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大港,杭州、泉州的海上风光

2015-09-20 01:29文图梁二平
丝绸之路 2015年23期
关键词:泉州杭州

文图/梁二平

在中国3000多年的信史时代中,有过统一,也有过割据;有大一统的王朝,也有偏安一隅的小王朝,但不论大小王朝、一统还是偏安,都要有个国都。如此算来,古代中国曾经有过大大小小共200多个国都。不过,真正统辖过华夏大地,又有显著遗迹可寻的古都却少之又少,所以,清代以后,人们在盘点中国历代国都时,提出“五大古都”之说,即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和开封。1950年以后,又有了“六大古都”之说。这后加上的一“都”就是南宋的行在(绍兴也曾是南宋的行在)、后来的国都临安(今杭州)。

算起来,临安也只是半个王朝的短命国都,将其收入“六大古都”,多少有些勉强,但作为中国古代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都和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港口,它还是可圈可点的。

宋代最兴旺的口岸——杭州港

大宋时期,海上贸易一度繁荣,国家财力强盛,出现了以“岁币”的方式与北方部族换取和平的屈辱事情;有了徽、钦二帝被金人抓走的“靖康之耻”;有了“知耻而后勇”落跑江南的偏安之举。

杭州古称钱塘,隋朝开皇九年(589),废钱塘郡,置杭州。南宋建炎三年 (1129),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当年,诗人林升在谴责宋人丢下开封而偏安江南时,曾写下了著名的讽喻诗《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其实,西湖盛景只是临安生活的表象,而真正使南宋得以苟安百年的是钱塘江的江海物流之利。

钱塘江发源于黄山,古名“折江”,到了杭州附近,又称为“之江”,最后在舟山一带流入东海。有着通海之便的钱塘江,自古就是江海运输的重要码头。唐初,杭州港是漕粮大港,同时也是制造大型江船、海舶的重镇。北宋不仅在此设立两浙(钱塘江以南为浙东、以北为浙西) 市舶司,还规定:“自今商旅出海外藩国贩易者,须于两浙市舶司陈牒,请官给券以行。违者没入其宝货。”各地出海的商船都必须于设在杭州的两浙市舶司办理手续。所以,临安不仅是偏安之都,还是大宋著名的通商口岸。

《京城图》里看杭州

杭州在唐代之前的模样我们现在已无法看到,但好在咸淳四年(1268),在由潜说友编纂的《咸淳临安志》里留下了一幅《京城图》,我们可以借此看一看700多年前的杭州城。从图上看,杭州南起凤凰山,北到现武林门,西接西湖,东至中河,万松岭脚下则是皇宫大内。“赢于南北而缩于东西”,南北长度是东西的一倍。《京城图》绘画精细,标识鲜明,山水城阙、宫殿衙门、街道坊肆、桥梁仓库,近千个地名满布于图上,展示出南宋都城的庄严与繁华。

由于志书地图受到图面布局的制约,《京城图》的方位取向是上西下东、左南右北,但文字叙述却将东、西、南、北相混。图中以大内中主殿的方位(坐西朝东)为地图方位,而志文却将宫城厢的“东西南北”方位叙述成“北南东西”,形成一个假的上北下南方位,这种方位取向和叙述的“混乱”具有明显的皇权观念。另外,由于志书地图受到矩形雕版尺寸的约束,使得地图比例失真。

咸淳《京城图》的图符以城墙、城门、河流和山峰最为明显,带有很深的传统山水画烙印。图中的城墙和城门均用写景法绘制,既淳朴又厚重,犹如宋人的界画,实受当时南宋画苑画家的影响,同时又反映了宋代城楼建筑的华丽景象。《京城图》的图注除了有方位表示外,字体还分大小等级,如“大内”、“太庙”、“五府”、“朝天门”和“御街”等图注明显大于其他图注,反映了强烈的封建等级观念。

杭州的市舶司在何处

我试图从此地图中找到宋朝时期设在临安的市舶,但没能找到。据作于元初的《梦梁录》载:

市舶务,在保安门外瓶场河下。凡海商自外至杭,受其券而考验之。又有新务,在梅家桥北。

南宋杭州变临安府后,原市舶司改称为临安市舶务。《乾道临安志》载:“市舶务在保安门外诸家桥之南。”《梦梁录》载:“市舶务在保安门外瓶场河下。”后在城北梅家桥(今水星阁南) 设立市舶务,淳祐八年(1248),改称为行在市舶务,并在钱塘江岸清水闸(今南星桥一带) 建署。

