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及主要种植技术

2015-09-20 12:29徐万里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镇原县全膜垄沟

摘要:本文主要从镇原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的引进、主要种植技术和推广应用前景三个方面,浅析了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在镇原县的主要发展阶段和应用,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发展前景巨大。

关键词: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12

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是一项通过采用地膜覆盖土壤表面,增温保墒、保水,促进种子提早发芽出土,加快植株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長发育,协调各器官物质分配,获得早熟、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增产技术。目前地膜覆盖种植已经成为镇原县重要的粮食增产技术。

1 镇原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的引进

镇原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试验阶段(1979年~1985年)。1979年镇原县从甘肃省农技推广站引进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在玉米等粮食作物上进行试验示范。当时由于镇原县群众的认识还不够,种植面积小,效益不够明显;第二阶段为起步阶段(1986年~1994年)。经过试验示范和推广,群众在认识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由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扩展到蔬菜、瓜果、油料作物等领域。1994年,国家实施以地膜玉米为主的温饱工程,镇原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得到了大发展,效益明显;第三阶段为迅速发展阶段(1995年~1999年)。由于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地膜覆盖种植的作物种类不断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明显;第四阶段为稳步发展阶段(2000年~2006年)。由于地膜覆盖技术的增产效果明显,全县农作物地膜覆盖种植由单一的玉米、小麦、蔬菜等扩展到瓜果、马铃薯、冬油菜等粮食作物和油料、中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上。与此同时,还推广了膜侧沟播、平膜穴播、周年覆盖、一膜两季用等种植技术。在覆膜方式上,由半膜覆盖向全膜覆盖转变。在播种方式上,从平铺穴播向垄沟播种转变。同时,由于畜力和机械覆膜农机具的研发和投入使用,使地膜覆盖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第五阶段为大面积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该阶段在覆膜时间上由春播覆膜向秋季覆膜和早春顶凌覆膜转变。由于全省推广以玉米为主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镇原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因此进入了大面积推广发展阶段。由于地膜覆盖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大规模应用地膜覆盖农机具,使人工覆膜快速向机械覆膜转变。2011年全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430多公斤,较常规地膜种植亩增效益500多元。同时在马铃薯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小麦上推广全膜覆土穴播技术,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发展。自推广以玉米为主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以来,全县累计种植地膜粮食和经济作物达到220多万亩,增产效益非常显著。

2 镇原县地膜覆盖主要种植技术

2.1 小麦膜侧沟播技术

具体操作:垄、沟各宽25厘米,垄高10~15厘米,地膜覆盖垄面垄沟相间排列,沟内每贴近一个垄边种植一行小麦。镇原县1998年从甘肃省农技总站引进该技术。主要优点:覆膜和播种一次完成,生产效率高,不存在苗与孔错位问题,通过地膜将生育期地面降雨收集到作物根部,达到雨量增值效应;主要缺点。增温保墒作用不如膜上播种。

2.2 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多茬种植技术

具体操作。用70厘米宽或120厘米宽的地膜全地面覆盖后,在地膜上覆一层细薄土(3厘米左右),用穴播机在地膜上穴播小麦;主要特点。由常规半膜覆盖转变为全地面覆盖。膜上覆土防止种植过程中苗、穴、膜错位,杜绝缺苗、放苗现象。延长了地膜的使用寿命。留膜免耕,多茬种植。减少了耕地、劳动力等投入;主要缺点。地膜上覆土不够,容易造成穴膜错位,缺苗较多,补救难度大。

2.3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具体操作。在田间起大小双垄(大垄宽70厘,高15厘米;小垄宽40厘米,高10厘米),用宽120厘米的地膜全地面覆盖,播种时在垄沟内播种作物。该技术2003年在镇原县试验示范1200亩,获得成功。2005年全县推广种植5万亩,至2014年大面积推广,面积达到95万亩。

2.4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一膜两季用技术

具体操作。在前茬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后,不揭膜、不耕作,保护好地膜 ,翌年在地膜上直接播种下茬作物;主要特点。主要减少了秋、冬、春三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保证了作物水分供给。减少地膜和劳动力投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种植一种作物改为种植多种作物,解决了倒茬,提高了经济效益。

2.5 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具体操作。与全玉米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相同,马铃薯种植在大垄垄侧,播深10~15厘米,株距25~35厘米,亩保苗3000~4500株。较露地亩增产30%以上;主要特点。起垄全膜覆盖后,在田间形成较大的集雨面,使垄面上的降水向垄沟集中,保全苗、苗壮作用突出,可提早上市20~30天。

2.6 马铃薯半膜垄侧沟播种植技术

具体操作。在田间起大垄,垄底宽60厘米,垄沟40厘米。幅宽100厘米,垄高20厘米,宽75~80厘米的地膜覆在垄上,沟内种植马铃薯(也可种在垄侧)。小整薯播种,播深20厘米,行距70厘米。亩保苗3000~3500株,亩可增产20%以上。

3 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前景

镇原县位于陇东高原,地处西北内陆地带,属黄土高原区,平均海拔1100多米,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干旱严重。年主要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主要降雨集中期和作物需水期严重错位,水分利用率低,导致镇原县常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抗旱保墒效果显著且种植规模巨大,应用作物几乎覆盖全县所有农作物和瓜果蔬菜、果树花卉。由于推广了地膜的膜侧种植、平铺穴播、一膜两年用、全膜双垄沟播等技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今已成为镇原县家喻户晓的一种基本农业种植技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简介:徐万里,本科学历,镇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旱物农业及地膜栽培。

猜你喜欢
镇原县全膜垄沟
中秋节
种植方式对陇中干旱区扁蓿豆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Train controller and the Reggia ride
垄沟集雨种植系统水分入渗特性模拟研究
旱地全膜玉米密度试验报告
武山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玉米全膜覆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地膜试验研究
2014年武山县全膜玉米测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