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历史上选育的马品种及其保护利用

2015-09-27 02:04格明古丽木哈台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草食家畜 2015年2期
关键词:公马阿达母马

格明古丽·木哈台(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哈萨克族历史上选育的马品种及其保护利用

格明古丽·木哈台
(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哈萨克族是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游牧生活中培育过不少好马种。哈萨克族历史资料记载下来的马种有阿热和麻何马、哈热巴依尔马、哈扎那提马、歇科特马、乃蛮马、萨伍然马、阿勒泰马、伊犁马、巴里坤马、竖巴尔马、库斯塔奈马和佳别等。这些马遗传资源各有其经济用途和优异特性,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

哈萨克族;马品种;保护利用

哈萨克族对马品种的分类有自己的原则,外貌特征上能看得上的马不会兼用到游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哈萨克族选择马时依据的外貌结构、步伐、性格等特征来确定它的用途。因此哈萨克族选育的马按各种用途分为结实力量型、骑乘型、速度型、慢步型、大走型、小走型、产奶型和产肉型。

哈萨克族游牧历史上培育过不少好的马种,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下来的马种有阿热和麻何马(Аргымак)、哈热巴依尔马(Карабайыр)、哈扎那提马(Карабайыр)、歇科特马(шектi жылксы)、乃蛮马(Найман жылксы);产地命名的品种有萨伍然马(Сауран жылксы)、阿勒泰马(Алтай жылксы)(Токтабай Ахмет.2010)[1]、伊犁马(Ιле жылксы)和巴里坤马(Баркп жылксы);以外貌特征命名的品种有竖巴尔(бар жылкы)、库克卡斯卡(Кк каска);以用途命名的品种有佳别马(Жабы)。下面简单的介绍一部分哈萨克族选育的马品种,为以后选育或保护马种做科学依据。

1 哈萨克族饲养的马种及来历

历史上哈萨克族培育马时不会盲目的引进其他品种进行杂交。哈萨克族认为阿拉伯人和图克曼人很会选育马,因此哈萨克族在历史上为了得到阿拉伯人和图克曼人的公马可以舍得一切,为此1895年研究马历史的Граф Гуттен-Чапский这样说过“富裕的哈萨克族如果得到一匹阿拉伯公马会很高兴地赠送掉100只羊和十几匹哈萨克马以及值钱的物品”[2]。

图克曼斯坦是几个世纪以来中亚名马的选育基地,历史上艾米日铁米热的图库曼人мiр Темiр)引进过5 000只阿拉伯母马,分发给土克曼部落。18世纪伊朗皇帝那得热·铁克(Надыр Теке)献给图科曼斯坦的特克(Teke)部落600匹母马。1895年Вилькинс.А.И在研究中写到最近500年内图克曼斯坦两次进行杂交改良本地马种[3],他认为哈萨克马杂交改良最合适的品种是阿拉珀马(Арабиан)、哈拉巴河马(Карабах)。哈萨克族渴望得到阿拉伯马和土克曼马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上层阶级的可汗、部落领袖和英雄们都希望在自己的马群内能选出骏马。

1.2哈热巴依尔马(Карабайыр)

哈萨克族认为哈热巴依尔马是乌兹别克族的马或中亚马种。Я.Я.Полферов在1898年马的研究中写到“哈热巴依尔马(Карабайыр)是土克曼马与哈萨克马杂交后形成的,它的形成历史是在哈萨克族与布哈拉(Бхаралыктар)、黑瓦人(Хиуа)开始交换生意时期,哈萨克族交换来的土克曼公马开始的”。当时哈热巴依尔马主要分布在乌尔河流(Орзерi)北岸到东部额尔齐斯河(Ертгзерi)。在新疆博乐州和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中现在还能听到哈热巴依尔马(Карабайыр)这个名称[5]。马业研究者们对“哈热巴依尔”这个名词进行过研究,Ю.Кологриво当初向哈萨克族咨询该名词的含义时,当时的人们认为“哈热”是干净的意思,“巴依尔”是兄弟的意思。哈热巴依尔马遗传了纯血马的高个、直腿和美头,一般体高有154 cm,但是耐力方面不及哈萨克马[6]。

1.3哈扎那提马(Казанат)

