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职高生综合能力的养成

2015-09-21 01:34杨丽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综合能力职业素养

杨丽

摘 要 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之外的特别存在。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要帮助在学习上存在不同差异的人找到一条不同于人们普遍认知的路,从而通过这条路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职高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区别于普通学校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教授书本里的知识,更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来提升他们的社会生存竞争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社会竞争力 职业素养 综合能力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15-02

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之外的特别存在。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要帮助在学习上存在不同差异的人找到一条不同于人们普遍认知的路,从而通过这条路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所以,职高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区别于普通学校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教授书本里的知识,更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来提升他们的社会生存竞争力。

一、构建系统的课堂学习体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建立学习小组机制,培养学生学习理念

很多学生学习效果不好,不是因为智力原因,而是没有掌握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学习小组机制,能够督促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行为习惯,从而为有效课堂打下良好基础。

学习小组的存在能够在小范围内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一些极度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克服思想上的顾虑,在小组活动中逐渐找回自我认知,开口发言,迈出好的第一步。

学习小组的存在能够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模式如:预习—课堂听讲—课堂讨论发言—记笔记—复习—巩固练习等来促使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便于小组成员在学习上的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学习小组的存在有利于纠正部分学生无头苍蝇式的学习行为,更能促进学习的目的性、学习时间分配的合理性。

在学习小组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和“说”,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2.营造语文课堂愉悦氛围,引导小组竞争意识

职高语文课堂要打破教师一味讲授的教学模式。要多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来寻找最适合职高生学习语文的途径。

首先,要求教师学会放下身段和学生在课堂下有着愉快的交流,为课堂学习氛围奠定基础。人们常说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和谐,教师良好的人格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疏离感,有利于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其次,广泛联系,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慢慢参与课堂中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紧跟老师的思路走,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利用他们的求知欲。课堂上老师广泛联系,旁征博引,不仅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还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服务。如:在讲“比较说明法”时,谈一谈“类比”“对比”的内涵,并与之加以区别。学生怕将“比较”和它们混同起来,听课相当认真。要注意的是,广泛联系,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联系,万不可抛开教学重点云天雾地乱侃一通。

接着,鼓励学生站起来各抒己见,无论对错,老师要尽可能的给予恰当的评价,关注学生的感受,引导他们端正学习语文的态度。对于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对职高生来讲更为可贵。职高学生教育效能感极低,他们往往表现得信心不足,自卑感严重,而教师的鼓励就很可贵。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教师要能给予肯定,积极鼓励,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强化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最终,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有意识地联系社会实际引入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奖励机制,注重学生个性化建议,促成良性竞争意识的诞生。

二、课堂教学联系实际,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教学活动离不开人类社会,而职业教育的市场导向性决定了我们应当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因为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将职高语文教学与生活对接,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道德情操状况,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构建实用性、活动性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让学生具有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从而学会共处,学会做事,适应职业的发展。所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已成为21世纪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1.关注语文课程内容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养成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只是内容的传授、寿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让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中,学习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有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并受到感染和启迪。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最根本的教育职责。

我们要努力探索语文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理解亲情、友情、爱情的可贵,人与自然和谐为美,与病魔、灾难斗争的意志和勇气。勤奋,自律,热爱生活,热爱人类文明等等人文价值,都是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透过文章字里行间,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让学生自身感悟所应得到的启迪和认知。例如,在我们的教材中,老舍的《我的母亲》倾诉了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厚爱,表达了自己有所成就而母亲己逝的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之情。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文中作者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人与人之间无私奉献的美好愿望。为了给以女画家生的暗示与寄托,穷困的老画家在暴风雨之夜,用画笔颜料,在凋谢的常青藤上绘上了了鲜艳嫩绿的叶片,给了女病人生的希望,而老画家自己则因风寒得了肺炎,悄然离世。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描述了高原沙漠中的红柳被砍伐殆尽,风沙四起,沙尘飘荡的恶果,提醒人们树立关注环境保护的社会意识,关注民生问题,做到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现在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野蛮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结果是少数人富了,生态移民,走了,造成了当地环境的污染破坏。污染的河流、土壤、农田不能再耕作,有的人家不得不背井离乡。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挖掘出这些珍贵的人文精神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他们的自信,培养他们成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社会的人。

2.关注细节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1)从小事中养成基本的职业礼仪

细节决定成败。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过程,还要注重上课开始前后的管理引导。在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十分重要,一个细小环节的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着重交际沟通的应用与实践才是学习的目的。可以结合礼仪课程的内容,从师生见面、告别仪式入手,学习礼仪知识等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职业礼仪,还可以消除学生对遵守校纪校规的抵触心理,从而改变他们喜穿奇装异服,故作不良打扮的叛逆举止。

(2)注重基础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鉴于近年来受社会上不良的学习风气影响,职高生语文学习能力普遍偏弱,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势在必行。

职高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能够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职场上,能更好地工作、生活。在传统程式化的教学训练方法下,学生上完语文课,很难将语文用到生活中。学生背了那么多成语,做了那么多的阅读,写了那么多作文,最后毕业了居然连会议通知、申请书等应用文都不会写,说话语言也缺乏“艺术”。在毕业应聘时,见到面试官,做个自我介绍都显得语无伦次。试想,这样的学生怎么能进入职场,为工作打拼,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将职高语文教学与学生未来生活链接,讲究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把语文用于生活,用于职场工作中,让学生体验语文作为工具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成长等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主动的学习语文。所以,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联系社会生活,学生所学专业等对学生有目的进行听说读写上的强化性训练,对学生将来进入职场有着很大的帮助。

(3)从课文中汲取职业素养的内涵

俗话说:先做人,后做事。在《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一文中,我们从普通的生活小事中领悟到了季羡林先生和冰心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只有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取得优异的成就。可见良好的人品是人立足社会的根本。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存在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如《那一年,面包飘香》中面包师傅战胜挫折、苦练技艺获得成功人生鼓励了我们。如《老人与海》中老人不甘老迈、勇于挑战极限、挑战自我的顽强斗志震撼了我们。《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我”的父亲用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论身处顺境或逆境,只要勤奋努力、坚守岗位、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就能改变人的一生并能惠及家人。《一张诊断书》则说明要想获得社会的认可除了拥有精湛的职业技能还要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综合能力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