大宋重视海外贸易,将远道而来的外商视为嘉宾,因此在杭州羊坝头、新四三桥均有外国舶商居住地,城东崇新门内荐桥附近多住犹太人、基督教徒之富族;荐桥以西为回族人所居之地,俗称“八间楼”。外国商人居住地称“蕃坊”,由市舶司会同当地政府共管。杭州市舶司还经常为外商举行盛大的“犒宴”,进港接风,离港饯行。

宋代杭州有很多著名的舶商馆驿,其中,浙江亭是一所由政府开设在杭州港候船的宾馆;都亭驿馆是专用于接待外国使人的宾馆;怀远驿是南宋最早的国宾馆,于绍兴七年(1137) 接待过三佛齐国的贡使。除此之外,还有北郭驿亭、仁和馆、邮亭驿等。如此热闹的海上商贸往来,西湖的歌台舞榭能不“繁荣”一时吗?

杭州城的繁荣兴于大宋,但其名扬于西方则是在元代。因为元代时,威尼斯商人和探险家马可·波罗游历过此城,并在他影响整个西方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以最多的笔墨记叙了行在,即杭州。所以,在欧洲许多版本关于东方的描绘中,都有行在的图画。这些图画将杭州描绘成一个具有西洋风格的城市。

蒙元政权禁止汉人经营陆上西域商路,但因由马背上诞生的蒙元王朝不熟悉海路,所以,他们允许汉人参与海上贸易,也允许阿拉伯人为蒙元打理海上贸易。因此,杭州、泉州在阿拉伯国家很有影响,并由阿拉伯人将中国海上贸易的信息传递到了欧洲。所以,这两个地方成为当时许多世界地图上必须标注出来的重要中国港口城市。

宋元时期世界级大港——泉州港

泉州作为国际港的历史其实比宋元时代还要早,可上溯至南朝。

据《续高僧传·拘那罗陀传》载,南朝梁武帝邀请印度僧拘那罗陀来中国讲经,拘那罗陀从扶南泛海而来。

以大同十二年(546) 八月十五日,达于南海。沿途所经,乃停两载。以太清二年 (548) 闰八月,始届京邑……逮陈武永定二年(558)七月,还返豫章,又止临安、晋安(晋朝在今福建东部与南部置晋安郡)诸郡……至天嘉三年 (562)九月,发自梁安,泛舶西引。业风赋命,飘还广州……

陈太建元年 (569),拘那罗陀入寂。

拘那罗陀是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他亲自种下的一株菩提树是中国引进的第一棵菩提树。他在华期间翻译佛经49部,共142卷。史载,拘那罗陀在刺桐港(泉州的古称) 九日山的延福寺一边翻译《金刚经》,一边等候季风,以便南航去马来半岛。那时候,海船出行全凭季风、洋流。秋冬之际吹北风,从泉州驶出;次年春夏之际吹南风,外面的商船借风返回中国。每年两次的海上迎来送往,人们都要去九日山延福寺举行祈风典礼,祈求神灵保佑他们一路顺风、平安。至今,在九日山的摩崖石刻群中,就有13方石刻记载了南宋官员祈求保佑他们商船顺风的仪典。

印度僧拘那罗陀来华讲经,是泉州海外交通见诸文献的最早记载。但这只是宗教的中西交往,而泉州真正的海上贸易则始于宋朝,兴于元朝。

晋江泉州刺桐

西晋末年,大批中原士族入闽,因思念晋朝故土,遂将这里的江称为晋江。唐初,晋江因人烟稀少,行政建制多次被裁撤。唐景云二年(711),武荣州改名为泉州,州治也从靠近内陆的南安移至晋江出海口。唐末的黄巢起义军在广州杀死10万蕃商,使得海上贸易的风头转向了泉州。至五代十国时,泉州海上贸易渐渐兴起,南唐政权在泉州设置了主管海外贸易的机构——榷利院。

北宋元祐二年 (1087),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扩展,朝廷相继在广州、扬州、明州设立市舶司之后,又在泉州增设了市舶司。此市舶司一直到1472年才被撤销。期间,泉州的海外贸易持续了宋、元两朝的大繁荣,泉州也因此成了为西方所熟知的东方大港。此间来泉州经商的阿拉伯人和西方人的游记与地图上都写有它的名字。例如,1375年西班牙出版的《加泰罗尼亚航海图》就标注了“Z a i t u n(刺桐)”与“Q u i n s a y(行在)”两个中国港口。