哈扎那提马(图1)是哈萨克族比较喜欢的培育品种,它是哈萨克母马与阿拉伯马、阿哈捷金等名马公马杂交后代。哈萨克族一般培育哈萨克马时不追问公马的来历,原因是哈萨克族认为哈萨克母马与其他品种公马杂交后,遗传公马的优秀性能的同时不会丢失自己的优良的性能[4]。历史资料中也证实哈萨克族的哈扎那提马(Казанат)是阿拉伯马、阿哈捷金马等公马的后代[7]。

哈则木银马(鹤颈马Казмойн)是哈扎那提马的第三代,是哈扎那提公马与哈萨克母马杂交后形成的培育品种。主要特征是颈部像鹤颈一样弯曲、个头高、腿部结实、小耳朵、大眼睛、外貌特征比较接近土库曼马种,不适合骑乘用,这种马后来没有单独的形成一个培育品种就被杂交灭绝[1]。

图1 (К.Ахметжан图画)[1]A.佳别马(Жабы)B.阿热和麻何马(Аргымак)C.哈扎那提马(Казанат)

1.4阿达衣马(Адай жылкысы)

据传阿达衣部落迁移到曼格斯套州时,当地居住的土克曼特克部落(Теке)和易木德(Иомуд)部落当时处于互敌状态。阿达衣人则利用这个机会最初站在特克部落这边,帮特克部落打败易木德部落。虽然阿达衣人为把易木德部落赶出曼格斯套州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土克曼特克部落不愿意把好马和美女送给其他民族,为了表示感恩送给阿达衣部落一匹骏公马和一个美女。特克部落赠送的公马的后代在阿达衣部落的马群里繁衍,形成了现在的阿达衣马(图2)。阿达衣部落流传的俗话也证实这一点,如“特克部落有好马和美女”。阿达衣部落以饲养哈萨克马为主,当时土克曼人看不起哈萨克马,把哈萨克马形容成驴。哈萨克族这样的口头历史当然也有它的历史基础,不管怎样土克曼和哈萨克族在历史上交往过,交往过程中两个民族的马种互相被杂交是历史的必然性,这个我们没必要怀疑[1]。

图2 阿达衣马(Адай)

阿达衣马比起哈萨克马的其他类型主要表现为比较干燥、肉少等特点,平均体高146.6 cm、头部肉少干燥而长、平均头长71.12 cm左右、额头发育良好、突出、大眼睛、直头、鼻子稍微凹、背长而直、长颈、腿细、蹄小而硬,比较适合骑乘用[7]。历史上哈萨克族利用阿达衣马改良过哈萨克马,1930年К.А. Овичнников的哈萨克马选育工作方案是游牧地区用阿达衣马改良当地马,而阿达衣地区利用土克曼马改良阿达衣马。他在研究中提到在马格斯套州(Мангыс та)见到过不少相似阿哈捷金马外貌特征的马种,体高在150~158 cm范围内[8]。阿达衣马中有个类型叫阿达衣青劲,这种马个子高、清秀、长颈、腿直、圆蹄、尾毛稀少而短,这种类型主要是阿达衣马与阿哈捷金马杂交后的二、三代,这种类型的阿达衣马是比较珍贵的[9]。

1.5萨伍然马(Сауран жылкысы)和萨伍然索伊马(Сауран сойы жылкысы)

萨伍然马是18-19世纪哈萨克族小玉兹在布凯宫繁育的马种。М.Бабажанов在研究中认为该马是哈萨克族小玉兹游牧路过萨伍然(Сауран)地区时混进马群的某个种公马繁育的后代[9]。当时的公马有着骏马的特点,后来在布凯宫(Бкей ордасы)内培育的很多骏马都是它的后代,现代哈萨克族流传的“萨伍然索伊马是美丽的骏马”的美言。布凯时期最重视马选育的人是坚戈尔汗(Жангiр хан),他跟其他哈萨克族皇帝一样把马业放在第一位。他为恢复在准噶尔战争中哈萨克族因迁移而丢失的阿尔赫麻何马、哈扎那提马、哈热巴依尔马的选育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下命令从中亚、高加索地区和俄罗斯引进种公马,大范围的进行选育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1830年坚戈尔汗送给俄罗斯尼库莱皇帝儿子的白走马在圣彼得堡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坚戈尔汗时代每年都进行马术比赛,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的马业专家和养马爱好者常来参加他们的活动。М.Бабажанов在1871年研究中写到“坚戈尔汗时代马业兴隆,骏马和草原马之间杂交出来的后代可能是现在锡尔河流(Syrdar'ya)一带的哈热巴依尔马”[10]。

