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西方艺术精神的转向

2015-09-21 05:55
戏剧之家 2015年23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家精神

李 洁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72)

试析西方艺术精神的转向

李 洁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72)

西方艺术精神有异于中国艺术精神,其发展过程处于螺旋式上升状态。从功能性意识形态开始探索,中途经历了表现情感意识形态和观念艺术形态,最终到达当代艺术意识形态。其表现形式从具体发展到抽象,其艺术精神从反映神的意志到统治者的意志、最后发展到艺术家自身的意志。其每一次的转向都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发展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艺术精神;意识形态;转向

西方艺术史在本质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为社会而艺术阶段。这时段的艺术属于功能艺术,其本质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功能或者帮助社会秩序的建立。因此,该时期的艺术品都是功能优先,服务社会,然后才是审美;二、为宗教而艺术阶段。这时段的艺术、艺术品都是为了宗教而服务,宣传教义、维护宗教统治;三、为艺术而艺术。这时段的艺术本质是审美、表达情感,为了纯粹的艺术而艺术;四、为人生而艺术。这时段的艺术是为了追寻我们如何获得幸福而艺术的。随着历史的推进,艺术精神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道德的变化而变化,逐渐从物质精神转向为精神的精神。

一、功能艺术的艺术精神

西方艺术精神的发展和演变总是永不停息的。在不同的时期,随着人们对自然、宇宙的逐渐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逐渐发展,人们对艺术精神的追求也在不断地改变。从最初以求生存为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原初的艺术意识形态开始,其艺术精神就已经萌生了。艺术精神的变化一直是依附于历史变化之上的,经济、文化的进步同样会在相应时代的艺术思想上得到体现,并衍生出相应时期的意识形态,同时也体现了相应历史时期的艺术精神。物质生活的变革必然会有与之相匹配的思想精神的变革。原始人为了生存,希望征服一头野牛,在付诸行动之前,他们一般是通过在石壁上描摹野牛的形态来得到精神安慰的。原始狩猎人的这种把野牛的模样栩栩如生地在石壁上描绘下来的事件,已经是在对原始艺术的发生和艺术精神的产生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他们自以为最成功的表达手段。但是,一开始,原始人绝对没有想到自己应该用何种风格、思想和精神来指导自己去描绘野牛的形状。因此,原始艺术的产生,是由物质状态决定的,一开始的艺术形态的发生总是以功能为主要目的的,他们的审美标准也是适用的。所以,我们不能指责原始人没有思想内涵,也不能贬斥他们技术粗糙。

当艺术的意识形态在人们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后,就渐渐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了。从西方艺术史的演变过程来看,艺术精神的转向是在颠覆与传承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中世纪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颠覆,文艺复兴是则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传承和对中世纪的颠覆,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等一直都是在颠覆与传承中向前发展的。但是这些不同时期的艺术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是以功能为目的的艺术,他们的内容或者本质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其艺术精神都反映了一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如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是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有了神的概念,他们都以受到神的庇护为最高宗旨。所以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往往以神和英雄为主要对象,其精神也具备了神的意识。到了中世纪,受基督教的统治,西方的艺术作品都是以宗教人物和宗教故事为主的,其艺术精神反映了基督教统治者的思想。而文艺复兴则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巴洛克、洛可可时期表现了皇家统治者的意识。直到浪漫主义的出现,艺术才逐渐找到了自我,实现了从功能性向表现性的转变。

二、表现性艺术的艺术精神

浪漫主义产生后,其艺术作品都以表现情感为主要目的,但是他们的表现手法依然以模仿自然为主要手段;印象派时代,画家在思想观念上还是没有真正的突破性变革。他们的画面依然尊重画家的眼睛,把眼睛的所见所感真实客观地记录下来,并没有渗透进多少主观理念。印象派其实是对古典传统的延续,而到了后印象派才真正开始在艺术精神上叛离了古典传统。后印象主义者高更曾如此评价:“印象派是眼皮底下的东西,不是心灵深处的神秘的东西。”“他们只注意眼睛,忽视思想的神秘核心,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科学的论证。”“今天的印象派画家们坐在一条摇摇晃晃、百疮千孔的船上,这种十分浅薄的艺术,完全是纯物质的东西,其中毫无思想。”[1]

