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能力的培养

2015-09-21 01:01唐艳琼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口诀双手课程标准

唐艳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64-01

口算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不表达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以内进位加法是计算加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口算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应从最基本的口算训练开始。

由于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和认知能力的差异,面对同一个进位加法题目,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法。为让每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使他们都能得到个性价值的体现,教材对情境问题呈现的方式是先提出数学问题(或者由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安排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学生每一种思考的过程都呈现几种情况,以说明不同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存在的不同解决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提倡算法多样化,所谓算法就是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程序与方法,具体包括运算的方法与解题的策略。算法多样化是指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总是多样的,即对同一个问题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更加注意了让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多询问:“你喜欢哪种方法?”不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劣,而是通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及方法的优化。

20以内进位加法,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思维方式:

第一,数数法。用数手指头或画点子逐一计数。

第二,接数法。基本还是数数法,只不过是在第一个数的基础上再逐一计数。例如8+5,一个数8不用数,接上去数9、10、11、12、13。

第三,双手助记法。差生可以用“双手助记法”帮忙,一只手表示一个数,大姆指表示5,其他四指各表示1。例如7+6,按照规定伸出双手:左手伸出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表示7,右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表示6,一看即知,7+6=13,经常练习后,学生看到算式,即在头脑中呈现双手的表象,借助表象,学生便可以立即算出得数。这也可以说,是一个简便的数学模型。这同数手指不同,数手指是逐一计数,水平较低,而“双手助记法”属于按群计算了,达到了高一级层次。

第四,凑十法:8+5=8+2+3=13,把第二个加数分解,与第一个加数凑十再算。

第五,口诀法。在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熟记加法口诀,直接报出结果8+5=13(八加五13)。在教学中,我是主张要求学生熟记加法口诀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只有20句,熟记起来并不困难。熟记以后,可以一生受用。熟记加法口诀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可以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帮助记忆。

由此看来,学生的算法的确存在着思维的差异性与层次性。显然以上几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当学生已经能够借助表象,甚至符号和逻辑思维进行思考时,为什么一定要借助小棒和计数器呢?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如何发展,不正是培养了他们的主观意识吗?鼓励每位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算法,并不等于他们可以满足现状和拒绝学习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教师必须创设小组和全班交流的时机,通过对不同算法特点对比,使学生学会去寻找最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高层次上有更深刻的认识、更概括性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敏捷性,从而提高思维质量,培养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我在教学中碰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时,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是不刻意地追求算法多样化。让学生自己介绍解题方法,然后跟其他同学的方法进行比较,说说自己解法的优缺点,最后还多问一句:“你认为哪种最好?为什么?”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择优录用了。当然教师在肯定其中一种方法的时候,也要肯定其他方法的长处。教师只有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内涵,从而进行有效地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从小就会“多中选优,择优录用”,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精辟的概括。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口诀双手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口诀与加法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洗好双手七步走
口诀中的规律
我用双手改变贫穷
怎样熟记口诀
双手握生死
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