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理深邃,道气氤氲

2015-09-21 16:54陈爱华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玄妙贾岛佛家

陈爱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118-02

在唐代诗人中,贾岛是比较独特的一位,他曾经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以诗投韩愈,并与孟郊、张籍、姚合等往还酬唱,诗名大振,因而还俗。一般人往往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到处碰壁,最后看破红尘,于是削发为僧的;而贾岛则与此相反,就是与王维、苏轼等人也有明显不同:他们虽倾心于佛,但并未“遁入空门”。也许正因为贾岛有这些与一般人很不同的经历,才使得《访隐者不遇》一诗在浅近字面下深蕴着禅理,弥漫着道气,两者在本诗中和谐地融为一体,颇值得琢磨。

那么,禅理体现在何处呢?首先我们看“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两句,并从佛教“色空”观的角度加以体会和阐释。在佛家看来,有形的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是“色”,而把属于精神领域的东西称为“心”;“色相”则是一切事物的外在形貌,而“心缘”则是一切事物的内在本质;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它各自产生的原因(也即所谓的因和缘);事物本身并不具备任何常住不变的个体,一切充满变数,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这就是所谓的“空”。但是佛家的“空”并非空虚,一无所有,而是包容了万事万物、能体现人生世相本质的“空”;所以虽然“色”终会变化、终会消亡,而“空”则是永恒的。如此,佛家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重要之处在于能“因色悟空,因空生色”。这颇似哲学上说的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在诗中,师父出去采药了,山高云深,山间弥漫着乳白色的云雾,不能确定他究竟在何处,这是一种“空”;但从佛理上说,这种“空”,却使我们感受到了此山是如此生机勃勃,令人神往,其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涵:山涧飘荡着云雾,满坡是无边的翠绿,绵长的溪水流淌着,禽飞兽走;我们看到了花草树木,听到了鸟啭溪喧;虽然未见童子之师,但师父分明就在这山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师父伴着云雾在山中款款漫步;通过心察,于是我们“因空声色”了。当我们注意到了“色”的时候,未免生出些许惆怅,毕竟未见到“隐者”。但是,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又“因色生空”了:云雾迷朦,未见隐者,颇感失望,实为遗憾;而同时却又并不使人绝望,毕竟隐者在此山中,只不过不知具体方位罢了。而这恰恰使我们更深层地感悟到了空灵的氛围和深阔的境界,佛理禅趣尽在字面之中。

仅仅只有禅理,已不失为一首好诗;而此诗还深蕴着“道”气,就更绝了。这是一首隐诗,事情很简单,“我”到山中来寻隐者,可是因隐者采药而未能见面。诗中的这位隐者,大概是诗人仰慕的高人野士,“我”来寻访他,在松下遇到了隐者的童子;由“松”我们联想到了闲云野鹤;而闲云野鹤是中国道教中的典型形象;“采药”本来就与访道求仙紧密联系,何况还是到云雾迷朦的深山、常人所不到的地方去采,采的当然是得道成仙的灵药了。这头两句,已为诗歌平添了一份飘逸之气。古代圣贤老子认为,“道气”是精神化的浑然一气,它先天地而存在,虚空而玄妙;它连绵不绝,充塞宇宙;它灵动缥缈,无所不在;老子《道德经》中对“道”的情形作了这样的阐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意思是说,“道”是无法言传其形状的,也没有什么事物可以模拟,它是恍惚迷离的,迎着它却弄不清头在何处,尾随它又感受不到尾在那里;虽视之不见,听之不切,持之不得,它却又渗透到一切物质中,在里面自由出入,穿来穿去。所以,诗的头两句已暗示出了“道”的氛围。后两句最为玄妙,“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山是不动的,可是云在动;云雾迷蒙,变化莫测,营造出了“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老子《道德经》)的境界。云雾恍恍惚惚,里面包含着万般物象;隐者在其中飘忽来往,行踪不定,却又是那般真切而真实地存在着。其中有实有虚,虚虚实实,虚实相生,浸蕴着玄妙的道气;云雾满山,使整座山氤氲着道气。

这首诗足以证明,在中国,佛和道是互补共存的,并非互相排斥,水火不容,与外国宗教有着天壤之别。(外国宗教具有排他性,很多战争也因宗教而起。限于主题和篇幅,不在此赘述。)这首诗虽只短短二十字,用白描手法,平静叙述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但其中却有着大智慧,大道理,深藏禅理,深蕴道气,非用心去感悟则不得真谛。

从佛道出发解读贾岛的《访隐者不遇》,对我们完整全面地认识贾岛、读懂他的诗大有好处。在我们所见到的贾岛诗中,多与佛道有关,隐隐透露出佛道气息。如《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东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诗中“幽”字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更是明确地吐露了“佛”心,写出了对隐逸清静生活的向往。《忆江上吴处士》中的“处士”,指过去隐居林泉不仕之人。贾岛虽还俗,与隐士们的交往却十分密切。《雪晴晚望》中写道:“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中钟”,句中“寺”和“钟”也饱含佛之气息。这首诗是贾岛长安街应举落第,与从弟释(僧人)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所作。《送无可上人》最后两句:“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都表达了他弃俗入僧的念头,尽管后来并未再度入僧,这种念头从未断过,并在诗中流露得相当明显,这对我们全面准确地研究贾岛诗是很重要的。

猜你喜欢
玄妙贾岛佛家
贾岛寻医记
天玄妙洞
约翰·邓恩诗歌的玄妙之处
贾岛推敲
贾岛推敲
“坠我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