特定语料在2005年和2015年的使用状况,本文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生存原因,并得出了初步结论。

关键词: 模因论顺应论 网络语音 适者生存

随着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语言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它作为现代语言的一种变体,有独特的魅力,在语用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网络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并非所有网络语言都能得到永恒的使用,部分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语言在传播过程中消失殆尽,那么怎样的网络语言能够生存下来的问题便值得研究。

1.研究背景

1.1模因和模因的传播

“模因”(meme)作为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是英国牛津大学著名的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首次正式提出。1999年1月道金斯的学生苏珊·布莱摩尔的力作《谜米机器》给模因的研究又注入新鲜的血液。自那以后学术界掀起模因理论研究的新高潮,“模因”就被赋予新的内涵[1]。

模因的传播与基因相似,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并生存着,模因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语言学家们经过深入的研究,特别指出模因和人类的大脑、语言及文化三方面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为语言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

1.2模因的传播类型和传播阶段

1.2.1模因的传播类型。语言模因信息的传播主要有两大类型: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前者是指相同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制的模因,后者是指不同的内容却以同一形式进行复制传播的模因。

1.2.2模因的传播阶段。模因的复制传播共有四个阶段:一是同化,能成功被传播的模因必须具有足够的感染力,能进入使用者个体的记忆中。同化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使用者个体必须与模因载体有过接触,并通过认真思考以重组现存模因;现存模因必须受到个体充分的注意并被个体所理解和接受。二是记忆,模因在使用者个体的脑海中被记忆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就越大。三是表达,指的是个体与个体进行交流时,模因从记忆中被提取,以语言、文字等为表达方式,再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四是传输,在这一过程中,通常要借助某一载体或媒介,如书本、图片等,最重要的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2]。

1.3顺应理论

1987年维索尔伦首次提出顺应论,顺应论认为语言的发展演变是一个持续的语言选择的过程,与社会文化和心理学有关,由此开创了语言研究的新视角。顺应论从适应的角度提供了系统、全面解释语言发展的动态过程,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沟通的目的必须进行持续的语言选择。也就是说,语言使用是一个适应的过程,任何不能适应的语言都有可能在沟通过程中逐渐消失。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语料来源主要有:一是C语言的缩写;二是网络语言中的笑脸及各种图标;三是谐音词;四是网络语言中的常用词语或句子等。本研究主要统计了这四种语料在2005年和2015年分别被使用的频率。

2.1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C语言的缩写和谐音词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频率越来越低,而笑脸及图标与常用词语句子变化不大,目前的使用频率与十年前相当。由此可见,网络语言有其生命周期,在长期的语言竞争中,有的能够生存下来,有的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笑脸及图标和常用词语句子等网络语言由于数量较少、为大众所熟悉,使用起来很方便,而缩写和谐音词由于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如某某门、某某跑之类的网络词。

2.2网络流行语的幸存条件

网络流行语要在激烈的语言竞争中存活下来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2.2.1要适应网络交际语境。每种交流都有一定的交流语境,网络交流也不例外。顺应理论指出,语言交流是交际者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对于网络语言来说,它既要满足语言交流的共性,又要满足网络交际的个性。网络语言不同于正常的语言交流,它是无声的、非面对面的,但必须达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为了节约时间或交流的畅通,网络交际者必须快速地作出反应。笑脸能很快表达交际者的心情、能第一时间对对方的话作出反应。因此,笑脸能为广大网络交际者所使用是理所当然的。

2.2.2要适应网络用户的需求。网络交流可能是双方交流,也可能是多方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交流者之间的关系、身份等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交流者语言使用的选择。如果对方是长辈、领导或生意伙伴,那么在网络上所使用的语言就要尽可能地礼貌、庄重,如果对方是亲密的朋友或是比较年轻的网友等,那么语言使用就可以较随意、简洁,甚至用些新奇的、富有表达性的语句未尝不可。

2.2.3要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地位与社会标准会极大地影响语言使用者的语言选择,也就是说社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语言与行为能否为周围的环境所接受,这些影响因素包括语言使用者所处的文化氛围、受教育程度、信仰、宗教及兴趣爱好等,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会寻求认同感和归宿感,会下意识地根据周围具体的环境选择合适的话语。例如音乐爱好者倾向于与懂音乐的人交流,足球迷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与精通足球的人交流[3]。

3.结语

一种语言的诞生与发展都有特定的环境和语境,网络语言是基于网络的充分发展而渐趋成熟的,但是网络语言有其筛选机制,只有那些具有简易型、新奇性、最健康、最适合发展生存的网络语言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进而传播开来。

参考文献:

[1]李晓黎.模因理论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关系[J].辽宁高职学报,2009(4):20-21.

[2]徐曼.论模因顺应与网络流行语[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9.

[3]姜雨青.模因理论视野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