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童真:儿童电视节目创新及绿色传播的研究综述

2015-09-12 00:36
戏剧之家 2015年16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媒介儿童

何 明

(辽宁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6029)

回归童真:儿童电视节目创新及绿色传播的研究综述

何明

(辽宁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6029)

基于文献检索和研究述评,本文概括性地呈现了儿童与电视的经典研究、文化批评和理论建构,概述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新视角,特别是在当前多元化的新媒介环境下,探寻了更为宽泛意义上的儿童电视节目创新及其传播问题,从而为基础操作层面上把握传播规律、教育规律提供系统的思考, 让儿童电视节目回归童真。

儿童电视;文献检索;批评分析;研究述评

儿童是家庭的宝贝﹑祖国的未来,儿童电视节目创新从表面看仅是一个广播电视研究中的节目创意策划制作问题,但从更深层来看还关乎儿童教育﹑家庭伦理﹑社会心理﹑文化传播乃至国家战略等问题。2013年10月湖南卫视开播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在全国形成新一轮儿童电视节目收视高潮,“换爸爸”等议题引发社会热议﹑质疑和讨论[1],使得这一节目成为重要的社会传播现象,在节目传播过程中的新媒介互动﹑儿童媒介素养及传播伦理等都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儿童电视节目创新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下面将从若干方面展开研究述评。

一、关于儿童与电视的国内外研究总体概述

首先,检索SAGESocialScience&Humanities学术文献数据库,以“Television”和“Children”同时检索共有334篇文献,在WileyOnlineLibrary和Science Direct学术数据库中也有一定数量的文献,涉及学科领域包括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小儿医学(Pediatrics)等,也有专门对于诸如《芝麻街》﹑《天线宝宝》等电视节目的研究。同样,在中国知网检索,篇名中包含“儿童电视”的文献就有329条,包括央视及各地方电视台少儿节目的业务研究﹑国内外儿童电视节目的案例或一般思辨分析,还有少部分对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综合性研究等。此外,《儿童电视学》(陈舒平,2003)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本专著,系统地研究了儿童电视节目[2]。《引领成长:论儿童电视》(李蕾主编,2009)[3]则是国内第一部少儿电视频道建设的理论文集,共收录论文44篇,内容跨越儿童纪实节目﹑学龄前节目﹑亲子家教和综艺节目等,凝聚了以央视少儿频道为代表的大量少儿节目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填补了此项空白。这些文献研究表明,儿童电视节目创新实际上并非新鲜话题,而是一个被反复研究的“老问题”同时也是“新答案”[4],不断推陈出新,引领儿童成长。

二、关于电视与儿童成长的国内外经典研究

就电视对儿童成长影响的研究,西方主要理论假说有三种:刺激反应说(Singer;Harvey;Lesser;Mariewinn)﹑相互作用说(H.T.Himmeleit,1958;W. Shramm,1958-1960)和社会学习说(AlbertBandura,1960s)。据Anderson&Hanson(2009)关于“儿童﹑媒介及研究方法”的研究综述,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关于媒介在儿童生活中的影响有数百上千的文献,主要的理论角度有神经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主要议题有暴力﹑亲社会行为﹑教育认知和最近的肥胖问题,每当新媒介出现,类似的研究就会出现,电视是其中研究最为深厚的一类[5]。西方学术界的科学主义或实证研究,往往倾向于揭示或验证儿童与电视之间的影响关系,总体上看,诸如电视暴力内容﹑过度接触电视等对儿童攻击行为﹑肥胖和成长健康方面存在的某种负面影响等,而教育和认知发展的内容对儿童则具有正向影响。

与此相呼应,国内学者也有各种类似研究或论述,比较经典的有卜卫的专著《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6]是关于儿童与媒介关系的系统性本土化研究,丁迈﹑田甜对儿童电视节目与儿童心理需要的应对性研究等[7]。传播学者陈昌凤认为,电视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8]。

