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体育报道中不同叙述视角产生的陌生化效果

2015-09-21 01:29林建冰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叙述视角

林建冰

摘 要 本文以正热播的2014年《中国日报》外文版、《卫报》《每日邮报》等对世界杯报道为例,借鉴托多罗夫和热内特关于对叙述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具体事例从叙述视角的角度分析不同叙述模式的特质让体育报道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产生不同的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 叙述视角 视角模式 陌生化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07-0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靠网络来了解国内外体育赛事,洞察明星风云,探寻国内外媒体对国内和国际体育新闻大事的评价。如何在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网络新闻工作者所追求的目的。本文将以2014年世界杯报道为例,从叙述角度来分析如何通过不同的叙述手法,让体育新闻报道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其论文《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的一个诗学概念。“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之存在,正是为了换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之感受到事物。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像一样,而不是你所知的那样。”陌生化就是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一个崭新的认识。它表现在新闻叙事中就是通过不同叙事角度描叙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让读者有一种新奇的感觉。

在新闻叙事中,叙述视角“实际是作品表达出来的世界感觉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是 “传递主题意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体现了叙述者独特的语气、立场、态度、观点等”。不同的叙述视角将影响着新闻框架的建构、叙事声音的发出、叙事语法的内容、叙事话语的方法、叙事接受程度等,产生不同的叙述效果,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造成新鲜感和陌生化,唤起读者阅读兴趣,也是新闻媒体得以生存的唯一法宝。“在新闻中变换视角,以不同的人观察世界,看社会就会有不同的感觉。”

一、语料库的选择

本文主要抽取2014年6月到2014年7月中国日报英文版(http://www.chinadaily.com)、《每日邮报》(http://www.mailonline.com)、《卫报》(http://www.guardian.com )、《美国周刊》 ( http://www.newsweek.com) 等关于体育网络报道来分析不同叙事视角产生的陌生感效果。

二、各类叙述模式及相关的体育新闻文本分析

根据托多罗夫和热内特的关于叙述学理论的建树,结合新闻叙述的特点,通常新闻叙述视角可分为:(1)全知全能视角,即叙述者又看又说,可从任何角度来观察事件,可透视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托多罗夫用 “叙述者>人物”公式表示,热内特称为零聚焦。(2)人物限知视角或人物有限视角。即叙述者只从人物的视角出发,揭示一位或几位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观点。 托多罗夫用 “叙述者=人物”公式表示,热内特称为内聚焦。(3)纯客观视角。即叙述者从一个非人格化的视角出发来观察叙述,就像一摄像机,只能反映外在的人物的语言,行为,外貌和环境,无法对人物内心进行分析,对事件进行评判。托多罗夫用 “叙述者<人物”公式表示,热内特称为外聚焦。(4)复合视角。叙述者采用合理的视角转换,使叙述超越某一单一视角所限制的信息,而又不影响读者的阅读和判断,这一叙述文本就是复合视角叙述文本。托多罗夫称为“观视点的变化”,热内特称为“变音 ”。

新闻报道是属于记录类文本,作为一种文本策略,不同的叙述视角冲击着读者的感官功能,使他们在阅读新闻时在头脑中唤起相应的表象,滋生不同的情感态度,造成一陌生化的效果。以下我们具体分析不同叙述视角在新闻媒体中的应用。

1.全知全能视角

全知全能视角在网络新闻中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叙述手法。叙述者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全方位地报道事实,而且享有指点江山的特权。他可自由剖析人物内心思想,自由地发表评论,自由地展现各种场景,所思所想远远超出了叙述中的人物的表现。

如语料一:Brazil 1-7 Germany: Hosts stunned as Thomas Muller and Co score four goals in SIX minutes to reach World Cup final (Mailonline 8 July 2014)

标题:巴西1:7大败德国队。点出比赛结果,吸引读者眼球。这结果实在是出乎意料。接着作者特地大写“SIX”,突出时间如此短暂,结果如此残酷。通过对时间的强调,突出了比赛的动态感,还原了比赛的真实性。

全文采用全知视角来阐释这一事件,通篇围绕6分钟展开论述,给读者营造身临其境的气氛,采用 “现场化策略”,呈现出动态的美感,让读者有一清新的感觉。“There must have been a moment...wished...”, “moment”是在描述叙述者的空间——时间背景特征。“wish”指出了叙述者猜测球迷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象。

