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的构成体系及类型研究

2015-09-28 08:23徐文廷林建群
风景园林 2015年8期
关键词:康区文化景观寺庙

徐文廷 林建群

就文化景观研究而言,解决其复杂性的根本切入点就是要了解文化景观的构成。针对文化景观的构成研究,李和平、肖竞等人曾经提出一个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体系[1]图1中将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分为物质系统和价值系统。针对文化景观的基本概念,人在自然景观之上,结合人文与自然,侧重于地域景观、历史空间、文化场所等多种范畴的特性,突出自然、人为构建创造的叠加以及人文精神的结合。笔者倾向将物质系统和价值系统重新细化,进而达到从文化景观的基本定义和概念出发对其进行构成要素的更准确定位。更新后的文化景观构成如图2。文化景观构成要素中的三个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有机关系。

1 自然系统的组成要素

康区位于康藏高原,是四川盆地过渡到世界第二级青藏高原的大地阶梯,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了举世罕见的自然和文化的神奇画廊。针对康区佛教文化景观其自然系统主要包括山水植被等要素以及多种不同的自然空间要素。

1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2文化景观的构成体系更新图

3川西佛教寺庙分布示意图

1.1 山水植被要素

由于康区特殊的地理特点,属于由盆地到高原过渡的多丘陵褶皱地带,高原寒温带季风性气候,多山与平坝相结合,水系较为丰富,草本植物近200种,木本植物20多种,栽培植物70多种,属荒坡草原植被区,草占主要优势,间或散生一些冷云杉、桦木等乔木。境内各条江河的支流小河包括山泉纵横分布。在康区范围内,以昌都地区和甘孜州为研究的核心地区,佛教文化景观的分布与水系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通过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提供的1989年所作的川西高原各县藏传佛教寺院调查数据资料(图3)清晰的表现出来。因此山(丘)、平坦谷地、平坝、草原植被以及水带(包括河流及其大小支流,山泉等等)是构成康区佛教文化景观中自然系统构成要素中的重要部分。图4为康区基本的山水形态。部分地区冰蚀地貌特征明显。其中水带的方位关系(除去远距离关系,即人处于景观环境当中视线所及1 500m距离之外)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资料的搜集整理进行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表1中椭圆表示人为构造范围,曲线表示水带构成。

1.2 自然地理空间要素

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的自然地理空间组成要素,是脱离了以单独的某一种自然存在事物作为要素,而以自然山体形态以及河流的空间组合形成的天然空间形态作为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去研究。地理环境是宗教产生、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2],所以地理环境也是宗教文化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属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康藏地区地形丰富,高原、谷地、峡谷、山地分布四处。康区佛教寺庙与自然空间环境(选址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大体可以归纳为“依山”、“居顶”、“覆丘”与“平坝”4种[3]。无论哪一种关系,都是人为构造要素与自然空间要素的完美叠加。通过以上4种选址种类和基本地理形态,我们可以推演出以下6种人为构造要素与空间要素的形式与位置关系。为了更好地说明一处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的自然地理空间形式,我们用要素组合的方式将其标明。图5以A~F分别代表了6种基本空间要素形式。依次分别命名为:(A)至高空间要素、(B)缓丘空间要素、(C)依山空间要素、(D)山间空间要素、(E)沟槽空间要素以及(F)平坦空间要素。至高空间主要是指较为开敞的山顶空间要素;缓丘空间是指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m,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的曲面空间;依山空间是指按照山势从山麓到山坡的一系列空间。依山空间要素又可细分为依山内凹的形式(C-)和依山外凸(C+)的形式,也可呈现出凹凸连绵的形式(C+-);山间空间指的是在两座或者多座山之间形成的较为开敞的空间形态;沟槽空间是指在山与山之间形成的狭长凹槽式的空间形态;平坦空间主要指在相对开阔的平坦平坝之上,或者山谷中由于河流长期冲刷形成小的平坦的冲击平原。

4康区基本山水形态

表1康区佛教文化景观水带构成要素方位基本类型

基于康区地形的复杂,这6种基本空间要素类型互相组合又能够形成多种空间要素形式,可以涵盖所有康区佛教文化景观中的自然地理空间形式。例如至高空间要素与山间空间要素结合又能够出现多山围合一山的空间形式。