布尔麻斯特克马是游牧的俄罗斯牧民马与哈萨克马杂交的后代。哈萨克族一般把弱小的动物叫“布尔”(Бор),“布尔科密克”(Боркемк),是无优良祖先的意思。俄罗斯研究者们认为哈萨克族不喜欢把自己的马与矮马杂交,因此布尔麻斯特克马一般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边境地区才能见到[8]。

1.7佳别马(哈萨克马佳别类型)(Жабы жылкысы)

佳别马实际上就是哈萨克土种马,我们习惯称它为哈萨克马,在哈萨克斯坦也如此称呼。佳别马在哈萨克斯坦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哈萨克斯坦的西南、东南地区。佳别(Жабы)这个名词在突厥民族语言中表示能搭载的意思[10]。佳别马具有鬃毛和尾毛浓而长、身体结实、颈部和腿部短、容易育肥、耐力好、耐粗饲、耐饿、耐恶劣气候等特点。在哈萨克族流传的说法中把优秀的马叫骏马(арымак),比较难看、运动能力差的马叫成佳别马(Жабы),见图3。

图3 塞梅伊哈萨克马(佳别马)

1.8阿勒泰马(哈萨克马山地类型)(Алтай жылкысы)

马业研究者Ю.Н.Барминцев总结中亚马品种研究者们В.О.Витт В.И.Цалкин等考古发现的马骨骸研究结果,认为阿勒泰地区是高个头马种繁育的地带,近代可能灭绝或已与世隔绝了。历史资料证明阿勒泰地区(Алтай)、土克曼尼亚(Турiкмениия)、阿拉比亚(Арабия)等地区是骏马的故乡。哈萨克斯坦哈萨克马历史研究者Ахмет Токтабай认为成吉思汗侵略战争时代,从阿勒泰退出来的乃蛮部落、克烈衣部落把自己的马种带到萨热阿日哈(Сарыарка)地带,他认为蒙古国的巴彦乌列盖科布多地区的马属哈萨克马的阿勒泰类型,目前的数量有8万匹左右[1]。阿勒泰马主要分布阿勒泰山及蒙古国接壤的山区,阿勒泰马属于哈萨克马的一个类型(图4)。阿勒泰山的生态完好,风暴时森林的天然屏障能保护马。早春把马赶到阿勒泰山的南面,而秋天迁到山沟内过冬。阿勒泰马是山地马中最矮小的种。阿勒泰马头粗糙,颈短而粗,背宽而长,髋部肉厚,宽胸、腹部大、肋骨弯曲、体躯长而粗糙、腿短而粗。主色为枣红色、青色、黑色、斑点色、花毛色、土黄色等。阿勒泰马的工作能力比较强,能搭载体重40%的重量。放牧条件下青年阿勒泰马容易育肥。夏季母马昼夜平均产奶量8~10 L[19]。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马也属于阿勒泰类型,与伊犁地区、昌吉州哈萨克马外貌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图4 2012-2014年拍摄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马

目前让人最担心的是阿勒泰地区开始盲目的引进伊犁马等种公马开始与本地阿勒泰马杂交,这促使哈萨克马阿勒泰类型的灭亡。据我们调查:引进伊犁马最早是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2003年引进过17匹伊犁种公马在铁热克提乡范围内进行杂交,但近年开始哈巴河县有个别的饲养户开始引进伊犁杂种公马杂交本地马。布尔津县禾木乡2008、2009年前后从伊犁引进4匹公马,2009年年底开始3匹伊犁公马已先后死亡,剩下的一匹公马在禾木马场进行杂交利用。阿勒泰市、吉木乃县、富蕴等近年也开始引进伊犁杂种马和其他品种马杂交本地马。目前福海县、青河县阿勒泰马比较纯。因此阿勒泰马的保护、整群和选育工作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哈萨克竖巴尔马是阿勒泰马的一个类型。哈萨克族历来通过毛色来分辨马,一般牧马人不去数马,而通过毛色的特征来知道那些马在不在群内。哈萨克族相关毛色的词语很丰富,为此19世纪末在托尔海州(Торгай облыс)工作的兽医说过“哈萨克族相关毛色的词语很多,没办法翻译成俄语和欧洲国家的语言,很有必要做专门的研究”[11]。哈萨克族通过毛色的深浅大致把马分成深色和浅色两种,在此基础上,以毛色的深浅和马的独特的特征再来细分,哈萨克语关于种马毛色和特征方面的名词翻译成汉语比较困难,需要专门的研究。