三、关于童年消逝及儿童电视的批评分析

在儿童与电视关系研究中,另一大类的研究取向是定性研究和文化批判,比较经典的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82)的《童年的消逝》中诸多深刻的论述,在他看来,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导致童年在北美地区的消逝[9]。电视的大规模侵入,使得儿童与成年的信息传播区隔消弭,从而让童真远离儿童,这种担忧足以让人深思。这一看法在儿童教育界也得到回响,毕竟儿童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让儿童回归童年,例如,王喜海(2008)从人类进化过程考察童年的起源,确认童年的价值从而认定童年是一种人类学现象,它具有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的双重价值,以此分析我国当前童年危机的根本症结在于儿童被异化为“伪成人”,深层诱因在于错位的“生存教育”和不当的教养方式[10]。

另据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中的大量文献,我国儿童节目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卜卫(1998)具有前瞻性地从理论视角探讨了在儿童电视中“谁是主体?”的问题[11],从而对我国儿童电视的成人化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魏姗姗﹑张冠文(2011)认为当前不少儿童电视节目出现成人化倾向,主要表现在“成人价值观的不当引导”﹑“在儿童节目中谈论成人话题”以及“成人化的教条式报道”[12]。可见,学者们对于儿童电视节目或影视作品大量存在着儿童被异化为“小大人”,从而呈现出“成人化”或“成年化”趋势有着基本的共识。张晓一(2014)通过梳理三十多年以来的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儿童电视节目虽然在数量上翻了好几番,但是在质量上却进步不大,“节目内容上缺失儿童本位﹑节目定位不准确﹑节目形式单一而且同质化严重”[13]。张越(2015)则看到了儿童电视节目中出现的“伦理失范”问题,对其中的原因如媒介盈利目的﹑节目定位和大众窥视欲等进行了剖析[14]。

综合上述研究可见,童年消逝﹑童年的危机不仅体现在电视媒介的技术决定论因素上,还存在于儿童教学方式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上,还广泛存在于儿童在媒介社会化过程中所受到成人价值观影响﹑传播伦理及媒介生态问题上,因此这种危机的存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持久的传播性特征。

四、关于呼唤童年回归及绿色传播的多理论视角研究

当然,除了批评之外,还有更多学者或许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或建设性的观点,即从如何呼唤童年回归视角寻求走出困境的道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视角:

(一)从广播电视新闻学的视角看,应该对儿童电视进行节目创新和机制创新,使得电视节目更切合儿童发展的需求,强调儿童本位(何秋红﹑朴美卉,2013)[15]和正确的儿童观(张菁,2013)[16]。还需要从国外节目中借鉴思路﹑方法﹑管理机制和节目模式(王可,2011;余培侠,2001)[17][18],从世界各国儿童节目的成功经验,例如英国BBC的著名儿童节目《天线宝宝》[19]中获得有益营养。

(二)从儿童教育的角度看,则需要改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模式,甚至是吸收各种有益的儿童文化思想的滋养。例如,有研究者从丰子恺的“童心说”和“艺术护心”主张中发掘如何应对儿童文化危机所导致的童年消失现象,丰子恺具有很强的“儿童崇拜”意识,也曾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漫画﹑儿童文学作品,他将“童心”与“艺术心”等同起来,主张全面的艺术教育及实践,从而能有效解决目前教育中“儿童文化危机”所造成的严重问题[20]。

(三)从传播学的视角看,则需要提高儿童媒介素养,包括家长的媒介教育素养,提升媒体传播的伦理要求与社会责任。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意味着从传播机制上确保对儿童节目的传播理性和人文关怀(詹绪武,2007)[21],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构建一种绿色传播的媒体责任(李绍元,2011)[22]或构建出健康的系统化的媒介生态(邵培仁,2001,2008)[23] [24]。恰如前文所提及的卜卫,作为国内较早对儿童与电视进行深入研究的传播学者,早在1998年就提出“儿童节目是从儿童需求出发﹑专门为满足儿童需求而制作的电视节目”的儿童本体论思想,在节目制作中要遵循四项原则:“儿童需求原则﹑发展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和参与性原则。”[11]这一论述从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儿童电视节目所要求的基本传播规律及传媒伦理。

