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上甘岭战役比电影残酷

2015-09-22 20:12修杰淼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5年6期
关键词:安国伤病员医务

修杰淼

从1952年到1957年,赴朝医护人员孙安国在朝鲜整整待了5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战争纪念日,记者走近孙安国,听他讲述那一段硝烟弥漫的日子。

比电影残酷的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是个朝鲜的小村子,真实的上甘岭远比电影残酷。

也许在常人眼中,只有战士们作战的区域才叫前线,可在朝鲜,对于美国飞机来说,不管前线后方都是一样轰炸,所以医务工作者也要终日在敌人的飞机轰炸中度过。孙安国和其他医务工作者一样,不仅要救治伤员,同时还要保护自己。据他讲述,有一次为躲避敌军轰炸,自己误入炮弹仓库险些丧命,后来迷失方向跑到了高射炮阵地,在战士的帮助下才回到了医院。

当时的医院建在山洞里,为有效救治伤病员,医务工作者用尽了各种办法克服困难,并创立了“五快”法则:伤员来了进房子快、吃饭快、补发被服快、检查抢救和治疗快、办理转运组织手续快。“朝鲜冬天最低气温可到零下三十几摄氏度。送来的伤病员绝大部分都是冻伤或者烧伤,有些烧伤的人,没有止痛药,为了减轻疼痛,大冬天里把烧伤的手、脚放在冰水里,看着都觉得揪心。”提起当时的景象,孙安国老人仍唏嘘不已。

罐头盒改装成护理工具

在孫安国家里,保存有一本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政治部编印的《功臣模范纪念史册》,里面印有地下医院的模型图样。从图中可以看到,医院设在一个大山洞内,上下共分六层楼,可容纳百余名伤员。孙安国回忆说,由于轰炸不断,医务人员要像战士一样随时转运受伤人员。为了克服病房用具缺乏的困难,护士们用拾来的罐头盒制成了大批饭勺、水碗和大小便器具等护理工具;没有无影灯,就找来手电筒充当;没有输液架,就用纱布条绑起,总之是想尽办法抢救志愿军战士。护士们为保持伤员衣物清洁,冬天到冰水中洗涤,一双双小手冻得像胡萝卜,风一吹都裂出血口子。

在孙安国看来,救治伤员也是打仗!最忙的时候,每一个护理人员都要负责看护几十个伤员,工作量很大。

最多一天做60余例手术

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经常是手术室外,敌人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手术室里,医护人员们在不停地工作,一个伤员抬出去了,又一个伤员抬了进来。“印象中,1953年夏季反击战的时候,我们一直在忙着收治各种各样的伤病员,往往是前一批刚刚处理好,后一批又送到了。”孙安国回忆说,在战况紧张的时候,最多一天能接到包括取子弹、止血等急救手术在内大大小小60多例手术。有时面对紧急情况,还要用木箱或学生的课桌搭起临时的手术台,抢救伤病员。医护人员甚至忙得来不及换工作服,披上棉衣就往外跑。

由于受到条件限制,手术室只能设在坑道里。而且为了避免被敌机发现,到了晚上,通风口也要用布堵住,硝烟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

作为院长,孙安国和其他医护人员一样,下到病房,给伤员清理包扎伤口,端水喂药喂饭,甚至端屎端尿,积极主动地为伤病员服务。此外,他还要时刻关注医护人员和伤员的生存条件。

(摘自《信息日报》)

猜你喜欢
安国伤病员医务
林安国藏品
Two angels for teens amid pandemic 疫情下的青少年天使
敢为当先
惟愿共克时艰 战“疫”必胜
《沙家浜》里的伤员都是谁
致逝去的医务者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大运河放歌
惠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