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聆听音乐”——试论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2015-09-28 09:02江苏省宜兴市外国语学校毕秋娟
学苑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音程音响旋律

江苏省宜兴市外国语学校 毕秋娟

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创造能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良好的听觉感知是进入对音乐情感体验与想象联想、直至理解感悟层次的第一层,是进行音乐欣赏、实现音乐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基础。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听觉感知的训练需要立足于音乐的本体,需要隐性地穿插在歌唱、欣赏、创造等教学领域之中,既要达成一定的能力目标,而且在过程和方法上要易于接受,富有综合性和趣味性。本文结合了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通过感性外显的教学形式来帮助提升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

一、结合锁定音乐的主要特征来引导聆听

一个人对于新事物的感觉和认知是由表及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对音乐的感受也是如此。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高荻保治提出:“要想有效地聆听,就必须从乐曲当中选择一个‘焦点’,把注意力指向这个焦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焦点就是通过音响表现出来的音乐特征。我们可以结合对比聆听的方法,将节奏、旋律走向、音色等音乐要素进行一定的抽换和改编,从而凸显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比如,欣赏管弦乐《海洋与辛巴德的船》,这首作品属于交响乐,通过音乐形象地展现表现了瑰丽的神话。我首先抛出故事的梗概,然后选择了主题——引导聆听:“请说说这段主题描绘了故事中的哪一个人物形象?苏丹王?美丽智慧的公主?辛巴达?”学生们就开始七嘴八舌了。接下来我就进一步地提问:“你为什么觉得这段音乐是表现苏丹王的呢?”为了启发学生,我用小提琴来演奏了一遍主题,又用钢琴转换了旋律走向演奏了一遍主题,这样就引导出了音乐要素的作用,原来是音色、旋律、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共同作用下表现出了苏丹王这个生动的音乐形象。

二、结合多样的参与活动来启发听觉体验

1.动觉的参与。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上凡是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旋律的高低、节奏的长短、力度的顿挫刚柔,这些变化的动感,均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予以外显。”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这一原则,结合自身对音乐的体会,结合我们身体本身具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来帮助学生深化听觉的体验。比如,欣赏前苏联歌曲《雪球花》,这首歌曲在力度、速度的变化上非常有特点。我设计结合动作参与来感受俄罗斯音乐的独特气质。抒情段落我们双臂张开、舒展、随拍子身体摆动,做婉转有韵律感的动作。然后旋律开始逐渐加快,我们手臂的形态从舒展、摆动渐渐变为有力度的顿挫,而到了最快速最高潮的段落,全体从弱到强以拍手直至跺脚的方式打出热烈的节拍。结合这些肢体动作,乐曲在音色、速度、力度上的变化与特点得到了明晰的体现,学生们在动觉参与的过程中也自然深化了对听觉的感受。

2.视觉的参与。

黑格尔有句名言:“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解释了音乐虽然是声音的、运动的艺术,但是乐音位置的高低、乐音运动的时间和过程、乐音的音质音色,都可以和视觉艺术中点、线、面、色彩等视觉语言有着内在的对应。我们可以通过视觉的形象性来启发和弥补音乐的抽象性、非视觉性、非语义性,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在帮助学生感受音程和旋律的时候,需要多运用视觉的、美术的方式,同时结合柯尔文手势,将音程之间的距离和倾向关系、以及旋律运动的起伏和力感,外显为动态的视觉线条。比如,《共和国之恋》这首歌曲运用了不少八度的大跳音程来表现内在的情感波澜,我就一边随着学生的唱谱划出音乐的旋律线条:

如A段所示,线条平缓流畅,间隙出现向下的大跳音程,强调语气感、表现深情的依恋。B段旋律具有对比性,线条起伏很大,明显与A段形成对比映衬。通过向上推进的八度音程表现出爱国之情的涌动与升华。借助这样视觉的显现方式,学生不但明晰地感受到了音程的距离和旋律的形态,同时对整个歌曲的结构和段落关系也有了清晰而形象的感受。美术与音乐是孪生姐妹,借鉴人的通感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不依赖说话的语言去诠释音乐的语言。

3.创作活动的参与。

音乐艺术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作曲是一度创作,演唱演奏是二度创作,欣赏音乐还是三度创作,可见音乐更加依赖于人的想象力和情感能力。音乐听觉感知的训练还可以结合编创活动来开展,因为创造是聆听与感受的升华,亲身参与创作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探索音乐的兴趣。以肢体律动、美术、文字等方式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或者进行简单的节奏或旋律编创,通过这些有创意的活动形式将音乐的解释权、创造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当音乐的主人。例如,聆听《瑶族舞曲》的第二主题:

我设计将声势活动和节奏编创结合起来进行实践拓展。我不直接出示谱例,而是提示几组节奏素材卡片,如:

让学生用声势的方式编配一段节奏为音乐伴奏。要求奏出热烈的气氛和舞蹈的动律,声势动作如捻指、拍腿、跺脚等,由自己选择编配。表演展示后我发现效果竟然很不错,整体上都表现出了热烈的气氛,同时还出现了多样化的形态。通过学生的表现,我感到学生其实很乐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并且通过创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节奏组合的多样性和韵律美。

三、结合同构关系的拓展来感受听辩音乐要素

音乐之所以能够表现情感,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着“运动”这个共同因素,他们同在时间中伸展和变化,表现为时间性的运动过程。所以音乐的要素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速度的状态、色彩的浓淡冷暖等,都和我们情感的内在本质上有着“同构关系”。我们教学中的音响感知不是单纯的音乐活动,还是一种情感活动。既然我们强调从音响出发、从音乐本体出发,那么就不得不涉及某种音响和它所要表现的情绪、意象、气质之间的同构关系,而不是停留在音响本身,如果脱离了同构关系,那声音就缺少了之所以为这样的意义。所以,我们既要立足于音乐的本体,更要通过音响提示学生感受去音乐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也就是我们的听觉感知训练不但要画龙、更要“点睛”,有形、更要有“神”。所以我的教学理念是:从听觉感受入手、从音乐本体入手,同时不可缺少音乐特征背后的表现意义,一首诗句、一种教态、一番评论都可以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因为感受与鉴赏本身就是一体的。

综上所述,音乐听觉感知是音乐活动的基础领域,领会了音乐的语言才会有情感的升华,我们音乐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尝试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手段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语言,找到音乐鉴赏的途径。聆听是一种内化的活动,难以通过外在的标准来衡量教学的效果,不过当我渐渐地发现学生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变得专注了,歌曲唱得更有表现力了,对音乐课越来越有兴趣了,这些就已经说明了听觉训练的探索是极有意义的!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5

[2]秦海洋、杜磊.音乐课堂教学的经典方法.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

[3]刘建东.论音响感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性.中国音乐教育.2007.12

猜你喜欢
音程音响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吗?
音乐游戏玩起来
诚实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