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传承

2015-09-21 00:45潘亚男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素养

潘亚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43-02

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进步决不能离开优秀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文化的延续。黑格尔曾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这“脱离”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为社会的人。人类精神的提升离不开教育活动,人类通过教育把社会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自觉担负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任务。

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给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

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

一、加强教师人文素养,让教师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源泉

通过新课改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说到底素质教育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种影响力,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四书五经”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之外,语文教师应通过开设一系列《中华经典名著选讲》的课程,在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让课堂成为传统文化教学的平台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诸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传统文化熏陶,使之成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与传承者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在传统文化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审慎、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给学生。我们语文教师要将一些推介给学生阅读的古文化作品拿来进行全面“透视”,看一下 “经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是什么,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看。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素养
虎虎生威见精神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