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高端化的纺机装备发展之路

2015-09-14 18:24赵原
上海企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纺纱纺机国产化

赵原

作为纺机行业的国字号战队,在我国纺机行业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太平洋机电集团,其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一个曾经在我国纺织行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纺机企业如何在产业升级中发挥新的作用?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如何以现有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加快推进新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太平洋机电集团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技术创新项目屡屡通过国家验收,新产品获得了行业的肯定和用户的广泛认可。

一、瞄准科技高端,智能化电锭细纱机孕育而生

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ShanghaiTex2013)上,太平洋机电集团展区人头攒动,来自国内外的客商们纷纷围着全球首发的1008锭“智能化电锭细纱机”赞叹不已,这是一台由太平洋机电集团技术中心自主研发的全新1008锭“智能化电锭细纱机”,其首次闪耀展会,无疑为纺机行业刮来一阵新风,助力纺机产业加快实现“智能环保,技术创新,造就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智能化电锭细纱机纺纱锭子是纺纱企业元件数量最多、工作转速最高、运转时间最长、能耗比例最大、对生产效益影响最大的重要设备。传统的细纱机根本无法对每个锭子、每个时段的转速、断头、效率、纺纱张力、能耗等参数处于有效管理监控中。“智能化电锭细纱机”将完全改变传统细纱机的纺纱管理模式。它采用“智能化纺纱专家”系统,有效管控纺纱各时段的工艺参数,可实现整机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为将来纺纱企业“无人工厂”奠定基础。

“智能化电锭细纱机”犹如纺纱产业革命性的创新。细纱机是纺纱行业的关键设备,其性能好坏对纺纱质量的影响甚为直接和重要。“智能化电锭细纱机”的成功研发,完全符合国家《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纺织工业要发展成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的现代工业体系,将引领未来纺纱产业的发展。

1. 从零开始,攻关战役

智能化技术是集现代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精密机器加工技术和传感技术等于一身的高自动化技术。智能技术“嫁接”应用于纺机产品后,纺机产品就会“思考”、“分析”和“记忆”,并制定出“行动”方案供用户选择。虽然设想很好,但国际上对“电锭细纱机”的相关报道寥寥无几,国内市场目前更无生产厂家涉足该领域,何谈“智能化电锭细纱机”呢?!对太平洋机电集团技术中心设计人员来说,该项目几乎就是从零开始。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大,突破每个关键技术都是一个攻坚战。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太平洋机电集团技术中心于2009年调集精兵强将组成项目攻关小组,积极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中去。

项目伊始,部分小组人员对细纱机原理及机构的认识尚属空白,更不要说电锭细纱机了。为了不影响项目进度,他们整天埋头翻阅细纱机资料、文献及期刊,并在网上查询相关学术论文,慢慢从一无所知到侃侃而谈。有了理论的铺垫,接下来就要付诸实践了。首先要解决的难题便是细纱机的机械结构。传统细纱机采用的是主轴、滚盘、锭带等锭子驱动系统,而该项目所面对的智能化电锭细纱机是要在确保传动稳定性、减少纱线断头、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下省去以上部件。这项工程将完全颠覆传统,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此外,智能化电锭细纱机采用的是电机驱动锭子。虽然电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是,智能化电锭细纱机需要的是能取代传统锭带去驱动一个运转速度高达25000转/分钟的小小锭子的微型电机。显然,提出电机设计标准,并找到有能力制造的厂家甚有难度。

“90%的时间都在承受压力。”从立项之初,项目攻关小组成员很少轻松过,“理论上好用,实践中可能不行;单个部分好用,组合起来又出问题;空开调试没问题,纺纱时环境一变,控制系统可能又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好在项目攻关小组成员能够团结协作,碰到技术难题,机械室、电气室、试验室各部门的骨干现场办公,召集相关人员共同研究,发挥集体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项目攻关小组成员的积极努力之下,全球首台“智能化电锭细纱机”样机终于于2011年在太平洋机电集团技术中心试验室诞生了。

2. 敢为人先,永不言败

太平洋机电集团技术中心是国内智能化纺织机械产品研发的先驱。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集团技术中心就在国内纺机装备制造行业率先提出了“以数字化纺机推动中国纺机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工作思路,现已被国内纺机领域普遍认同并广泛应用。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智能化电锭细纱机”就是该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典型杰作。

自“智能化电锭细纱机”项目立项以来,太平洋机电集团经营班子对该项目高度重视,时任集团总裁叶富才提出:“这是我们技术中心自主开发的新一代智能型电锭细纱机,给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作为纺机产品向高效、节能、数控化、智能化发展的转型‘引擎项目,2013年第二季度该产品要推向市场,实现商品化”;集团副总裁陈兴强、周骏彦作为上海纺机科技项目的领军人物,从产品前期的概念设计到后期的安装调试都倾注了大量心血;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过明言更是亲自担纲该项目研发阶段重任,组织和带领项目攻关小组成员全力以赴投入到艰难繁杂的产品研发攻关之中。

“智能化电锭细纱机”样机问世后,先后参加了ITMA2011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纺织机械及服装机械展览会,以及2012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该机型一经展出便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同时也受到了立达、丰田等世界著名纺机企业同行们的广泛关注。外商们纷纷表示对该机型的期望值甚高,希望能够尽早将其推向市场。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邵新宇以及国家科技部、国家工信部、西安交通大学等领导和专家对智能化电锭细纱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其先进性表示充分肯定。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在武汉召开的数控一代高层研讨会上对该机的成功研制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创新一代、智能一代”。

