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一场信仰表达的震撼影像体验

2015-09-12 20:00刘璐
戏剧之家 2015年16期
关键词:影像审美

刘璐

【摘 要】2014年12月,四十八集电视剧《四十九日·祭》于湖南卫视上映,该电视剧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创作背景,运用极具震撼力量、高品质观感的影像全景式展现了这段满布创伤的中国记忆,以书写民族信仰与理想而引发反响。此外,本剧以严肃的历史题材、群像的塑造、宏大的叙事,延续了导演张黎一贯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电视剧主题;影像;审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098-01

电视剧《四十九日·祭》改编自著名女作家严歌苓的长篇小说 《金陵十三钗》,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创作背景,运用极具震撼力量、高品质观感的影像来重塑这段满布创伤的中国记忆,旨在缅怀历史、触发反思的同时,一举抒写民族的信仰与理想。这部记录屠戮历史、见证尊严的生死影像,以一段震荡人心的惨痛历史为创作样本,经过视听艺术的二次塑造,影片的审美震撼力量也得以强化,更为鲜明。

一、从“金陵十三钗”到“四十九日·祭”

在2014年12月的各省卫视电视剧作品中,更多导演倾向于“轻装上阵”的创作:《满仓进城》的励志温情路线,《团圆饭》的都市生活主题,《神雕侠侣》的武侠偶像造型。与之相比,同期放映的电视剧《四十九日·祭》则在其中显得格格不入,令人意外又醒目。

这种反应对于导演张黎来说或许不算意外,作为一部致敬遇难日的作品,其创作基调必然受到严格的要求。与电影《金陵十三钗》相较,电视剧《四十九日·祭》的特点首先体现在题目上。在中国的民间传统中,四十九日是指“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 。《四十九日·祭》的时间起点为南京大屠杀事发前一周,事件前后加起来一共49天,主要描述了南京城内49日的社会全景,这49天也正好是中国传统中人逝世后特别的祭拜日。反复推敲题目,正是作者对30万南京大屠杀无辜死难者的荧屏祭奠的写照。同时,这个题目亦在无形中引导着观众将注意力从“金陵十三钗”转移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本身来,促使观众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重新接触真相、认识历史,作品的情节线不再是两个女性群体的命运互换,而是“多个群体的逃生故事”。

在创作层面,《四十九日·祭》在最黑暗的环境中把当时南京各个阶层的社会角色都通过一个核心场所——教堂汇聚在一起,由他们的眼睛去见证生死、记录历史,让他们在悲剧人生的高潮中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在一次次磨难中做出进与退、生与死的道德选择。

二、从“民族题材”到“世界题材”

经过电视剧《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等民族题材创作的磨练,世界题材电视剧《四十九日·祭》的诞生,是“张黎制作”一次鲜明的艺术提升。

作为相同主题的作品,从电影《辛德勒名单》、《钢琴师》乃至纪录电影《天地玄黄》都针对屠杀空间进行了描摹陈述与文明与现在性的反省,给人留下久久的震撼。因此,我们等待着一部能够真正达到国际化水准、具有中国底色的作品,一部能够正面、完整、真实表现历史浩劫的影视经典。

在严肃的历史真相面前,以史诗巨制的形式来完成对苦难回忆的表达,如何使整部作品的视听处理与观者的观感相匹配、内心相契合,达到尽抒胸臆、震荡人心从而感召信仰的价值体现,对创作者而言皆为巨大的考验。面对挑战,导演把他的所思所想倾注在剧作中,同观众一起去审视历史、追求真相、重塑信仰,最终使荧幕上出现了一群未泯良知、热爱生命、富于民族气节的鲜活形象,譬如出淤泥而不染始终傲骨高贵的女子玉墨,譬如固守亡城向死而生的铁血军人戴涛,亦痞亦善的神父法比,他们不是英雄,却活出了英雄的气概与灵魂。

对于《四十九日·祭》的界定,张黎表示:“这并不是一部双方对垒的战争片,我拍的是强弱对比悬殊的灾难片。”[1]在远离战争苦难的年代,在将近80年后的今天,成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用影像与文字去记录缅怀过去的意义与价值,应当是每一个人去明确认知、铭记和反思的。

三、总结

严肃的历史题材、群像的塑造、宏大的叙事是张黎作品的一贯特色,“祭”式的严肃选题,足以使人感受到导演的雄心与执着,题目中包含的无法释怀的沉重,也展示了这个含蓄的创作者内心的感性与良善,更显示了他的坚定与使命感——敢于撕碎美好、直面痛楚。在《四十九日·祭》中,张黎选择了不见硝烟的创作阵地,决定置身险境以完成一场对自己、对观众、对中国的心灵救赎。他想以纯粹而孤高的历史命题,完成一次对民族信仰的书写与重塑;他想借助历史与影像的重量以剥除当下中国电视剧混杂平庸的气息,开拓一条高品格、高质量的创作审美流向。

参考文献:

[1]杨丽娟.张黎:我拍的不是战争是灾难[N].北京日报,2014-12-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影像审美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