泉州被称为“刺桐”源自五代时期。南唐保大五年(947),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于闽国灭亡之际,割据漳、泉,将唐代的泉州城扩大了七倍,在唐代四城门东为行春(现东街),西为肃清(现西菜市),南为崇阳(现承天巷与花巷交汇处),北为泉山(现威远楼)的基础上,又扩建了东门和涂门。在拓建城垣和开辟新门的同时,又于城中植遍刺桐树,从此这里便有了“刺桐”的雅号。

泉州古船

两条沉船的发现为宋代海上贸易提供了实物证据,并大致勾勒出那个时代中外海上贸易的重要链条。在“南海一号”发现之前,中国古船年代纪录的保持者是“泉州古船”。这艘于1974年在泉州后渚港被打捞的海船,其沉船年代大约在1276年,属南宋末期。目前,在“南海一号”已打捞出的几千件文物中,最能证明它沉没时间的是船上的古钱。这艘古船好似一个古钱博物馆,其中最早的是汉代五铢钱,最晚的是南宋高宗时的“绍兴元宝” (1131~1162),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南海一号”很有可能是一艘南宋初期的商船。

从所载货物看,“泉州古船”是载着国外的香料等货物从南洋归来;“南海一号”则是载着中国南方的陶瓷等货物远赴南洋。这一前一后、一来一去,为人们勾划出一个南宋海上交易的实证链条:显然,宋代的海上贸易主体已不是被今人符号化了的海上丝绸之路,而是香料与瓷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不是一个需要引进香料的国度,泉州古船很有可能是贩运南洋香料到中国,而后再倒卖给来泉州作贸易的阿拉伯人,再由他们转手贩给不产香料的欧洲。作为瓷器大国的宋朝,既可出口原产品,也可来样加工。这有进有出、有转手倒卖的大宋海上贸易,其开放与多元程度可谓史无前例。

宋代市舶遗址

在今天的泉州城里,已寻不见唐代与五代时的这个世界大港的任何遗迹了,而宋代留下的相关遗迹,仅剩下天妃宫、洛阳桥、水仙宫、水门等。当然,最值得一看的是现存最古老的宋代市舶遗址。

在泉州海上交往史博物馆小陈博士的带领下,我得以进入许多泉州人都找不到的鲤城马坂巷、舶司库巷、水门小路和水仙宫。据我所知,如今广州、明州于元代以前的市舶司遗址俱已湮没(广州的明代太监市舶官署五仙观还在),所以,泉州老城的市舶司遗址——水仙宫就成了我国唯一得以保存下来的宋代古海关遗址。

水沟巷水仙宫在府城水沟巷东南端,西向,庙对水沟巷,始建于明,面积100平方米,为善济铺水仙境之庙。民国期间,改办花桥金刚保国民小学(解放后为水门小学)。1994年,人们在其旧址的基础上创建了“市舶司田都元帅庙”,泉州南安流行庙里供奉唐朝乐官田都元帅雷海青,尊其为戏神。除奉祀田都元帅外,这里还奉祀泉南民间女神苏六娘,还有文昌帝君、福德正神(土地公)。

据看护水仙宫的老人介绍,古代市舶司范围很大,并非只有水仙宫这一小块地方,这里只是市舶司内的一个宫庙而已。老人还带我看了水仙宫南边一条浑浊不堪的水沟,他说这里是当年报关船要经过的内河道。在一座小桥下,还可看见古代闸门的轨道痕迹。老人指着水仙宫的北街说:“这一带都是古市舶司的仓库。”水仙宫在宋元以后不再是市舶司,而成为了一个道家活动的场所,但基本建筑还在,几年前这里还搞过一个“泉州古代市舶遗迹图片展”。

市舶司田都元帅庙

水仙宫南面的水沟

泉州古港

今人寻访泉州古港会发现,在现代化的泉州城里根本看不到大海,嗅觉灵敏之人或许还可以从东南方向吹来的热风里闻到一点点海腥味。不错,海就在泉州城的东南边,那里有一个湾连着湾的泉州湾。