2 人为构造系统的组成要素

在康区佛教文化景观中,人为构造系统主要包括建造空间要素、理想布局要素、建筑及行为要素。三者之间存在着空间范围由大到小的层次过程。

2.1 建造空间要素

建造空间是指自然地理空间与人为建造事物存在之间的空间要素。无论空间尺度大小,建造空间要素与自然地理空间要素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建造空间要素依托自然地理空间要素进行空间的利用与再创造。依托至高空间的建造空间要求山顶要具有一定的平缓平面,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在建造的时候就要考虑对其进行适度的改造。确保中心建筑在空间中的稳定性和清晰的视觉中心性以及视觉心理上的崇高感,同时在四周向下的斜面安排建造空间时也要进行阶梯化的处理;依托缓丘的建造空间要素基本上要将主体建筑安置在具体缓丘曲面的中心或者是高点上以确立视觉的中心与高点,对缓丘的曲面形式进行全面的考察;依山空间要素的梯度最大,建造难度相对提高,但是也最容易产生空间上的崇高感和压迫感,人们利用这样的空间变化将建造空间变得更加具有层次和梯度感;依托山间空间要素的建造空间往往已经形成了半围合或围合的空间形式,这与后续要讨论的理想景观形态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建造空间给人神秘、与世隔绝的心理感受,所以在建造空间中人们经常在这种自然空间形态基础之上进行更完整的围合空间的建造;依托沟槽空间要素的建造空间具有方向上的指向性,同时兼具“依山”、“山间”等多种的空间特性。

5自然地理空间要素形式

6香巴拉佛国及抽象布局结构

7中甸古城布局

2.2 布局要素

理想布局要素是指聚落、街巷、建筑群与山体、水系等自然素构成的整体格局和秩序。它不仅反映了文化景观空间布局的基本思想,更印刻着一定地理、历史条件下人们的心理、行为与自然环境互动、融合的痕迹。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由于所处的地理结构多样,所以各自的结构格局与秩序都有所不同。对结构要素要求从起初的严格到后来的自由是在不断变化的。其中无论是哪种建造空间,最具代表性的是具有理想景观结构的香巴拉佛国。藏族先人除了对遥远的佛国世界以坛城的形式表现出来之外,他们也相信在现实的世界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人间净土:香巴拉王国。人们从中继承了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结构要素(图6)。据说这个王国隐藏在西藏北方雪山之中,从整个王国所处的自然景观来看,其四面被雪山包围环绕。有着跟诸多坛城极为相似的嵌套式围合结构,在第一层与第二层雪山围合的环状地带,划分了八个莲花瓣状的供人们居住的区域。内部还有一层围合的雪山,其中心为香巴拉国王的居处。这种八个单元围合一个中心单元,突出围合与竖向的高度结构成为一种理想布局要素。

李晖、泽仁扎西等人论述了理想景观香巴拉王国对中甸古城(现更名为云南香格里拉县)格局的深刻影响。从山体的围合、古城街道肌理与水体的走向上分别进行了论证[4]。古城的格局设计与香巴拉佛国具有惊人的相似(图7)。

2.3 建筑及行为要素

建筑行为要素是文化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景观中功能的主要承载者。建筑行为要素包括历史遗留,材料、技艺的传承所建造的建筑物、具有精神性和文化行为性的构筑物以及遗址,它能真切地反映环境、人与文化之间的共存关系。针对康区的佛教文化景观,建筑行为要素大致可分为功能性建筑要素及宗教行为构筑物要素。功能性建筑主要包括佛学院(扎仓)、佛殿(拉康)、活佛居所(囊谦或拉让)以及康参(喇嘛活修行者居所群)。宗教行为构筑物要素主要包括曼达拉(立体坛城,区别于平面绘制的坛城)、佛塔(塔群)、玛尼堆、转经轮(独立的转经房)、经幡以及石刻与佛像雕塑。