哈萨克族历史上的英雄基本上都喜欢骑乘深毛色马,特别是黑青毛马。竖巴尔叵бар)在哈萨克语中是斑点的意思,斑点马、黑青毛马一向是比较受哈萨克族喜欢的毛色,所以历史上形成过这两种毛色的独立的哈萨克马类型,特别是斑点马,一户富裕的哈萨克族繁育数量曾经达到过1 500匹左右。哈萨克族把斑点马分成16种,其中白色斑点马、青色斑点马和富裕斑点马数量极少,所以很受喜爱[12]。

哈萨克族喜欢斑点马在他们的很多民间诗歌中都有呈现[1],还有很多历史人物也有过关于斑点马的故事,如哈萨克族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阿拜的媳妇迪丽达是富人阿勒信巴衣的亲戚。他们结婚后去看望阿勒信巴衣,阿拜问阿勒信巴衣想要他的斑点马群,听到阿拜的请求,阿勒信巴衣为难地说“斑点马群给不了,我送给我的祝福”,听了这句话的阿拜气的一生中再也没来看过他[13]。哈萨克族的英雄阿曼克里德(Амакелдi)1918年与女友巴丽木订婚时也曾驾四匹斑点马的马车[14]。哈萨克族历史上阿布莱汗(阿布莱汗(1711-1781)1771年成为全哈萨克的大汗,这个时期是可汗的大批量斑点马群连续到肯尼萨热(Кенсары)的时期[15]。肯尼萨热和柯尔克孜人战争的导火线也是斑点马,当肯尼萨热迁移到巴勒喀什湖(Балк)时,柯尔克泽的特耐部落(Тынай)和布勒克巴依部落(Блекбай)的马贼们把一部分斑点马群偷走,当斑点马为眼珠子一样珍惜的肯尼萨热对此很生气,他发誓要教训柯尔克孜人[16]。

哈萨克族认为斑点马对主人很真诚,并且很精明、超耐力、合群性强,但是繁殖性能较差。对于斑点马的形成,Ж.Жансеiтов认为是白毛马与其他暗色毛马杂交后,长期的野外群牧过程中形成的类群。斑点马在哈萨克斯坦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都有分布,但数量极少。新疆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伊犁昭苏县、新源县和尼勒克等县、昌吉州呼图壁县、巴州巴音布鲁克草原等地有分布,全疆范围内不到200匹,快濒临灭绝。欣慰的是塔城额敏县、昌吉州呼图壁县、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建立了两个本地斑点马合作社,而巴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一位叫阿里木江的维吾尔族年轻人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伊犁州各县、昌吉州、克州地区收集30~40匹斑点马建立了斑点马合作社,正在繁育阶段。见图5、图6。

图5 哈萨克斯坦1930年拍的哈萨克族斑点马和前苏联马业研究者Ю.Н.Барминцв档案中的哈萨克马斑点马

图6 2014年拍摄的塔城、阿勒泰地区新疆哈萨克族斑点马

1.10库斯塔奈马(Костанай жылкысы)

前苏联解放前在哈萨克斯坦库斯坦奈州库斯塔奈马场、麻衣库里(Майкол)马场及周围的农场和七齐里亚比洲(Челябi)的特若伊斯科(Троицк)马场选育库斯塔奈马。主要是用哈萨克马做母本,父本用蒙古马、顿河马、侧特热勒思科马(Стрелецк)、奥尔洛夫马和纯血马选育而成的。

