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考核方式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2015-09-23 08:44纪安玲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平时成绩考核思政

一 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

当下各高校思政课成绩多数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不尽相同,基本上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低,所以不少同学忽视平时成绩,多数学校学生的总评成绩基本上就是期末成绩。而期末成绩则主要是笔试考核,试卷题型无外乎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或给定题目的论述题。实行这样的“一张试卷基本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的优点是方便、简洁,整齐划一,偏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特征、条件、意义、原理等理论知识的记忆,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造成学生考前突击、简单死记硬背,考完后脑子一片空白,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消化和理解,而且更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第二,忽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长和收获,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幸福,所以学习依然是被动的、无趣的,学生依然存在旷课、逃课现象。第三,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考“智”不考“德”的状况。第四,造成部分学生考场作弊,因为需记忆内容太多,担心挂科,考风考纪受到严重挑战。

传统的“一张试卷基本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外化为自己行为的真实状况。为了取得高分,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在试卷上填写“正确答案”而不是真实感受。这种“知行分离”地被动学习的尴尬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造成了学生的双重人格,也导致了思政课的考核成绩发生“信任危机”,失去了评价的意义。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此必须摒弃传统的考核方式,特别是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关注学生的利益、尊严和成长,以考核方式改革促进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二 构建以“六个一”为载体的全程式考核方式

(一)思政课教学目标

思政课肩负着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问题,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中的一些困惑与模糊认识。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应该是集理论知识、政治素养、开拓创新、社会责任、运用能力于一身的人才。与此相对应,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激发思想、社会担当和能力培养的五者统一体。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上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道德失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现实中消极的一面给在校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认知和认同,并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其自觉践行,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最本质要求。

(二)考核方式改革必须坚持的五个原则

第一,理论与实践考核统一。思政课自“05方案”实施以来,规定每门课程的课时都由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组成,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之运用于社会生活实际,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第二,知识和能力考核统一。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和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知识),只有为大学生所掌握,才能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思政课既要系统、全面、有效、深入地向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注重培养、锻炼、提升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三,过程和结果考核统一。要实现以考促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想学、我要学、我乐学”,必须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为此,平时成绩应占总评成绩的一半以上。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将出勤、作业、笔记、课堂发言和讨论及课后校内、校外所作所为等作为考核内容,按一定比例计入平时成绩。一方面促使学生从开学第一周到课程教学结束前都必须参与教学,另一方面促使部分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认知、思考和表现。课程教学结束后再进行期末笔试(开卷或闭卷),这样得出的总评成绩注重了学生平时的学习,体现过程的重要性,关注了每个学生整个学期的成长,而非只是单一的期末笔试成绩。

第四,认知与行为考核统一。认知与行为统一不但是学习思政课的出发点,而且是落脚点。在认知与行为关系中,认知是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行为是认知的目的和归宿。思政课讲授的理论知识,是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仰,从而指导实践。

第五,多样性考核。推动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多种类别、多种成绩评定方式的综合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与校团委、学生处、各系辅导员、后勤集团、勤工助学等相关部门、人员建立联系,及时掌握每个学生课堂外的各种表现,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增加这些表现在总评成绩中的分量,避免学生知行脱节、双重人格的出现。

(三)构建全程式考核方式

以“六个一”为载体的全程式考核方式,是指学生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篇经典原著、策划一次模拟教学、组织一次演讲辩论、参加一次实践教学、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接受一次理论测试。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要分别提交一份读书心得、一份授课教案、一份演讲文稿、一份感悟总结、一份调查报告、一份考试试卷。如图1所示:

图1

由上述可知: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6:4或7:3比例构成。平时成绩(百分制)包括读书心得、授课教案、演讲文稿、感悟总结、实践报告,其中授课教案、演讲文稿、实践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每个大教学班的学生以班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凡是小组共同完成并提交的学习成果,其成绩由组内成员共享。为了防止小组个别同学搭便车,不劳而获,在交上来的成果中,必须附上小组每个成员在集体成果形成中承担任务的材料,以上内容占平时成绩的60%,其余40%平时成绩由出勤(无故旷课一次扣10分,直至扣完)、笔记及平时表现,如拾金不昧、帮助他人等综合评定。当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择与以上六个方面相似的考核内容,如用观看热点、焦点新闻写观后感代替读原著写心得体会,用分享美文、个人经历、励志故事交心得体会代替演讲交演讲稿等。对于授课教案、演讲文稿完成质量高的小组,请小组代表上台给全体同学示范教学、演讲,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由此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对于社会实践,教师于每学期开学初,公布社会实践的参考选题,学生以自然班为单位,6~8人为一组,确定本组的选题,也可小组自拟选题并报教师处备案。学生小组分工后于课后、双休日、节假日展开调查,最后小组形成一份调查报告。期末笔试成绩,注重考查知识及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树立“重学习态度、重学习过程、重学习能力、重综合素质”的评价成绩原则,全面考核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endprint