3 康区人居文化渗透要素

人居文化要素指受山川地理、气候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人居理念和生活文化,在文化景观中的地方习俗、乡土建筑、聚落空间等物质要素中得以体现[1]。这种人居文化对文化景观有着很深的影响,同时也会体现在文化景观的物理形态之上。因此我们称为人居文化渗透要素。从人居文化的角度总结来说,康区处于藏文化区边缘,汉藏交界处,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由于甘孜藏区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西部的“民族走廊”地带,加之复杂的地质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方式等缘故,从而在民居建筑中表现出形式多样的特点。概括而言在人居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的就是由于平地有限,民众多将房屋安置于山坡之上,依山安家,在这一点上民居与寺庙大多都遵循这一规则。在人与自然的观念上,从自然环境、民族特有的朴素自然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多方面,康区藏族和其它地区的藏族一样,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在维持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之上,对自然界的索取价值和财富,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8典型康区民居建筑类型: a) 崩康;b) 高碉;c)帐篷城

康区民居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结构、布局、层高、风格以及固定与游牧并存多方面。由于气候,环境,历史,宗教信仰的原因,康区民居建筑主要有两大特点:河谷平原分布和依山而建。康东多为山区,河谷面积稀少,一般民用建筑沿河岸两侧自由散落分布。以最具典型意义的民居建筑要算“崩康”、高碉和节日期间的帐篷城(图8)。因甘孜州内农耕、半农半牧、牧业生产方式并存,因而存在固定和活动建筑并存的态势。在牧区,牧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特殊生产、生活方式。

4 宗教文化渗透要素

作为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的研究,康区的藏传佛教文化要素对整个文化景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很多宗教要素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同时也对文化景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1 僧伽组织

藏传佛教经过多年的发展与适应,形成了庞大的寺院僧伽集团,这个集团与世俗的社会团体一样,具有明确的分工。因为管理的需要,僧侣又有着明显的僧阶而形成等级制度,这在某种层面上也影响了在前面论述的人为构造要素。图9为寺庙组织机构简图。这种组织的层级关系也决定了建筑要素在整个寺庙中的空间位置。以康藏昌都地区最大的寺庙强巴林寺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僧伽组织要素对整个寺庙布局中的影响。强巴林寺是昌都地区是格鲁派佛教最大的寺院。其建筑规模在康区居首,建筑面积约500亩。根据不同建筑类型及使用要求,建筑空间以封闭空间为主,建筑空间整体统一协调,主次分明。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处理, 划分出建筑等级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受。寺院空间通过环寺路网来组织,没有刻意强调中轴线。建筑空间成连续线性分布。空间布局都是按照围合大经堂的形式结构。总体上可以归纳为离经堂越远等级越低,每一层级单位又都有其下一层级分布周围。但是也不是决对性的,因为整个寺庙布局采用了围合和自由式布局相结合的形式。整个强巴林寺庙依山傍水而建,建筑布局体现出了因地制宜,僧伽组织也通过对地势的借用得到突显。图10所示,点线围合的部分为寺庙的主要核心区域,其他建筑整体以围合的形态分布,其中圆形范围为寺庙的经堂以及护法殿等宗教活动建筑,方形区域为三大活佛的官邸(囊谦)。

4.2 宗教仪轨及行为

作为文化景观,承载人类文化的活动是其重要的功能。人类在其中的文化活动也都对文化景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文化景观对宗教的仪轨以及行为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康区佛教文化景观中,藏传佛教的仪轨及行为要素包括:讲经灌顶法会、绕行(绕佛、绕塔、绕坛城)、辨经、绘制坛城、晒佛以及跳戏。这些宗教文化行为活动在文化景观中对文化景观的建造空间要素、结构要素以及建筑行为要素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图11)。

表2总结出了这些宗教仪轨及行为要素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等级及效果。其中等级依次由高到底分由A到D4个级别表示。

4.3 纯粹的宗教意志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被称为世界七大神秘现象之一[5]。活佛是指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藏语称为“朱毕古”。抛去其神秘性不谈,转世活佛对藏地的佛教文化景观的生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地位。换句话说,很多藏地佛教文化景观并不是先对某一地区经过一番详实的考察后才发生人类建造行为而产生的,仅仅是单纯因为这种神秘而纯粹的宗教意志。有时确立寺庙的坐落地点也是仅仅靠着所谓的“瑞象”。从许多涉藏典籍来看,不少寺院“措钦”建筑的选址定位是根据某时出现“吉兆”的具体方位而定,也属于藏传佛教文化的特殊现象,也将其归类于纯粹的宗教意志影响因素当中。

9寺庙组织机构简图(以拉萨三大寺为例)