库斯塔奈马选育过程中主要的饲养管理方式是圈养和放养结合。寒冷的冬天圈养,天气好的时候放养,主要饲喂粗饲料和燕麦。夏天母马和马驹基本上放牧,用燕麦做补饲料。马驹2~3月龄时开始饲喂燕麦,秋季断奶后整个冬天舍饲,一个马驹平均喂2~4 kg饲草及燕麦,公母分开饲养,过冬后夏季放牧结合补饲。1.5岁时开始锻炼准备参加比赛,比赛结果好的马留作种马。库斯塔奈马选育过程中没采用近亲选育,为了保证马的质量采用远缘杂交,1951年正式认定品种。

库斯塔奈马头中等大、直颈、体躯中等长、耆甲高而肉厚、背宽、肩胛骨长、胸宽、腿部筋腱粗、距毛稀少、蹄圆而中等大、速度快、劲大、耐力好,主要用于骑乘。1948年叫巴里斯(Бальс)的公马1 200 m距离1′:14.4″跑完打破记录。1969年那尔塔(Нарта)的母马2 400 m距离2′:35″跑完。库斯塔奈马场的叫齐尔沃聂斯(Червонец)的公马100 km距离4°:1′:5″跑完全程。这个公马的后代叫别德哇亚(Бедовая)的母马一昼夜走完286.2 km。叫则别刺(Зевс)的公马可挪动456 kg重量,这个力量相当于土路上拉动9 120 kg的重量。

目前库斯塔奈马主要用于选育地方品种,分布在库斯塔奈州、阿赫姆拉州和帕布拉达尔州。见图7。

图7 库斯塔奈马

在放牧条件下,1930年乌拉尔州哈萨克母马做母本,纯血或杂交骑乘马和奥尔洛夫马做父本杂交,3~4岁时把比较好的公马留种后,其他的公马阉割后给军方骑乘用。不合格的母马则用来农业生产,3~ 3.5岁的母马用来当繁殖母马。杂种一代母马和顿河马杂交,主要方向是骑乘和快步。三元杂交获得的后代进行选育后形成了库素木马(图8)。

库素木马母马活重达到460~480 kg,秋季育肥后的屠宰率达到53%~55%,母马昼夜产奶量14~22 L。库素木马的头与哈萨克马的一样大,但颈长,耆甲高。胸宽、胸部发达、肋骨圆形、背直而宽、圆尻,腿粗。毛色主要为枣红色、栗色。

图8 库素木马

1.12伊犁马(新疆哈萨克马草原类型)(Iле жылкысы)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伊犁河流域是乌孙国的游牧地。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其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足见当时伊犁牧马业的规模。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返回长安,乌孙王猎骄靡派使者送张骞回还,携良马数十匹献给汉朝。十多年后,乌孙王派使者献马,向汉朝求婚,复以1 000匹马为聘礼,汉武帝接受了乌孙王的请求,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出嫁乌孙。在当时,拥有大批的良马对于汉朝加强军事力量,同北方的匈奴作战具有重要意义。汉武帝见到乌孙马后,赐名“天马”,并即兴赋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这就是著名的《西极天马》。此后,伊犁产的哈萨克马便有了“天马”的美誉。到了唐代中叶,西域的回纥向唐朝输出马匹,每年达到十万匹之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哈萨克马。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在这里设伊犁将军府,建惠远城,并在其周围建立惠宁等八座卫星城,统称“伊犁九城”。清廷在伊犁等地大办马政,建立多处马场,培育良马以供军需。哈萨克马是一种草原型马种,头中等大,清秀,耳短,颈细长,耆甲高,胸狭窄,后肢常显刀状和外向。

我国现代的名马伊犁马就是以哈萨克马为母马培育出来的。伊犁马是在群牧饲养的条件下,通过长期杂交而育成的一个数量较大的品种。它以哈萨克马为基础,混入了俄国奥尔洛夫、顿河、布琼尼以及土库曼斯坦的阿哈捷金马的血液而得来的。20世纪60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现在的伊犁马中,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伊犁州昭苏马场自1992年以来先后引进了库兹塔乃衣马、阿哈捷金马、阿拉伯马、英纯血马等多个骑乘马品种,采用多元杂交法培育骑乘马(李海等,2013)。

