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钢琴套曲《蝴蝶》的艺术特征

2015-09-28 00:36冯敬华
戏剧之家 2015年17期
关键词:套曲舒曼小品

冯敬华

(鞍山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0)

钢琴套曲《蝴蝶》写于1829—1831年间,属于舒曼的早期作品,由十二首描绘性小品组成。本文从创作背景、艺术特征这两个方面来阐述《蝴蝶》的教学体会,希望通过分析该作品,使演奏者对这首作品有更清晰的认识及正确掌握其演奏风格。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蝴蝶》是舒曼在1829-1831年间创作的,乐曲的灵感来源于让·保尔的小说《青年时代》,是一首钢琴套曲。钢琴套曲也称为钢琴组曲,是钢琴作品的一种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在统一的标题下用若干首钢琴曲来表达同主题或多个主题。套曲中的每首小品可以独立成曲,彼此的演奏形式也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内容互有联系,音乐既统一又有变化。《蝴蝶》就是由一个引子和十二首小品组成的钢琴套曲,描绘了一个假面舞会的场景。它们的标题分别是“引子”、“化妆舞会”、“巴尔特”、“布尔特”、“假面”、“维娜”、“布尔特之舞”、“交换假面”、“招供”、“愤怒”、“卸妆”、“匆忙”、“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其中人名都是小说中的人物。这十二首小品从整体上来说是描写假面舞会上的场景和气氛的,但每首小品都有各自的主题,情感的表现有不同,曲式结构也有所不同。有的短小精悍,有的庞大而复杂,舒曼用音乐语言将这个假面舞会描写得惟妙惟肖。《蝴蝶》的每一段小品都与小说的发展密切联系,有着很浓厚的文学气息。

二、《蜊蝶》的艺术特征

(一)曲式结构多样

钢琴套曲《蝴蝶》运用了变奏曲和自由曲结合组曲原则,将十二首节奏、速度、旋律各不相同的小品用一个故事线条串联起来,多采用二部及三部曲式结构。《蝴蝶》的引子是以单句的形式出现的。第一首和第五首、第九首、第十首是单二部曲式,第二首和第七首是单一部曲式,第三首、第四首是单三部曲式,第六首是回旋曲式,第八首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第十一首是整个作品中结构最复杂、篇幅最长、最精彩的一首,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波洛涅兹舞曲。第十二首终曲是有尾声的复二部曲式。

(二)和声丰富多彩

在和声上,舒曼常用不和谐音来达到减弱和弦功能强度的目的,不仅使用了开放式和弦,还升高了和弦的根音,例如第七首是以f小调的下属七和弦结束。除此之外,舒曼大胆地使用转调、离调以及模糊大小调的创作手法,模糊乐曲的调性。例如第五首乐曲,一直在降B大调和g小调之间徘徊,第四首以A大调开始,结束时用f小调的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终止式。这些丰富的和声变化,使得作品情感变化强烈,甚至有很多和声变化突兀,给人带来听觉上冲击。

(三)节拍的统一和节奏的复杂性

《蝴蝶》描绘的是假面舞会场景,为了让整首作品充满舞会的气氛,舒曼使用三拍子将作品的风格统一起来。作品的引子至第三首是3/4拍,第四首是3/8 拍,第五首、第六首是3/4拍,第十首3/8拍,第十一首、第十二首是3/4拍。三拍子贯穿全曲的运用,加强了圆舞曲和波兰舞曲音响效果。

舒曼经常使用复杂的节奏,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跨小节的切分音。例如第十一首的中段和第十二首的主题变奏,就使用了跨小节的切分节奏。有时舒曼又坚持使用同一种节奏型,例如在第八首作品中,全曲只用了一种节奏型。

(四)多声部横向进行

舒曼自己曾说过,对他音乐创作有较深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让·保尔,还有一个就是巴赫。舒曼经常使用多声部进行,这也许是受巴赫的影响,他改变了巴洛克时期古钢琴组曲的一些构成原则,但在声部的进行上,却保持甚至声部复杂程度上超出了巴赫的复调音乐。他的音乐经常有很多层面,第一层主旋律线条清晰,音色明亮并富有歌唱性;第二层副旋律音色则要相对柔和,有清楚的线条,但力度不超过主旋律。内声部的和声进行,最为暗淡,成为主旋律和副旋律的背景衬托。

[1]江栅姗.论舒雙钢琴套曲《蝴蝶》的艺术蕴含[J].音乐探索,2012,(06):70-71.

[2]董霞.舒雙钢琴套曲《蝴蝶》的艺术特征”[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02):62-63.

[3]纪国栋.舒雙钢琴套曲《蝴蝶》的艺术特征分析[J].音乐时空,2013,(1):188.

猜你喜欢
套曲舒曼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