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礼仪之邦”

2015-09-10 07:22吴钩
廉政瞭望 2015年1期
关键词:店门口药店商店

吴钩

我居住的小區,有一天新开了一家杂货铺,老板是个四十岁上下的日本男人。我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只听说他娶了一个中国太太,便随着夫人来华定居。这家店看不出有什么东洋特色,卖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国产日用百货。不过,只要你推门进入,坐在柜台后的老板必站起来,笑容满面,用蹩脚的中文说:“您好,欢迎光临!”你离开小店,不管有没有购物,日本老板也会起立致谢:“谢谢,欢迎再来。”

小区还有一家寿司店,我以前常去那里吃饭。老板也是日本人,一对头发苍白、面目慈祥的老夫妇。我经常看到这对老人站在店门口迎宾,见有食客走过来,就鞠一躬,用日语说“欢迎光临”。

日本人对于礼仪的讲究,让我感触挺多的。想起几年前,我太太曾带着一群学生到北京参加夏令营,期间去了一家商店,准备让孩子们买点礼品回家。但不知那些营业员是认为小朋友没有消费能力,还是对上门的生意不感兴趣,询问价格时她们都爱理不理,还叫小朋友走开。

相信很多到过日本的中国人都应该会暗暗感慨日本人对礼仪的考究。这个国家的孩子走斑马线过马路,都会向停车让道的司机鞠躬致敬。但我认为,更需要感慨的是日本人的这个礼仪传统,基本上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的是“温良恭俭让”,只不过现在这种氛围不如以前了。

有一张在网络上传播很广的老照片,说的是清末民初时,来华创办广济医院的英国医学博士梅藤更先生,一日在医院内查房,一名四五岁大的中国小患者向梅医师鞠躬致谢,知道中国传统礼数的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每次看这张照片,我就觉得这才是“温良恭俭让”的中国。

近日翻看中国商业传统的材料,发现以前的中国商人做生意,其实也非常注意“待客以礼”。

《清稗类钞》“农商类”记载,京城和广州的各种商店,即使买卖没谈拢,双方也会笑脸相迎;要是做成交易,买主走时,卖家定会道谢,就算只是十几钱的小生意,也会如此。卖家认为,不管买主出多少钱,对自己而言都是获利之源,故“一钱之贸易亦不可不谢”。

民国时上海名医陈存仁先生在回忆录中提到一个细节:“我到北平的目的,是搜购古籍;我的太太则常到大栅栏一带购买皮货和玉器,商家总是恭而敬之地先沏上一壶茶,随你挑选货物,在旁为你耐心说明。但那时我们的经验不够,所以常常翻了半天,仍然未能决定,即使一件不买,他们也不会横加白眼。临走时,掌柜还要站到店门口抱拳恭送,希望主顾下次再来。”

以前有商谚说:“来有迎声,走有送声”,说的便是商店待人接物的礼仪。清代武安商帮开设的药店,每当顾客上门,伙计要有迎声:“您老一向可好?”然后点烟、倒茶、续水、让座,都有一套讲究。顾客出门,伙计还要有送声:“没事串门来!”千万不能说“欢迎您再来”,因为开的是药店。顾客的感受,商家应时刻注意关照。

做生意的礼待顾客,用所谓的“经济人理性”也可以解释: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下,货比三家,你的服务态度好,才可以留住回头客。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商店才会不知道尊重顾客,那就是顾客没有选择权的时候,比如计划经济时代。

猜你喜欢
店门口药店商店
在药店购买药品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剧场”商店
天边的白云商店
欢欢喜喜购物记
回村
如此减肥
第二十二回 徐大椿防假开药店 梅花鹿显真大巡游
药店里与大表哥偶遇
逛玩具商店
无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