目前伊犁地区有两种伊犁马,一种是以昭苏县、特克斯县为主的新培育的新伊犁马;第二种是以新源县、尼勒克县为主的没被杂交的哈萨克马伊犁类型(哈萨克马草原类型)。国内认为伊犁马已经被杂化,哈萨克克马伊犁类型已不存在,对此笔者执否认的态度。据项目组调查:新源县有10万匹哈萨克马,还有尼勒克县基本上都是哈萨克马。根据牧民的说法,最近30年80%以上的牧民没进行过外来马杂交(包括昭苏马)本地马,因此不能断定伊犁哈萨克马已被杂化。见图9。

图9 哈萨克马或伊犁马(哈萨克马草原类型)(2014年7月在新源那拉提草原拍摄)

巴里坤马产于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分布于伊吾县和哈密市。产区位于天山主脉与其一支脉相间的狭长天然地带,海拔高1 650~4 296 m,气候寒冷,植被较矮而稀疏,但草质良好,适于养马,是新疆古老产马区之一。

巴里坤地区养马历史悠久,据《中国经营西域史》记载,在清朝隆年间,于巴里坤创办牧场三处,各养马9 000余匹,是蒙古族人的居住地,马匹大多为蒙古马。历史上的养马兴盛时期,为巴里坤马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据《巴里坤概况大事表》记载,1883、1914、1934年阿尔泰的哈萨克族人曾三次迁入巴里坤,带来阿勒泰马。从以上史料分析,现在的巴里坤马是历史上的当地马与蒙古马、哈萨克马,经过长期的杂交繁育和风土驯化而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目前巴里坤马的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迫切需要保护和开发利用。

巴里坤马体质粗壮结实、头较粗重、耳小、鼻孔大、眼大而有神、颈粗短、耆甲低宽、胸较宽深、前躯发育好、背腰短直、尻短斜、后躯腰尻结合较差、肩短稍立、四肢关节大、筋腱发育良好、蹄质坚实、被毛浓密、尾毛多。毛色多为骝毛、栗毛、青毛。见图10。

图10 巴里坤马

2 哈萨克族传统马品种的保护与利用建议

从哈萨克族的马品种形成历史来看,曾经培育过不少优秀的马遗传资源,如今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哈萨克族中遗留下来马种没有几个,或已灭种,或被杂化。为此哈萨克斯坦著名的哈萨克马历史研究者Токтабай Ахмет在2010年出版的《哈萨克马历史》一书中说“目前新疆哈萨克族和蒙古国哈萨克族保留着哈萨克马比较纯的遗传资源,因为1929-1931年从哈萨克斯坦逃亡的哈萨克族把自己的马群一起带走了,另外1960年的苏联公有制制度和胡茹歇比提(Хрущет)政策给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族的哈萨克马带来了灭种之灾”[1]。这说明哈萨克族历史上遗留的马种只有新疆和蒙古国存有比较纯的种群,因为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很多马场私有化,马场主要考虑经济利益和个人的爱好,多饲养阿拉伯马、英纯血马和阿哈捷金等引进名贵马品种,对于哈萨克马的保种存活没人关心,因此造成了盲目的杂交和屠宰导致了哈萨克斯坦哈萨克马数量急剧下降或被杂交。我国最近几年开始重视马业,而新疆各地马养殖业最近5~6年开始引进国外的马种或培育的伊犁马改良本地马,但这仅是个别的地区和县城而已。如伊犁地区新源县、尼勒克县,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和昌吉州哈萨克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县市的哈萨克马还是比较纯,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杂交选育。所以在哈萨克马各种类型还没完全杂化或灭种之前,必须重视纯种哈萨克马各类型的提纯复壮和选育保护工作。

近几年国家和新疆地方政府投入研究经费用于伊犁马和焉耆马的发展,全疆范围内开始兴起引进伊犁杂种马来改良地方品种马,把杂交视为良种化,这可能致使优良本地品种优秀基因资源丧失。所以不能盲目杂交,必须通过专家论证后进行杂交选育。另外新疆日益增加的马肉消费对于数量少的哈萨克马等地方品种马带来灭种灾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2年巴里坤马的统计数量还不到8千匹。

