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卖古籍看竹纸古籍的种类与价格*

2015-09-11 08:18
图书馆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太史用纸古籍

邱 敏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作为古籍的重要载体,古籍用纸是判断古书年代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然而公藏单位编写的古籍书目及善本图录中很少收录纸张类型,主要强调目录版本学的内容。可见,目前的藏书研究仍偏重学术性,而忽视了古书载体的文物性,古籍用纸仍处于较为边缘化的研究状态,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市场注重文物性。在拍卖机构中,我们可以集中、大量地了解到拍卖古籍的用纸情况,作为古籍善本最大的流通交易平台,拍卖机构提供了最为全面详细的善本信息,拍卖古籍的纸张信息也弥补了公藏单位相关数据的缺失与不足,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古籍提供了充分、可靠的参考依据。

因此,笔者选取了2011~2013年间北京、上海、杭州三地在国内古籍拍卖市场较为成熟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6家大型拍卖公司①作为数据调查的研究对象,对近三年来古籍拍卖市场的印书用纸及价格进行分析研究。

1 古籍用纸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的拍卖古籍总数共2043部,所选古籍印本的年代范围主要在宋代至清代之间。通过对6家拍卖公司古籍纸张信息的统计调查,古籍用纸数量居前六位的纸张分别为竹纸、白棉纸、开化纸、皮纸、太史连纸、连史纸6类。从表1统计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竹纸印古籍所占比重远远超过其他纸张印书,拍卖中的古籍有66%是竹纸所印,占古籍用纸总数的一半以上,可见竹纸使用率之高。表1中纸张使用率占第二位的是白棉纸,纸质优于竹纸的白棉纸也在常用古籍纸张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清代以后较常出现的开化纸、连史纸、太史连纸与其他纸张相比,从数据显示可以看出这些纸张并没有普及使用,使用率相对较低。

若按纸张原材料划分,此表中的纸张种类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皮纸类与竹纸类。白棉纸、开化纸属皮纸类,连史纸与太史连纸则属于竹纸类。将连史纸与太史连纸也归为竹纸类,那么竹纸类的纸张使用率将进一步提高,可见竹纸在古籍印书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是古籍刊印的重要纸种之一。竹纸自宋代已开始作印书用纸使用,历经千年,沿用至今。我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滑如春冰密如茧”的“澄心堂纸”,以芙蓉皮和芙蓉花瓣为原料的“薛涛笺”,黑如漆、明如镜的“羊脑笺”等,这些名贵古纸曾流传一时,却也随时代变迁而迅速消亡。与竹纸同时期的纸张有的早已荡然无存,竹纸成为沿用年代最久、刻印数量最多的纸张。

表1

2 竹纸古籍的印书种类

2.1 宋代竹纸古籍印书种类

回看竹纸古籍的发展,要追溯至宋代。宋代是中国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古人有“宋人之书,纸坚刻软”、“开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的称赞。印刷业的繁荣与物质资料的丰厚是紧密相连的,纸张就是印书业最为重要的刻印材料之一。就宋代三大刻书中心而言,浙刻本与蜀刻本多用皮纸,而福建刻本则多用竹纸。《天工开物》[1]中记载,“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所以福建刻本使用竹纸印书也成为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竹生长迅速,成纸快,造价低廉,都促使竹纸古籍在福建一带广泛刊印与流传。建阳地区的刻书业在宋代福建迅猛发展,被称为“建本”,其书价低廉,流通四方,无远不至,多用色黄而薄的竹纸刊印,可以代表宋代竹纸刻书业的发展水平。建本刻印的书籍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民间日用参考实用的字书、韵书、类书,适于读书应举之人的史书、经书,流行的时文与前代诗文等为主[2]。由此可以看出,以宋代建本为代表的竹纸印书种类,主要以迎合当时消费市场需求一类的用书为主。

2.2 明末竹纸古籍印书种类

如今的古籍拍卖市场中,宋本书早已难得一见,弥足珍贵,而较为常见的是明清竹纸古籍,这对于竹纸古籍种类的进一步分析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笔者对6家拍卖公司中的竹纸古籍数量进行了统计,从相关信息可以看出,竹纸刊印的古籍多集中在明、清两个朝代,其中明代刊印的竹纸古籍有555部,清代竹纸古籍848部,分别占竹纸古籍总数的39%和60%②。

若将朝代细分,从竹纸古籍的发展来看,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明代末期。表2统计数据显示,明代末期的竹纸印书远远大于明代前、中期,由于明末竹纸造纸技艺与产量的提高,竹纸古籍的使用高峰也出现在明代晚期。与表2中古籍用纸量第二位的白棉纸相比,竹纸印书在明代前、中期尚未流行普及,白棉纸古籍在明代早期与中期的印刷业中占据着相对优势,至明末竹纸古籍数量骤增,数量远大于白棉纸古籍,自此以后竹纸占据了古籍用纸的半壁江山,成为使用最广泛的纸种。