黑格尔(1770-1831)曾论述,“绘画内容的核心是艺术家的心灵”。他还说,“绘画固然通过外在事物的形式把内在的东西变成可关照的,它所表现的真正内容却是发生情感的主体性……我们也看到一些有名的画家往往选用人类的外在环境,例如山、谷、草地、溪流、树木、船、海、云、天、建筑物等作为绘画的题材,而且卓有成效。但是在这类艺术作品中,形成内容的核心毕竟不是这些题材本身,而是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创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是反映在作品里的艺术家的心灵。正因为这个缘故,题材在绘画中才显得无足轻重,而开始突出地显现为主要因素的是题材所体现的主体性……”[2]黑格尔的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镜子说”,即模仿说,或者说他把“镜子说”的意义作了一个跨时代的延伸。黑格尔强调了主观精神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也谈到了主观精神的体现是必须通过描绘外在形象来实现的。黑格尔的艺术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艺术精神已经从模仿自然性精神转向了表现情感性精神。

当然,艺术精神的转变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及宗教等原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传统艺术审美习惯的厌倦,以及各种新思潮、新观念的出现,艺术精神开始和社会历史的演变相互交错,相互衬映。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而人具有社会性,所以艺术创作有着天然的社会性质,始终不可能脱离时代而产生。特定的时代有着特定的艺术现象,艺术现象也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古埃及因崇敬“神”和“来世”而出现了严格的“规范”和“秩序”的艺术,所以,古代埃及艺术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社会宗教性质,是埃及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拜占庭艺术的产生则源自于中世纪对基督教的吹捧与迷恋;洛可可正是顺应了宫廷贵族们追求奢华、享乐的需要而盛极一时的;大革命的风暴时期,大卫的艺术恰好适应了资产阶级革命家们的精神需要。马克思说:“在罗马的古典严肃的传统中,资产阶级的斗士找到了理想与艺术的形式。”西方艺术精神的转变与社会历史的转变有着直接的关系。

以上这些艺术都是以“写实”为准则的,当写实达到尽善尽美之后,西方艺术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改道,放弃写实,着手变形写意,甚至进入抽象,用“有意味的形式”来表现这个“意义”,而我们把这变化了的艺术称之为西方现代艺术。即西方艺术真正步入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进入了“精英艺术时代”。

西方艺术自塞尚后就完全进入了“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时代,其审美标准不再是“像”。弗莱、贝尔等艺术理论家提出了形式主义理论,格林伯格提出了“形式主义”的艺术评判标准,凡是不符合他们的标准的艺术都不是艺术。在此时期,艺术完全由艺术家自身主导,艺术家在其艺术作品中可以尽情地表达情感,反映自身观念,用完全非具象的元素来表达画面,如抽象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至上主义等。也就是在此时期,艺术不再是大众的艺术,而是少数艺术家的艺术,是少数精英阶层的艺术。他们反映的是少部分艺术精英阶层的意识,是他们的精神体验。