第二段仍没有固定视角。文中的 “admittedly” “seemed”“must”构成了 “叙述者自己”的信号,述说了叙述者自己的想法。

第三段叙述者视角转到整个会场,具体描述赛场气氛整个会场是沉闷的、压抑的,跟人们预想的截然不同,巨大的反差让读者产生陌生化。

最后一段叙述者又介入,“would”指出叙述发生在被叙之前,也就是所谓的预言式叙述,这时主要靠叙述者发挥想象,直接抒发他的感受。“Six minutes”(六分钟)重复提起3次,如此短暂的瞬间却输了五个球,残酷的事实在这不动声色的叙述中,给人真实感和权威感。

语料一就采用全知视角模式。叙述是由记者的视点出发进行的,所叙述的事实都是根据记者的所看、所思、所感之后而描述出来的。新闻中的巴西球迷从震惊到沮丧,到泣不成声, 现场记者完全能感受到。他像孙悟空那样能钻进球迷和球员的内心,知道他们所期盼的,并作出评价:“It was simply too much . Too brutal. Too excruciating. Too painful to watch.”“Six minutes. It needed repeating, digesting.” 整场报道充斥着对巴西队的惋惜和对这比赛结果的扼腕痛哭。

2.人物限知视角

人物限知视角是从人物的视角出发,一切信息都是严格依据人物的知识、情感和知觉来表现的。叙述者就等同于故事中的人物,所见所闻也完全依据人物的观察和感受来陈述。

如语料二:“ The dark room with the big bad wolf”(China daily ,30 June , 2014)

标题直接是引用罗纳尔多的话,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到底要讲述什么内容。

全文都是采用第三人称人物限知视角。通篇引用罗纳尔多的视角来陈述对苏亚雷斯咬人事件的看法,真实可信,也符合 “事实——观点——事实 ”这一新闻客观报道原则。首先罗纳尔多陈述他的内心想法,苏亚雷斯的咬人事件对世界杯来说是太糟糕了,是个“绝妙的惊喜。”

第二段叙述者引述罗纳尔多的话表示对足协对苏亚雷斯禁赛9场、禁足4月的支持。足球必须是有益于整个世界的。

第三段为了提高新闻的真实性,更富有人情味,叙述者直接引用罗纳尔多的话语:“人们必须对比赛中他们的行为负责。没有遵守规则的必须受到惩罚。”

第四段罗纳尔多更是现身说法,自己从没咬过对手。

第五段也是直接引用罗纳尔多的话:“即使是我孩子若有此行为出现,他们就得接受惩罚,也就是所谓的‘黑屋子的大恶狼。因此大人有此过错停赛四个月是再自然不过了。” 此刻罗纳尔多并没居高临下的审判苏亚雷斯的咬人事件,而是像个普通人一样从道德上抨击这种恶劣行为,指出小孩都被禁止这么做,更何况是个成年人呢?

本语料通过罗纳尔多的视角看待咬人事件。这时叙述者就化身为故事中的人物,通篇充满人情味色彩,极力与读者建立平等,亲密的关系,强调人的主观意识,给人一清新陌生的感觉。他通过直接引用罗纳尔多的话来发表对此恶劣事件的批评。

3.纯客观视角

纯客观视角是叙述者像摄像机一样,通过固定视角,记录人物外在语言、行为,和当时的场景,无法透视人物心理,无法自由发表评论。这时叙述者没有个人的主观意识,没法像故事中的人物那样随心所欲地品头论足。

如语料三:Netherlands beats host Brazil 3-0 to finish 3rd (China daily July 13, 2014)

通篇基本都是采用纯客观视角。三大视角。但开头第一段采用全知视角概述整场比赛结果。三大球员范佩西、 布林德和维纳尔杜姆射门得分,帮助荷兰3:0大胜巴西获得世界杯第三名。接下来作者采用纯客观视角来记录精彩瞬间。开场仅仅3分钟时候,范佩西在罗本突入禁区被蒂亚戈-席尔瓦拉倒,获得点球,射门得分,荷兰1比0领先巴西。第17分钟,布林德在防卫路易斯失误情况下从点球点附近从容停球射门命中,荷兰2比0扩大了领先优势。在伤停补时阶段,特右路突破传中,维纳尔杜姆禁区内包抄推射命中右下角,最终荷兰3比0击败巴西首获季军,巴西名列第四。 为了展示这场如火如荼的比赛,被叙时间被前提化。“three minutes”到 “17th” 到”injury time”,关键时刻,激动人心的时刻,牢牢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时间以一特殊的节奏被重新构建,塑造出来。整篇叙述更真实,精确度更高。

本语料采用纯客观视角,目的是构建一动态的时间空间现场,真实再现比赛瞬间,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感受比赛的激烈和动人心魄的那一刹那。

