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效课堂“活”起来

2015-09-21 16:35李永菊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切入点预设课文

李永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94-02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单位时间里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基础,采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恰当的方式进行指导,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习惯得以养成。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合理情境的选择、问题创设的韵味、认知冲突的设计、运用点拨的精妙、精彩生成的把握、课堂进程的掌控。高效基于有效,有效源于教学设计的优化,优化的设计必须与有效的教学行为相匹配。

一、研究教材、备好课是课堂高效的基本点

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领悟程度,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材是专家编的供多个地域学生使用的材料,所以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地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也不是按步就班,连说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语都预设好,甚至将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时,过度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

有效的预设应促进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有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预设:他出示课件,向学生饶有兴趣地介绍长城的结构。像这样的预设是低效的,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不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如果让学生在图上查找课文中涉及的长城的各部分,如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并在图上注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各部分的作用。充分了解长城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的形成,才是有效预设。有效的预设还应有教学梯度,它应促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一位老师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导入之后,提出了两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如果让你学该学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再让学生回答。不难想象,大部分学生不知所云,无法应答。究其原因,是其过分注重课堂的生成而忽视了有效预设,致使教学无法向纵深发展,时间也无法掌控。如果采取课前先下发学生预习卡,让学生自学写出收获供教师参考。课堂上教师依据问题难易程度,学生的预习情况梯次推进课堂教学,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选好切入点,为课堂高效发展推波助浪

选择好学习课文的切入点,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使语文课的目标更清晰,效果更显著。例:一参赛教师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伊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地震影像资料后,让学生读“洛杉矶、废墟、破烂不堪、昔日、欢声笑语、颤抖”,再让学生用这六个词语把自己看到的情景描述出来,教师小结、评价学生的发言 (让我们看到了地震场面)。接着教师让学生说出“通过预习知道了什么?”生:“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然后教师让学生提出疑问。生:“为何了不起?”“阿曼达怎样度过38个小时?”师:“提得好!带着问题走进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师首先了解学生对地震的感受,其次了解学生对词语的认识情况、预习的情况,特别是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疑问,给予学生的经验和状态,为下一步高效地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节课的切入点,方式很多。但是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现状出发,这样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一篇语文课往往需要用两个课时,甚至还多点才能完成。为了让课堂教学能高效发展,一课时后的课堂导入也应该设计精当的切入点。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的课堂教学片段实录:(第二课时)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师:请打开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题)──我们对本文的作者季羡林爷爷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请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季羡林老爷爷。生:……师:我们今天就走进他曾留学十年的城市——德国·哥廷根(板书),了解这个城市的民族风情和异域文化。请欣赏——(视频播放——歌廷根城市风光)学生静静欣赏画面,教师旁白:歌廷根以哥廷根大学而举世闻名,现有的十万人口中,学生就有三万左右,是座名副其实的大学城。有250位名人在这里生活过,已培养出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名人包括我们熟悉的格林兄弟、数学王子高斯等)谈话:用一句话说说你印象中的歌廷根。生:……师小结:歌廷根不仅是一块文化的净土,还以风景秀丽而闻名德国。对于在哥廷根生活了十年的季羡林老先生而言,他对这个城市、这个民族有自己最深切的感受,最真切的赞叹。这句赞叹的话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学生说),教师板书:奇丽!奇特!师:同学们,让我们放慢脚步,在季老的这507个文字中,找到那奇特而奇丽的民族风情,并做好记号。(进入文本,把画面变成作者的文字。) 这里的“切入点”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角色,缩短课堂预热的时间。另一方面这个切入点又紧扣文本内容,抓住文本重点。即这篇课文的中心语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能以此为切入点生发开去,提纲挈领地展开了全课的阅读教学。所以老师能快速组织引导学生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什么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 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知识点,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种充满心智活动的“切入口”,教师、学生与隐性的作者的心灵会在作品所营造的情境里,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问题设计是课堂高效的生长点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教师通过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得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因此教师的问题应该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题的提出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从整体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例《圆明园的毁灭》设计提问:课题是“毁灭”,为什么课文内容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辉煌”呢?这一问学生会积极打开课文分别找到描写“辉煌”和“毁灭”的部分朗读,进而思考作者运用的表达手法。读完课文后,追问:课文让你产生怎样的情感?又是什么内容引发的?(读完课文,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或自豪,或惋惜,或悲愤,或质问……又是什么内容引发的?课文中有不少词语写出了圆明园的辉煌;圆明园化为灰烬,损失不可估量;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烧毁,当时中国人去哪儿了?

一节课往往不会只提一个问题,教师在设计上要关注问题之间的坡度、关联度,也要关注问题之间合理的顺序性。问题之间既有纵向的关联度,又有横向的联系。问题设计时必须紧扣教材重点与难点知识,呈现清晰的教学思路,从纵向与横向的知识点综合考虑,彰显课堂的线索和结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有思考价值,不应是简单的一问一答。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切入点预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