表2 ③

就时代而言,竹纸古籍开始广泛使用的转折点在明代末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皇室日渐腐朽败落、经济不断衰微的时代,然而这样的社会环境却成为竹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从相关拍卖古籍数据中可以发现,明代末期常见的古籍多为竹纸与白棉纸印古籍。就刊印古籍的种类而言,按古籍四部分类法统计:明末竹纸古籍经部类有48部,史部类有83部,子部类有112部,集部类有128部。可见明末竹纸印书品种繁多,内容广泛,包括经、史、子、集中的各类书籍,其中又以子部与集部类古籍居多。

就竹纸与白棉纸刻印的古籍相比较而言,小说戏曲、术数医书是竹纸古籍刊印中较常见的书籍。据拍卖数据统计,明清竹纸古籍中子部医家类古籍共52部,包括妇科、眼科、医经一类的医用书籍,约占子部类竹纸古籍的16%,明代末年的竹纸印医书古籍存有13部;术数类书籍包括阴阳五行、占卜、命相一类书籍也多由竹纸刊印。而白棉纸古籍中明末套印本占有相当的比重,共38部套印本古籍,占白棉纸古籍总数的29%,尤以闵氏及凌氏刊印的朱墨套印或多色套印本为代表,多刊印诗集、经史书以及一些谱录类书籍。

由此可以看出,纸性的不同也决定了刊印内容的变化。同白棉纸相比,竹纸色黄,纤维短而硬,纸质较脆,但由于价廉易销,民间消遣、实用类书籍在竹纸古籍中占有一定比例;白棉纸颜色洁白,纤维长,韧性强,纸质柔软光滑,质地优良,多作为高级印书用纸,价格较高,其刊印的古籍也因纸张的洁白柔韧,具有极强的观赏与收藏价值,颇受文人与藏书家的喜爱与珍藏。然而,白棉纸古籍这类高档印书并不适宜在明末经济不断下滑的环境下推广。而竹纸却因纸性的特殊,加之晚明文化蓬勃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崛起,极大促进了竹纸古籍的消费,推动了印书业的发展。读者更渴望通过价廉书籍获得思想上的片刻欢愉与精神上的慰藉。选用竹纸便成为这个时代的必然。竹纸价廉、成本低、产量大,既可满足市场需求,又方便普通百姓消费,这样的时代背景恰巧为竹纸古籍提供了迅速发展与市场推广的绝佳契机。

2.3 清代竹纸古籍印书种类

竹纸古籍在清代达到了真正的鼎盛,这类古籍在如今的拍卖市场中占据极高的比例。随着清代造纸业的不断发展与改良,竹纸生产技术在此时也更为成熟。而竹纸生产地域不断扩大,从宋代最初的“闽省独专其盛”,在经历明代的发展之后,至清末已扩展到闽、赣、浙、蜀、湘等竹纸产区。造纸技术的发达,使竹纸种类增多,仅闽浙一带的竹纸品种就多达四五十种[3]。在拍卖古籍中,清代刻本常用的纸张除普通竹纸外,竹纸类品种又增加了连史纸和太史连纸。“太史连”一词曾在明代谢肇淛《五杂俎》[4]中出现,“印书纸有太史、老连之目,薄而不蛀,然皆竹料也”。现代人认为太史连为混合用纸,但笔者以为竹仍为其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所以将其归为竹纸类。

由于造纸印刷业的发达,使得清代竹纸古籍继明代之后以更加广泛、迅速的姿态普及大众,由最初宋代多坊刻本发展至官刻、私刻、坊刻全面流通使用的各类印书。竹纸在色泽与质量上的改进与变化,也出现以太史连与连史纸高档竹纸类刊印的多色套印本。清代竹纸以其独特的优势超越其他纸种,不仅在百姓中广泛使用,成为民间最常用的印书用纸,而且由于种类繁多,使得竹纸古籍的传播范围也更加广泛,深入各个阶层,可见竹纸在清代发生了质的飞跃。竹纸类古籍也因纸质的提高,纸张品种的丰富,跻身高档古籍印书的行列。

3 竹纸古籍的印书价格

竹纸古籍存世量虽多,却常给人纸质不佳、价格低廉的印象。明代屠隆(1543~1605)《考槃馀事》[5]中《刻地》一节载有:“凡刻之地有三,吴也、越也、闽也。蜀宋本最称善,近世甚希。燕、越、秦、楚,今皆有刻,类自可观,而不若三方之盛。其精吴为最,其多闽为最,越皆次之。其直重吴为最,其直轻闽为最,越皆次之。”另《印书》一节论及纸张优劣:“凡印书,永丰棉纸上,常山东(柬)纸次之,顺昌书纸又次之,福建竹纸为下。绵贵其白且坚,东(柬)贵其润且厚,顺昌坚不如绵,厚不如东,直以价廉取称。闽中纸短、窄、黧、脆,刻又舛讹,品最下,而直最廉。余筐箧所收,什九此物,若稍有力者,弗屑也。”通过以上内容可知,竹纸古籍虽流通较广,但因时代的局限,“纸短窄黧脆”、“品最下,值最廉”,加之刻印疏漏,印本多舛讹,常遭文人贬低与不屑,更因此遭世人诟病。

