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进程下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究

2015-09-21 01:36刘宇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城镇化农村

摘 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为了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广度,必须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战略转型,提供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所需要的各种高技术专业人才。

关键词 农村 城镇化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17-02

2014年3月16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提出了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和目标。例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设将需要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意味着要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围绕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深入分析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探索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发展职业教育是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必要前提

有关研究显示,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向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也就越高,因此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面向人人等特点,能够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获得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增强技能的机会。

(二)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新活力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还能够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也随之加快,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第二、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产业结构的发展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最直观的就是用更高效的生产技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由技术替代了传统的劳动,人力资本逐渐替代了物质资本,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产业人才,不断适应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需求,有效促进了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化,不管是农村滞留人口还是已进入城镇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他们大都由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使收入水平得以提高。收入的增长必定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其教育需求也将逐步提高。但是这部分人群往往年龄偏大,又有农活或者工作,其难以接受全日制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具有终身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在国家大力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指引下,很多职业院校通过“送教下乡”等方式,把教学实践与农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边学习边实训,起到了“启民智、授民技、帮民富、化民风”的惠民作用。

二、应对新型城镇化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

“十二五”规划我国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提出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培养大量的复合型专业技术实用性人才,如果仅依赖偏重理论教学与研究的普通高校来提供,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要靠高等职业教育。

(一)树立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改革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职业技术人才的支持,职业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城镇化提供的发展平台。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职业院校应树立为城镇化服务的办学理念,改革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根据城镇化建设要求开发精品课程。首先,明晰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的规范化操作。为了加强课程改革力度,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与服务的相关部门应树立服务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制定标准化的课程设置标准,积极引领和规范课程结构。其次,从理论上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科学定位职业教育的课程发展目标。作为一种以劳动者的职业为导向的教育主体,职业教育旨在帮助大众获得职业能力和职业准入资格,为劳动者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职业教育课程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劳动者的职业前途为根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先,德育为重”的指导思想,践行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最后,在设定课程内容时,应注重发挥专家型工人的作用,构建能够反映职业能力规律的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由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组成,应注意理论与技术的结构配比,将人的职业发展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二)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保障

要在农村基础教育中渗透农村职业启蒙教育,注重与当地实际结合。调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农业类专业的服务方向,从主要培养就业型的农业技能人才,转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城市地区各类职业院校招收农村学生的力度。职业院校除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外,还要为涉农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职业院校要面向农民工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向来到城市的农民工敞开校门,为他们提供更好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促进人的城镇化。

(三)校企结合,能力本位,引进就业教育和项目教学新模式

政府应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给予高等职业院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根据国家和地方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城市定位,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让政府、企业、社区、学生及家长等都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以市场来定专业,以就业来定课程”,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能力本位的观念,通过设置具体的项目载体或工作任务实施教学,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变“职业教育”为“就业教育”。

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第一,要找准服务需求点,明确服务对象。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弟接受平等的职业教育。把农民培养成新型的职业农民,把进城的农民工培养成合格的市民。第二,要加快提升专业对接产业、服务产业能力和水平,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政府公平的服务平台,真正有效的建立行业指导机制。第三,要构建人才互通立交桥,积极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第四,加快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增强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朔冰.职业教育应对城镇化发展的理念及实施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2).

[2]石伟平.城镇化市民化进程中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农村城镇化进程下以加强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ZJ13072,项目负责人:刘宇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城镇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