哈萨克马各种类型培育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是祖辈劳动人民历代相传,辛勤培育的结果,为我们流传下来了极其丰富的宝贵的马资源。改掉一个品种比较容易,育成一个品种是极其困难的。另外为了当前的经济利益,提倡马品种品系单一化,一窝蜂的搞速度马,而不去注意马品种的保种,一旦环境发生某种关键性的变化,而使这单一的马品种品系可能会遇到毁灭性打击,缺乏适应性好的遗传基因种群;或者由于市场经济要求上的变更,会因此感到缺乏预备的优良基因的马种。所以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去对待中国马业的研究生产及选育工作,保留这类马资源,并且要进一步选育,予以妥善的保存与发展。

[1]Токтабай Ахмет.Казак жылкысынын тарихы.-Алматы:2010.-496б.

[2]Граф Гуттен-Чапский.История Лошади//ЖК.1895.№6.

[3]Вилькинс.А.И.Записки о лошадей Туркестана//ЖК.1875.№10.с.1-15.

[4]Фирсов В.Туркстан и Туркстанский пароды Лошадей.Опыт историко-типлогического исследо вания//ЖК.1895.№4.с.1-100,№5.с.1-44,№6.с.1-66,№7.с.1-7.

[5]Я.Я.Полферов.Лучшие народы Киргизской лошади-карабайыр//ЖК.1898.№2.с.126-135.

[6]Вилькинс А.И.Записки о лошадьиях Туркстана//ЖК.1875.№3.с.103-165.

[7]Шумков.И.В.Очерки киргизского коневодства Тургайской области//СХиЛ.1892.№4.с.317-345.№54. с.1-2334.№4.с.283-310.

[8]К.А.Овичнников.Табунное коневодства//Турды Темирского опытного сельхоз.станции.Вып.3.М. 1930.

[9]Бабаджанов М.Лошади и их испытание по внут.Кирг.Орде//ЖК.1871.№5-7.ЖО.1871.№6.с.11-12.

[10]Будагов Л.Сравнительный словарь турецко-татарских наречий Т.2.,СПб.1871.416с.

[11]Добросмыслов А.И.Коневодства и его значение для киргизсого нааселения Тургайской области. Оренбург.1894ю62с.

[12]Добыржанский Ф.К вопросу о наследовании мастей у киргизской лошади//Известия бюро по генетике и евгенике.Акедем.наук.Л.1927.№5с.116-131.

[13]Ахинжанов М.С.,Макарова.П.А,Нурмов.Т.Н,К истории скотоводсва и охотты Казахстане. Алматы.Гылым.1992.227с.

[15]П.олферов Я.Я.Лучшие народы киргизской лошад-аргмак//ЖК.1898.№12.с.135-145.

[16]Султан Кенсары Касымов в борьбе с каракиргизами(1845-1846)//РТ.1900.№2.

[17]齐·阿拉达尔,吾买尔江·艾孜木,Б.Бегимкупов,L.Cheng4,乌尼尔夫,格明古丽·木哈台*.mtDNA遗传揭示两国哈萨克马的母系遗传关系.第十七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3.

[18]Аноним о киргизской лошади//ЖК.1876.№1.

Breeds,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azak Horses

GEMINGGULI·Muhatai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Tarim University,Alar 843300,China)

Kazak's are nomads with a long history.A number of outstanding horse breeds have been documented,including Aerhemah,Harabyer,Hazanat,Naiman,Xekti,Cauran,Altay,Ile,Barkol,Xubar, Hostanay,and Jabe.These breeds are all characterized by their economy and specialization,which are apributes of great value to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azak;horse;breeds;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S821

A

1003-6377(2015)02-0006-11

新疆建设兵团国际合作项目(2011BC007)

格明古丽·木哈台(1971-),女(哈萨克族),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E-mail:gmgl-113@tom.com

2015-01-07,

2015-01-19

猜你喜欢
公马阿达母马
影响纯血马配种费价格形成的因素探讨
种公马配种可靠性的评定初探
西澳地区纯血种公马近交系数的调查分析
母马二题
繁殖母马的饲养管理
“老三毛阿达姆松”经典漫画选辑(八)
“老三毛阿达姆松”经典漫画选辑(七)
同桌的阿达
妊娠母马的饲养管理
妊娠母马的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