这种考核方式的优势:第一,关注学生平时的成长、发展、需要和实际收获,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较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第二,体现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到课率”上升;第三,促使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达到认知与行为二者的有机统一;第四,养成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平时成绩中凡以小组出现共享的形式有助于组员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协作能力的养成和凝聚力的培养,使学生意识到相互合作、团结的重要性。

三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一)发挥教师的课程主导意识

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内容是党和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教材,把握教材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框架,吃透教材的基本精神,熟悉章节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做到高度始终与中央保持一致。

发挥教师的课程主导意识,关键在于突出教师是教学活动引导者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以及吸引力提高的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全盘把握、步步引领,这就是教师发挥课程主导意识作用的全过程。发挥教师课程主导意识进行思政课教学,才能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为此,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作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和行为做学生的表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应忠实履行自己的诺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其次,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启迪。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情况解决各种各样教的问题,随时解决“节”外生枝,随时应对突发“状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尊重学生的学,更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不同观点碰撞、辩论,不同意见可以发表,不扣帽子。一堂成功的课,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继续思考。理解、认同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完成的。

(二)构建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互动意识,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参与互动型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每节课前请上节课结束时告知的2~3名学生,将他们提前做好的PPT、下载的视频、录好的美文,在教师讲授前到台上展示、讲解,与大家分享。内容可涉及个人感兴趣的各个领域与热点话题,但这些内容应是积极向上启发思考的。每节课前让一些学生到台上进行约5分钟的内容展示,这样互动的结果,首先拉近了思政课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挖掘自身潜力、赢得掌声和赞美的平台。其次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学生展示完自己所带内容后,教师再进入教学,将基本理论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结合在一起,用理论分析当下现实,就更能入脑入心。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的发挥,是以教师在课程中的主导意识为前提的,通过多种环节和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才会进行理性思考,不唯书、不为师、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实、只唯理,这样才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质疑,从而形成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

(三)打造人本化教育教学情境

人本化教育教学情境是指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一切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利益,消除学生困惑。人本化教育教学情境应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时间段,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育等层面上,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建构。

1 建立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教育教学氛围

这种师生关系就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是主体双方在平等、和谐、开放的基础上相互沟通、理解和交流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理解和心灵、精神的沟通。教育教学活动本身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过程,是人格对等的交流,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实现教育的目的。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蹲下是“心灵的蹲下”, 要“放下架子” 用真情、用心灵和学生沟通,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交流心平气和,与学生交谈平心静气,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和想法,才能建立一种信任的平等关系。教育教学的整个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谁爱学生,学生就爱谁,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教育学生”,即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赢得学生的“芳心”。通过设计一些场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意识”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隐形教育的同时,学会自我鉴别、比较、判断、取舍,从而提高认识,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向社会、国家要求的方向发展。

2 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利益,解决学生的困难和困惑

目前各高校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每个班级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和班主任,一个辅导员要管一二百个学生。学生基本上是以宿舍为单位,学生之间缺乏了解、交流、信任,即使同一宿舍的学生,由于手机,电脑等高科技的普及,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变得愈来愈少,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信任愈演愈烈,学习中、生活上的困惑也不知向谁倾诉。而思政课往往采取大班(合班)授课方式,有的大班近200人。老师每周只到课堂上1~2次课,一学期下来认识不了几个学生,对学生成长中的困难、困惑也不得而知。大学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更是学生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解者,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要学会享受工作、享受压力、享受生活。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为此,教师每周应在课后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与学生见面,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情况,要以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关注学生成长、利益,解决他们成长中的困难、困惑和模糊认识,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引,知其所需、给其所要。此种体现人性化的教育,易于使学生产生情感归属和情感依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今天的学生要适应大学,大学也要适应学生,教师要走近学生,学生才能走近教师。

参考文献

[1] 董娜,吴锦旗.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纪安玲. 以“六个一”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探析[J].教书育人,2013(08).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时成绩考核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内部考核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探究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让平时成绩回归本真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平时成绩评定与构成——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