三、观念艺术的艺术精神

现代艺术的诞生让渴望自由的少数艺术家们欢呼雀跃,但是由于种种规则的限制,现代艺术无法满足大部分艺术家们追求自由的愿望,所以,新的变革很快就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如果说现代主义是艺术精神从功能到表现的一次转变,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是对这次转变的又一个全新的升华。后现代艺术是对现代艺术的突破,是对现代艺术的冲突,艺术家们绞尽脑汁,希望找到新的艺术形式来反驳现代艺术的标准,他们认为“艺术是大众的,无别于生活的”、“摒弃个性和自我,抛弃技巧的复杂性、多样性”等等。总之,后现代流派的目的是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艺术发展至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陷入了“虚无”的境地,在思想上似乎又折回到了其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的以前的年代,他们的主张和作品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现代主义追求表现自我,而后现代主义却有意识地避免表现自我,他们最终进入了一个可悲的状态:失去了理想、动摇了对艺术的信念。他们的艺术主张为他们打开了无数条道路,以致于找不到一条真正的道路。就像一条湍急的河流突然涌进大海,河水变得平静而无方向。

在西方艺术史的演变中,后现代主义艺术只是一个过渡期。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艺术又一次改道了,往一个全新的方向去了。这个全新的方向不是关于要写实或者要抽象,而是关于要艺术还是要生活的选择,即艺术要大众化、平民化,要“人人皆是艺术家”,要“为人生而艺术”。这样的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被称之为“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缘起是对现代艺术的颠覆,是对现代艺术的反对,是“反艺术”。现代艺术所形成的一系列准则在当代艺术这里被彻底颠覆了,甚至连表现形式都被改变了,其所采用的呈现的形式只是用来展现艺术品。但是,有一样东西被传承了,那就是“精神”——现代艺术的精神。现代艺术是通过形式的变化来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情感的,这种精神是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是艺术家内心的渴望、心灵的感召。但是,这种精神是与形式相冲突的。艺术家的精神是无形的,是空寂的,是无限的,但是现在艺术的形式标准却是有形的,是束缚的,是有限的。通过这种矛盾的冲突,现代艺术展现给观众,其形式的精炼化造就了精英艺术,但是却束缚了艺术家的心灵,限制了艺术品的受众。当代艺术就是在这种矛盾激化到爆发的阶段产生的,它使艺术的心灵得以解放,艺术品直接呈现艺术的精神,直接走进大众生活,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的概念,使艺术可以承载艺术家的心理,追寻自我,寻找幸福生活,实现理想人生,彻底“为人生而艺术”。从这一点上来看,当代艺术是对现代艺术的传承。

在全球化的时代,受东西方文化的交叉影响,中国的当代艺术动荡不安。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当代艺术是“拿来主义”,还是“民族融合”?中国的当代艺术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面临着文化的侵蚀,面临着“失语”的危机。

四、小结

西方艺术精神的转向历经了千万年,从模仿客观世界发展到表现观念,艺术已经远离其产生时候的意识形态了。原始人用衣物来保暖遮羞,而到现代人这里则发展到了装饰、审美等更高层次的作用。原始人不会想到,他们生产的赖以生存的东西是所谓的艺术,而且在千万年后被职业化了,会受到如此的重视,甚至被视为谋生的手段。然而无论艺术精神如何变化,其形式和功用如何变革,它的精神内核和本质都在不断地被艺术工作者们所追问和研究。高更曾如此评价原始艺术:“原始的艺术从精神出来,利用着自然。所谓精致化了的艺术是从感官的诸感觉出来,服务于自然。因此我们堕入‘自然主义’的错误——我们只有一条合理性的道路:回到原始……我是一个孩子和一个野人……艺术家丧失了他们的野性,因为他们不再有本能了。原始自然的画家具有朴素性、暗示性的僧侣主义,笨拙不灵活的天真精神,他是通过单纯化,通过许多印象的概括来造型、服从于一个总观念。高贵的和单纯的!太大的用笔灵巧只能损伤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因为它强调着那素材的东西……。”[3]高更对艺术本质的追寻,也是我们现当代对艺术精神追寻的一个指引。面对当代艺术,其精神实质到底为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寻。

[1]赫谢尔·B.奇普.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选[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4.72.

[2]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28-229.

[3]宗白华.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230.

李 洁,女,硕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讲师。

J0-02

A

1007-0125(2015)12-0278-03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艺术家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