古人建港的方式大同小异,即在大江的入海口不远处建港,中外港口无一例外。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可以借助海潮沟通江海运输,出入海口方便;二是江尾海头之处可以避开海上风浪,以确保安全停泊;三是便于依江建立市舶、牙城、炮台,借助海防上的纵深保卫内陆。

泉州古港也是如此,两条重要的江河穿城而过,到达入海口:一个是城东边的洛阳江入海口,另一个是老城南边的晋江入海口。前者是因出土南宋古船而闻名的后渚古港,曾被认定为泉州古港遗址。不过,后者也因在入海口的法石古港发现了古代沉船的残骸,也被专家们认定为泉州古港遗址。关于这两个古港,人们渐渐地认可了这样的说法:古刺桐港泛指在泉州湾里两条江的入海口所建的古码头。它们是这个港口城市的重要门户,洛阳江连接着泉州的东门,晋江连接着泉州的南门,而横跨在两江之上的泉州则是天赐的建港宝地。

泉州府古地图

关于宋元以来的泉州城舆图,现在能看到最早的为李孝聪编著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中收录的《泉州府图说》。此图出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的一个绢本彩绘舆图册,共29幅舆图,每幅图的尺寸为27×37厘米,并附有图说。这些舆图描绘了泉州府统辖的陆境和海疆,按各县、卫、所、巡检司分幅,展示所属地域内的山岭、河川、海岸、岛屿等地理环境,以及城镇和军事处所的分布。此图属于地方向上级官员呈报的官绘本图集。由于图中提到最晚的年代为明万历三十年,所以可将其成书年代定为1602年或稍后。

这里选取的是《泉州府图说》中描绘泉州府城的一幅。我们借助此图或许还能看到宋元时这个东方大港的一点印记。从这幅以泉州府城为核心的地图来看,明代的泉州府城与明末清初所说的“鲤城”大体一致。但与历史上记载的唐代泉州城已有所不同,几个城门大都有了新的命名,东有迎春门、西有义成门、南有通津门、北有朝天门。泉州府城被几条江围绕着,值得注意的是,通津门位置画的小桥和晋江支流恰恰是我们今天还能印证的水门巷的位置,这里基本上就是宋代市舶的位置。从这幅地图上看,从通津门向东南顺流而下就是通向大海的海口,是船舶连接府城的重要通道。

府城中除标注“晋江县”与“泉州府”外,没有标注街道和其他政府机构。但城外标注较为详细。东城外绘有小桥和一个大湖,分别标注为“洛阳桥”和“东湖”。东有崇武所,西有厦门所,东南边临海有“乌浔巡司”、“深沪巡司”等行政建制的标注,表明当时泉州府管辖的范围。此外,地图上还详细标明了泉州府城四周的城门。

移民之乡

人们说泉州是侨乡,多指这里是归侨之乡。其实,宋元以来,这里更是海外洋商的侨居之乡。至今,在泉州阿拉伯文化博物馆里,我们仍能看到阿拉伯人的墓碑。宋元时,阿拉伯商人、旅行家、传教士来泉州侨居的多达数万人。不过,一位研究古代海上交通史的博士告诉我,过去人们为了强调泉州的海上影响,说这些人都是从海上来的。但近来的研究发现,许多葬在泉州的阿拉伯人并不都是从海上而来,其中有很多是从今天的新疆过来的。也就是说,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泉州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交通环,与今天所说的“一带一路”正好吻合。

那些后来没走的外国人长居泉州,成为天朝委任的官员,如阿拉伯人蒲寿庚,曾担任宋末元初的泉州市舶司官员长达30年之久。有的阿拉伯人还与当地人通婚,成为中国的一员。如今,泉州丁姓、蒲姓的人都认为自己的祖先为阿拉伯人。

当年,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从这里把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铜铁器、药材、酒、纸等货物源源不断地送往世界各地;同时,又从海外运回大宗番布、木棉、乳香、沉香、犀角、象牙、红木等物品。南宋时,泉州的舶税收入约占朝廷全部财政收入的10%以上。

在泉州考察时,听说福建省正在积极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项目,准备申报“世遗”。我想,如果能够整理好这些文献,保护好这些古港、古寺、古墓、古市舶司遗址,泉州一定会再现宋元时“东方第一大港”的雄姿。

猜你喜欢
泉州杭州
走,去杭州亚运会逛一圈儿
杭州
泉州
泉州之旅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杭州亥迪
泉州九仙山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