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大炉烧饼

2015-09-26 08:32钟正和
饮食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大师傅姜堰案板

◎钟正和

姜堰大炉烧饼

◎钟正和

姜堰,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因交通便利,自古便是一个物阜民丰的繁华之地,留下了不少有关吃食的记忆。而谈及当地的风味美食,不得不提到那朴实却不失美味的大炉烧饼。

大炉烧饼,亦称“草炉烧饼”。顾名思义,是一种用大炉、草料炕制而成的饼。我们上次去姜堰旅游,无意间在烈士陵园东侧,发现了一家大炉烧饼店,离着老远就能闻到那诱人的饼香,欣喜之余,欣而往之。

店的门面不大,生意却红火得很,我们去时,店内几张桌子旁都已坐满了客人。走进逼仄的操作间,里面三五位师傅正围着大案板,按照各自的分工,包烧饼、擀烧饼、涮糖色、撒芝麻,不停地忙碌着,俨然就是一条小小的生产流水线。

只见其中一位师傅揉完面团,先揪成一个个剂子,旁边师傅接过剂子,压扁后稍擀两下,将之摊在手心上,填以事先备好的馅料,再用手抿合包实。随后,用一种木制滚筒(当地俗称“响子”),抓住两头,将包好的坯料碾压成形。

那擀坯的场面还很富有音乐般的韵律感。师傅一手将坯料抛向空中,待其跌落案板时,双手旋即转动响子,只听得“啪啪”之声,师傅好像在摆弄着某种敲打乐器,饼坯被擀得又圆又匀。擀好后的饼坯排列到案板上,用软毛刷子在上面涂一层糖稀,再密密麻麻地撒上芝麻,就可贴饼入炉了。

用来炕饼的大壁炉也极特别。炉砌在墙上,近一人高,球形空洞的炉腔很大,立面正中有一圆形炉口,可容一人探身进出,看其形制,活脱就是一尊耸立的老虎灶。

每一炉生坯入炉之前,管炉的大师傅先要手持点燃的麦秸把,给炉膛的上壁和左右环绕加温,行话称“热炉”。随着“噼里啪啦”一阵响,腾起串串火苗,猛烧了约有5分钟,眼看炉膛温度已高,即用两根铁钎条挑起冷灰,迅速盖住大燃之火,此谓“焐火”。

在“焐火”的同时,大师傅就要开始那紧张而有节奏的贴饼工作了。他先往双手上蘸一点儿水,拿起饼坯,来回颠两下,使饼底稍稍湿润。随后,躬身探入炉膛,由近及远,不断转换着位置,将饼坯一一贴到炉壁上。看他整个动作,如同打太极拳似的,闪展腾挪,进出自如,极具表演性。

待得一炉烧饼贴满,师傅来不及歇息,只擦了把汗,又拿起铁钎条拔开炉底压着的覆灰,托起里面尚红彤彤的麦秸余烬,沿着炉内来回移动,将炉壁上的烧饼烘烤酥熟。这是烧饼出炉前的最后一道工序,而那落下的燃尽秸灰,似乎也象征了整场“焰火表演”的结束。

不多时,烧饼已熟。大师傅左手持长柄铁铲,右手拿一铁网兜伸进炉膛,将炕得黄心白边、不生不焦、表里皆熟的烧饼掏到网兜里。当烧饼扑簌簌落下时,扑鼻的香味一阵阵地冲出炉膛。

刚出炉的大炉烧饼,带着麦秸的余香和烈火的灼热。由于面酵和火功的原因,其饼面呈现出一种特有的金黄色,好似煮熟了的螃蟹壳。趁热狠嚼几下,内瓤花白松柔,外壳金黄油亮,饼底状如薄脆,每一口都韧劲十足,带着麦秸的清香、芝麻的醇香和麦面烘烤后的焦香,给予唇齿之间,无与伦比的悠长回味。

如今,散落在街巷路边的烧饼摊固是不少,但传统的草烤、炭烤已逐渐被电烤甚至油煎所替代。此类“改良”版的烧饼,虽看似精致,却少了烧饼最应拥有的灵魂,那就是炉草烘炕间,腾起的世间烟火气息!

猜你喜欢
大师傅姜堰案板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家庭农场在新模式中走出“新路子”
价值连城的案板
贫气
共享“悦”读之美南京图书馆向姜堰赠送图书设施
食堂大师傅的围裙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大师傅
大师傅的狗
厨房那些事儿:清洁案板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