二、打造“中国元素”,引进织机实现国产化商品化endprint

2013年12月16日,这对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0月改制,现为:太平洋机电集团上海中纺机机械有限公司)来讲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随着最后一台CG6500织机起吊装车,首批20台CG6500—340米大提花剑杆织机全部生产装配完成交付用户手中,这意味着中纺机CG6500高档剑杆织机国产化、商品化成功进入市场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实现了2012年提出的国产化率达到80%,批量进入市场的“三步走”的目标。

2011年9月,中纺机在太平洋机电集团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从意大利成功引进了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G6500系列剑杆织机技术,为中纺机产品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为使引进技术尽快实现国产化目标,尽早把产品投放到市场。2012年初,中纺机提出了两年内实现三个阶段三步走的工作目标:第一阶段是2012年上半年将引进的G6500系列剑杆织机参加2012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充分利用国际纺机展的平台,大力宣传G6500系列织机产品,提升知名度;第二阶段是第三季度完成20%国产化样机试制任务,为尽早把新产品推向市场做好充分准备;第三阶段是2012年年底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年内实现销售10台CG6500商标剑杆织机,到2013年底实现国产化80%批量进入市场的能力,全面打开中纺机新产品投向市场的新局面。

1. 引进新技术,提升产品档次

2011年国家纺织工业提出实施“十二五”规划,建设“纺织科技强国,纺织品牌强国,纺织可持续强国和纺织人才强国”的四大战略。上海电气总公司根据上海市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再次创业”,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企业的目标。太平洋机电集团按照“三新二化”发展目标,规划制定了“五三一”发展战略,并且明确提出了引进具有当今世界织机行业先进的G6500系列剑杆织机技术,以提升上海纺机的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中纺机又一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G6500新型剑杆织机技术的引进将为中纺机的产品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如何正确把握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是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自身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转型的需要。

因此,抓紧时间加快引进、消化、吸收G6500高档剑杆织机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既是企业实现“认清形势抓机遇,研发产品求发展,拓展市场争份额,强化管理创效益”经济工作各项目标的重大举措,也对企业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课题。从2010年下半年的G6500项目可行性方案论证、2011年的项目前期准备到2012年的项目实质启动,中纺机始终围绕新品开发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

2. 明确新目标,组织技术攻关

2010年年底,太平洋机电集团通过了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普华永道的论证,制定了“五三一”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争创国内一流的纺机生产制造集团,将高档剑杆织机作为集团今后重点发展的三大核心产品之一。

企业要发展,关键是产品,产品不发展就是死路一条。中纺机原先的主导产品新龙剑杆织机属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外技术,目前已落后于国内外主流产品。G6500项目成功实施后将替代中纺机现有的主导产品,并且替代同类进口产品,使得国内纺织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技术改造,从而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能够生产高附加值的服装面料和部分产业用纺织品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对纺织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目标确定后,为了尽快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中纺机组织派遣研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机加工人员、装配人员、质检人员分四批前往意大利进行技术培训,对引进技术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取得了很大的收获,为下一步国产化工作积累知识和经验。

3. 实现国产化,推出新型织机

2012年初,中纺机提出了G6500织机年内分阶段实现国产化的三大工作目标:为加速G6500项目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加快国产化进程,迅速占领市场,中纺机集中精干力量,成立以G6500项目为主的专门机构和配套机制,即设立G6500产品设计部、工艺技术部、生产销售部,恢复建立质量保证部。配齐配好G6500科技人员,吸纳优秀人才、培养后备人选,集中公司力量,为推进CG6500国产化、商品化进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G6500国产化工作倾注了中纺机研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采购人员、机加工人员、装配技术工人、质检人员的辛勤工作和对企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每一个国产化进程、每一周的G6500准备会和协调会都要按G6500的总体要求去协作和努力工作。图纸的翻译涉及到英语、德语、意大利语,他们克服困难尽早翻译出来,把外文翻译成中文的装配工艺,工程技术人员请“外援”协助完成翻译工作,298种零件、坯料、装置及72种自制件,完成这些工作都离不开中纺机职工辛勤的工作。为使G6500织机20%国产化样机顺利安装,中纺机还专门成立G6500样机装配小组,通过样机装配团队的不懈的努力和奋力拼搏,最终在2012年9月28日将首台CG6500-220型样机装配调试成功,开机织布,经质检部门检测,各项数据都与进口原装机相同。

中纺机实现了一年内完成国产化进程三个节点的三大任务:6月份完成三台样机参加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9月份完成20%国产化样机;12月底完成50%国产化CG6500-220可织造汽车内饰织物的样机。2013年中纺机在国产化50%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推进CG6500国产化、商品化的进程。2013年中纺机CG6500系列剑杆织机国产化产品和2011年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中纺机“发展产业用纺织品装备新型剑杆织机技术改造项目”先后通过上海市级鉴定和国家验收。同年10月首台国产化率达到80%,国内领先水平的 CG6500F毛巾大提花剑杆织机诞生并在用户厂投入使用。中纺机在2013年6月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上多款机型的成功展示,吸引了国内外新老客户的高度关注,特别是CG6500织机的精彩演示,受到新老客户的青睐,在展览会期间国内一客户当即订下了20台3.4米CG6500大提花剑杆织机,由此拉开中纺机真正意义上的CG6500织机批量国产化、商品化进入市场的序幕,这一目标的实现,中纺机用了近两年的时间。

(作者: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endprint

猜你喜欢
纺纱纺机国产化
做好行业发展护航人!
一起纺机龙头转子过热引发火灾事故的调查与认定
2022纺机联合展: 行业关注持续高涨,报名已创同期高点
日发纺机:整合资源迈向2018
纺织机械行业新标准4月实施
广西苗族古朴的纺纱织布加工秘籍
基于国产软硬件的行业大数据体系架构研究
试论中外合资企业管理的国产化问题
非能动实体防火保护结构的国产化研制
纺纱器材的技术进步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