(四)从媒介环境的视角看,则需要不断学习,纵横比较思考当前的多媒体﹑互联网及移动传播所形成的媒介环境所产生的新影响或新动向。曾经担任过国际传播学会(ICA)主席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SoniaLivingstone教授是儿童与媒介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她在多年的持续性综合性研究中不仅回顾过50多年的儿童与电视的关系[25],还对儿童与电视的未来进行过较为积极的展望:一个社会的公平之义需要让儿童的发展和兴趣得到满足,需要保护儿童的权利。同时,近年来她还多方面探讨了新媒介与儿童互动关系(可以在LSEResearchOnline,即此网址http://eprints.lse.ac.uk中检索到Livingstone的相关论文清单)。与此相比照,国内学者也开始更多关注新媒体环境下的儿童电视传播问题,例如,李琦从儿童电视批评的反方向,对新媒介环境下本土化儿童电视的发展进行了理性思考,突破了以往将儿童电视节目单纯作为一种电视节目而研究其创作传播流程的做法,而是将儿童电视置于当前多元媒介环境中来研究“如何提高儿童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满足儿童受众的审美期待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儿童的正面影响。”[26]

五、小结

纵观国内外儿童电视的各类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在理论原则上容易形成共识,但现实中则往往掣肘,儿童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和媒介环境中长大成人。然而,在新媒介环境下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与意义讨论﹑调查研究依然层出不穷,绵绵不绝,同时像《爸爸去哪儿》等创新型的真人秀亲子节目的成功,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儿童节目的出彩出新,而是综合了当今社会热点﹑新传播技术﹑节目内容创新及管理机制创新和内容产业及其营销创新的全面创新,同时带来了更多全新的研究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通过较为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和研究述评,呈现儿童与电视节目课题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视角,特别是在当前多元化的新媒介环境下,希望能以点带面,探寻更为宽泛意义上的儿童电视节目创新及其传播问题,从而为基础的操作层面上提供抛砖引玉的理论思考,以期把握儿童电视节目深层蕴含的传播规律和教育规律,发现童年,回归童真。

[1]廖卫民.“换爸爸”引发的舆论论争与伦理思考——基于《爸爸去哪儿》微博内容的实证分析[J]. 电影评介,2014(08).

[2]陈舒平.儿童电视学[M].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李蕾.引领成长:论儿童电视[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9.

[4]Chas Critcher,齐童巍译. 老问题,新答案?——有关儿童与新媒介的历史和当下话语[J].中国儿童文化(第五辑年刊),2009(00).

[5]Anderson, D.R. & Hanson, K.G. Children, Media and Methodology [J]. American Behavioural Scientist, 2009,(8):1204-1219.

[6]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7]丁迈,田甜.儿童电视节目与儿童心理需要的应对性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10).

[8]陈昌凤.电视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影响[J].电视研究,2004(8).

[9]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王喜海.论回归童年的儿童教育[D].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11]卜卫.儿童电视:谁是主体?——兼论我国儿童电视的成人化问题[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02).

[12]魏姗姗,张冠文.当前儿童电视节目创作中的成人化趋势分析[J].现代视听,2011(06).

[13]张晓一.当前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14]张越.儿童电视节目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5(05).

[15]何秋红,朴美卉.“儿童本位理念”在我国儿童电视节目中的缺失与确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11).

[16]张菁. 中外儿童电视节目的比较与反思[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1).

[17]王可.儿童电视节目国际新趋势——2010慕尼黑国际青少年电视节的启示[J]. 电视研究,2011(02).

[18]余培侠.世界儿童电视的新走向[J]. 电视研究,2001(06).

[19]陆晔,黄艳琳. 重新认识“儿童”——从BBC“天线宝宝”看儿童媒介发展的理念和框架[J]. 现代传播,2005(02).

[20]苏勤.回归童真—丰子恺的儿童文化思想及其课程论意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1]詹绪武.和谐传媒、传播理性与绿色传播生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22]李绍元. 社会契约论视域中的传媒社会责任——兼论绿色传播[J].伦理学研究,2011(04).

[23]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J]. 新闻大学,2001(04).

[24]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5]Livingstone, S. Half a century of television in the lives of our children [J].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009,625 (1).151-163.

[26]李琦.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J973.1

A

1007-0125(2015)08-0119-03

何明(1978-),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讲师,主要从事影视传媒与新媒体艺术研究。

本文为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回归童真:新媒介环境下我国儿童电视的节目创新及绿色传播研究(14YJC86000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媒介儿童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留守儿童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