4.混合视角叙述

混合视角主要是由全知全能视角与纯客观视角组合而成。既能掌控全局,又能再现现场,产生生动形象感,给读者提供了事件的立体图景,而且还为读者提供看待事物的多个角度,评判事实的多种方法,使读者摆脱常规、固定的思维,重新看待和审视故事,产生不同的陌生化效果。

如语料四:Germany Embarrasses Brazil in World Cup Semifinal (Newsweek, 8 July,2014)

标题叙述者用” Embarrass” 点出比赛结果对巴西来说是“ 丢人现眼的,尴尬的。”这一主观感受词暴露了叙述者自身的想法。

全篇遵循“概述-故事-话语”的线性模式。第一段概述比赛结果,接着具体报道比赛进程,最后评判比赛结果。 第一段是采用全知全能视角。叙述者一开始就忍不住发表评论,说这结果是“unprecedented and astonishing(前所未有的,令人震惊的)”。接着叙述者追述历史,讲述巴西作为世界杯赛上最成功的球队,在833场时,竟被德国在29分钟内,比分打成0:5。联赛的摄像机真实记录下全场巴西人为之扼腕痛哭的场景。

第二段是采用全知全能视角,开始的10分钟比赛被简单评为“breathless and scoreless(窒息的颗粒无收的)”,第10分钟德国的穆勒开出角球推射进入被具体描述,叙述时间被拉长,进球细节栩栩如生。接下去叙述时效加快,德国的4粒进球在短短18分钟内完成一笔略过。叙述者用 “carnage” (屠杀)来隐喻赛场如战场,是以“战胜对手,获得胜利”为目的的,巴西队彻底沦为德国的砧上肉,任其宰割。再现赛场如同战场中相互搏杀的场面。

第三段开始为纯客观视角。叙述者运用场景这一角度忠实地记录下激烈的比赛. 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叙述者还重点拉伸进球的第“23rd minute” ,第“the 24th minutes” ,第“26th minutes” 和第“the 29th minute”的被叙时长,使精彩瞬间深深印在人们脑海里。第23分钟,克洛泽攻入世界杯第16球,超越罗纳尔多,成为世界杯进球第一人。第24分钟和第26分钟,克罗斯连入2球。第29分钟,赫迪拉打入一球。其他时间球员表现则被省略。最后用概述来发表看法。这一粒进球不仅使德国以5:0终结上半场比赛,更使得德国在世界杯进球数上以221比220胜出巴西队。

第四段属于全知全能视角。第二人称“You” 的出现,代表了叙述者讲话面向的某一对象,留下了叙述者在叙述中出场的痕迹。一些情态词 如“might ,must, would”的出现,指示了说话的态度,也标志着叙述者的介入并发表感慨:德国队无情,巴西队无能。这可从下半场德国队再进两球得到证实。巴西队只靠奥斯卡在90分钟时挽回面子般的射进一球。

第五段是全知全能视角。第一句用“It was expected that Brazil,... would... ” 叙述者预测到由于内马尔的伤退和蒂亚戈·席尔瓦的停赛,巴西队将不是以最强阵容对抗德国队,另一只7次闯入世界杯决赛的球队。这里叙述者暗示了巴西队的夺冠之路会比较艰辛,但决不是眼前这个结局。这里叙述者采用了预叙(flashforward),猜测巴西队的阵容不是最佳的,为它的失败埋下伏笔。但比赛结果让人始料不及,是在巴西自己家门口的重创。未来的比赛都会以此来加以衡量。这里叙述者采用闪进来透视未来,突出这场比赛带来的深远影响。

第六段转为限知人物视角。引述美国有线电视广播网评论员 Ian Darke 的话 :“对巴西来说,绝对的耻辱。”接着又转为全知全能视角。叙述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没有一球队在世界杯半决赛中输掉6个球。有着巴西队、足球王国、五连冠的称号,在自家门口,却输得一败涂地。

新闻报道为了追求其客观性和真实性,往往采用不同的叙述模式来突出新闻的价值,拓宽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产生陌生化效果,使读者不受常规约束,形成独特认识。 “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只有根据不同的报道任务选择适宜的叙述模式,才能制造出陌生化效果,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其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孙王燕.俄国形式主义之“陌生化”——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J].考试周刊,2008,(42).

[2]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3]申丹, 王丽亚.西方叙述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刘建明.新闻学前沿新闻学关注的11个焦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

[5]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叙述视角
《小卖店》的叙述视角分析
叙述视角与人物形象
小议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中“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
在文本体式的框架内演绎语文课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