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需求视角下的高职新生入学教育

2015-09-21 01:33牛曼冰李娟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入学新生院校

牛曼冰 李娟

截止2014年,全国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达1000余万,占据着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些90后新鲜人深深地烙印着时代的特点,群体的优势和劣势十分鲜明。因此,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高职院校的环境,进而一步步地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成为了当今高职院校进行新生教育时的重中之重。

一、高等职业院校新生的特点

(一)高职新生思想和行为方面的特点

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90后享受高等教育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作为高考录取的最低层次,高职新生的入学成绩差别很大,分别在500多分到100多分的区间之内。但是他们普遍存在着挫折感和自卑感,要么就是从小就是所谓的“差生”,在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之下,十几年来生活在“好学生”的阴影之中,很少得到学校和家庭的认同和鼓励,对大学生活和职业规划缺乏信心和憧憬。要么就是在高考中发挥失常,掉入到了专科分数段,以前为自己描绘的美好的前景忽然间破灭,陷入深深地懊恼之中不可自拔。

因此,新生便出现了两种极端的行为模式。一种就是“把大一当高四”,以“升学”作为最终目标,自觉延续高中学习生活,只认课本知识,依然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夜以继日的保持“学习热情”,追求各门“好成绩”,成为所谓的“书呆子”。另外一种就是“放任自流”型,本身就缺乏对学习的热情,进入大学,发现不再有老师的逼迫、家长的唠叨,加之手头有了“生活费”,开始大胆地尝试“新鲜事物”,逃课、网游、抽烟、喝酒……成为“除了学习什么都干”的“挂科”一族。

(二)高职新生学习能力方面的特点

高职新生往往不属于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强的“聪明学生”,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而自控能力差,加之从小就上网,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但分析和辨别事物能力较弱。因此,他们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自主拓展全方位技能、素质的意识和动力。在高职教育中,扮演着“等、靠、要”的角色,根本谈不上学习的主观性、能动性。

(三)高职新生职业规划方面的特点

高职教育应该按照企业的标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新生往往不了解社会和行业的现状与运作模式,加之对自身特点适合什么样的岗位缺乏认识,在报志愿的时候,一般是由家长代劳。进入大学后,在接触专业知识时,才发现不喜欢、不好学,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把“考过”当做唯一的目标,更谈不上建立自身的学习和职业规划,为符合企业的要求量身打造自身的职业素养了。

二、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缺陷

(一)新生教育“快餐化”

现在的高职院校往往采用“2+1”模式,要在四个学期内完成所有的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根据上级要求,公共课部分比以前大大扩充,“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廉洁教育”等成为必修课。而专业课又要求大大增强实训和实验环节,直接造成了从入校开始,高职生的课时非常紧张,周一至周五一天八节课成为常态,甚至周末也被占用。因此,各院校不得不进行“快餐化”的新生教育,在军训的同时,用最短的时间内将校规校纪、学生守则、专业剖析等内容集中灌输,以求尽早“开课”。在如此紧迫的状态下,学生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很快就抛置于脑后,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新生教育“公式化”

在新生教育的形式上,一般流行的是院校大会动员、系部开会专业剖析、班级小会学习的“会连会”的公式化模式。辅导员往往同时接手多个新生班,入学组织工作本身就已经琐碎、复杂,没有精力深入了解每个新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从而进行一对一的专项辅导,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只需要准备一两场报告即可,而广大的专业教师都与新生教育无关。这种模式,使得新生只能被动地奔波于会场之间,难免产生单调、枯燥的感觉,根本谈不上理解和消化。

(三)新生教育“短视化”

因为高职院校的入学教育往往只持续一周左右的时间,而后就是繁琐的日常教学管理,校方只把这段时间作为过渡期,认为不出大乱子,迅速通过就好。既没有打响第一炮的准备和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设计好新生教育和教学工作良好的衔接,造成生硬的过渡。而新生对于学校和大学教育模式知之甚少,绝大部分同学是第一次离开家长的管束和呵护,在彷徨和小心翼翼的行为模式下,还没有暴露自身的特点,也提不出相应的问题和要求。如此下来,双方都存在着“短视化”“表面化”的毛病,使得新生教育很难在深层次取得效果,达不到其应有的真正目的。

三、为适应时代发展,必须加强的新生教育的要点

(一)明确告知新生大学与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和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的“供应商”是高中,但现今的教育模式,大学不是直接到高中招生,学生也不可以自主申请高校入学资格,而是通过高考分数层层筛选、录取。按照“需求”决定“供给”的市场经济原则,要求高中的“产品”就是会考试的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也就成为评定“名校”“名师”“好班”“优秀学生”的必然标准。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高中学生必须把“提升分数”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概念、原理、公式的强记,辅以做大量的模拟试题成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由此引申,大学教育的出口是社会,尤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产品”主要是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当然不是需要只会考试的“书呆子”,而是拥有“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不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更注意在校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社会生存技能”“综合人文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在入学教育过程中,必须使得新生充分的理解迎接他们的新生活与之前的巨大差别,初步建立锻炼全方位能力的目标和信心。

(二)详细讲解本专业对应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

高职新生一直生活在学校环境中,与社会和今后要从事的职业严重脱节,根本没有成为社会新鲜人的任何能力和心理上的准备。因此,在入学教育中,一定要重点介绍现今人力资源市场和本行业人才供需状况,明确阐述本专业毕业生将要从事的初始岗位群和发展岗位群,从而引出这些岗位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和所要考取和建议取得的相应职业资格或等级证书。只有这样才能使新生从思想上彻底接受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三)充分解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提升在校生综合能力的步骤和方法

1.知识目标

要使得新生了解知识目标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这部分内容是要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完成,包括公共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特别要强调如果新生有下一步升学的理想的话,要特别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

2.能力目标

这部分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指的是下一步从事相应初始岗位所必须拥有的实践、动手能力。方法能力包括逻辑感知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策略设计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能力等。社会能力是指具有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职业道德意识,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能力;诚实守信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等。这些目标的达成主要是靠大量的实验、实训环节和综合项目实现。

3.素质目标

素质目标是指学生毕业后拥有在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优良的科学人文素养、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等。这些素质的提高,学校主要会采取专项培训、专题报告、社团活动等方法进行培养,并鼓励新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图书,关注各方面新闻报道,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口才和社交能力,努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姬彦巧.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柔性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J]. 职业·下旬,2012,(1).

[2] 向文欣. 订单模式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J]. 中国科技纵横,2011,(1).

[3] 梁秀文,郭玉梅. 高职“双证书”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猜你喜欢
入学新生院校
入学面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入学第一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