但随着造纸技术的日益提高,清代竹纸中也出现了质量不等的竹纸类纸张,如连史纸、太史连纸为熟料竹纸的上品,可视为高档文化用纸。其纸质细腻,色泽洁白,吸墨匀润,质量上乘。玉扣、夹川、京贡一类竹纸为生竹料生产的文化用纸,质量次于连史纸一类,不及连史纸类细润。以毛边、毛太、官堆纸为主的竹纸类是大众最广泛使用的日常印书用纸,此类纸产量丰富,价格低廉,遍及各地[3]。在拍卖市场中较常见到的竹纸类印本包括竹纸(普通竹纸)、连史纸与太史连纸,它们的价格差异可以反映出纸张与印书价格之间的关系。

笔者对拍卖中的普通竹纸古籍与太史连纸印古籍进行了价格统计(见表3),连史纸类古籍由于数据相对较少,暂不作为分析材料。

表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清代太史连纸印古籍的总价格与总卷数虽远低于普通竹纸古籍,但均价却远远超过了普通竹纸刻印的古籍。虽同为竹纸类,但因纸质的不同,价格上已发生了较大的波动。进一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41部太史连刻印的古籍中,有28部为康熙至乾隆年间的内府武英殿刻本,即68%的太史连印古籍都由宫廷刊印,作为原材料含竹成分的纸种,也进一步说明竹材料刻印的古籍自清代已进入皇宫上层阶级,成为内府常用的印书用纸之一,这是与明代末年竹纸多在市民阶层普遍流行的本质区别。太史连纸作为宫廷重要的一种印书用纸,也表明技术的革新与造纸技艺的日趋成熟,使得竹纸种类繁多,且为上层社会所使用,竹纸类纸张也成为了皇室贵族必不可少的文书用纸。因此,竹纸作为印书用纸的重要原材料,从宋代至清代始终以一种发展的姿态,不断改良升华,提高质量,直到新纸种的诞生达到高档文化用纸的水平。上至宫廷内府,下至民间百姓,竹纸古籍已遍布各地,渗入四方。所以,竹纸是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改进发展的,今人对不同时代刊印的竹纸古籍,应给予不同的判断标准,尤其应客观看待古人受时代局限所做出的竹纸评论。

4 结语

笔者以拍卖市场中的古籍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古籍用纸,尤以竹纸刊印的古籍进行了种类及价格上的初步分析。不仅对宋、明、清3个朝代的竹纸古籍种类进行分析,同时也梳理了竹纸古籍发展的动态脉络。从竹纸印书种类的分析可以看出,宋代福建坊刻本多以市场需求为主。明末竹纸古籍与白棉纸古籍相比,印书种类广泛,具有不同的印书特点,可见纸质对古籍刊印内容具有一定影响。而竹纸价廉易得也成为明末竹纸古籍大量盛行的决定性因素,在市民阶层兴起的背景下,竹纸古籍的大量刊印流通成为人们忘却现世动乱与不安的一剂良药。清代竹纸高峰是明末竹纸发展的进一步延续与升华,竹纸古籍在清代遍及不同阶层,上至内府武英殿,下至民间坊肆,将古典知识文化传播到各类人群。从竹纸古籍的印书价格可以看出,纸张对于拍卖价格具有一定的影响,竹纸类的古籍因纸质的不同呈现出不同价位。清代出现纸质上乘的竹纸类印书用纸,可见明清竹纸距宋代竹纸的数量与质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对于竹纸及其印书评价应以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与认识。由此可知,竹纸古籍作为数量庞大的古籍群体,它所传播的古人先贤智慧,保留的古籍载体,传承思想之精髓,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推动发展远比古人与我们想象得更加深远与重要。

注释:

① 6家拍卖公司分别为中国书店、北京德宝、中国嘉德、上海国拍、上海博古斋、杭州西泠印社。拍卖古籍信息参考来源:http://pmgs.kongfz.com/。

② 统计说明:明、清竹纸古籍总数的统计已将年代不明确的古籍排除在外。

③ 统计说明:表2统计仅对明代标有具体刻印年代的古籍加以统计。

[1] 宋应星.天工开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25.

[2] 程有庆,张丽娟.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宋本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5.

[3] 王菊华,等.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318-319.

[4] 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240.

[5] 屠隆.考槃馀事[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89.

猜你喜欢
太史用纸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刀口
三周的救赎(二)
太史笔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可以用纸锅煮面吗?
我是古籍修复师
节约用纸 呵护家园
行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