10强巴林寺功能区简图

11宗教仪轨及行为要素

在康区,有很多佛教的寺庙是因为转世修行者的预言而建立起来的。觉囊派前法王阿旺·洛追扎巴所著的《觉囊派教法史》中的第三章就详细记录了法主更钦笃补巴这样的预言,揭示并佐证了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的发展由来:“热忱善根康区人,宿慧醒悟强巴卡吾切,富饶功德茂盛树,现在该去多康地。” 其在临终前预言到:“正教衰败恶种生,黑本猴身白帽者……尔时贵种化身生,佛法千光名称宝,生于多康擦瓦绒,发出正见狮子声。”这里面明显的地理位置就是多康的“擦瓦绒”便是现在的藏东康南察隅擦瓦绒。预言中不但有地名还有具体建寺的地理情况,比如:“美味正法甘露足,玛格佐格此地方,依止水边山沟中,人们崇信本教地……”其中不但交代了山水位置情况,也交代了预言地方是笃信西藏原始本教的,这也正是壤塘寺选址的由来。

表2康区佛教文化景观宗教仪轨及行为要素的影响作用

12文化景观构成元素系统

13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类型与元素关系图

表3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的类型与构成系统关系表

5 类型划分

我们选择从景观的尺度由小到大对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细化分为以下三个类型,即宗教行为构筑的景观类型、寺庙及场所景观类型、佛教聚落景观类型以及具有传承关系的区域景观类型。

宗教行为构筑的景观类型是指前面提到的宗教行为构筑物要素在一定的视域范围内结合自然景观以独立形式存在的文化景观类型。将其归为一类是因为景观尺度较小以及其文化的意义远远大于人类对其实际使用的意义,是一种纯粹的通过思想、宗教文化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宗教景观类型。在康区佛教文化景观中,这种行为构筑的景观类型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性。其中包括独立单一形式存在的佛塔(塔群)、玛尼堆(墙、群)、经幡(群组造型)、佛像(摩崖彩绘石刻或者雕像)、转经(转经房)等。寺庙场所景观类型是指在自然景观环境的基础上,按照某种特定的布局形式,将宗教建筑、宗教场所、宗教行为构筑物等组织在一个特定区域范围的一类佛教文化景观类型。笔者经过重新的思考及归纳整理,为了达到体现分类的代表性的目的,将藏地寺院的总体布局归纳为“曼陀罗式”、“城堡式” 以及“自由式”等三种基本类型,康区佛教文化景观中,佛教聚落景观(Buddhism Settlement Landscape)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根据聚落及聚落景观的概念,我们将佛教聚落景观定义为:由佛教文化的传播发展为缘起,依寺庙场所或宗教文化教学机构而形成的僧侣与信徒聚居、活动的地域及其附属的建筑行为要素以及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集合体。康区地形复杂,交通极为不便,在众多的河谷通道和峡谷凹槽之中,会形成众多相对封闭的环境空间。在这其中就会出现许多自然的聚落形态,藏传佛教在藏地经过长期的发展与适应,已经成为藏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的宗教文化信仰。

6 类型与要素的复杂性关系

文化景观应将自然、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和保护,尤其要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作用机制,重视其中活态遗产的保护和展示[6],文化景观的类型与要素之间明确的关系是被组成与组成的关系。但是文化景观其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类型与要素之间存在的双重关系。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限制的综合作用。图12说明了三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人为构造系统是建立在自然要素系统之上,对其进行改造的同时又受制于自然要素系统,对人为构造又形成了影响;人们从原始生活开始就从自然要素中得到了原始的自然观、宇宙观与人地观,形成了初步的文化精神系统,这种文化精神又通过人类的人为构造而体现出来,通过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的传承又丰富了文化精神系统,同时对自然要素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选择。文化景观的复杂性也就体现在其组成要素之间的这种系统性的关系。关于类型的研究也是建立在这种不断变化的构成元素系统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本文前几部分的论述,对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的类型和以及构成要素,整理出了其间的具体表现和从属关系,如表3所示。

图13中A、B、C分别代表了康区佛教文化景观中的3种类型,分别是宗教行为构筑景观、寺庙场所景观以及佛教聚落景观。虚线的圆代表着同属一类的人为构造系统,此图诠释了独立和从属出现的构造系统与类型之间的变化关系。从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的类型关系上来看,宗教行为构筑景观是属于较小尺度并可以独立存在的景观类型。也可以作为寺庙场所景观和佛教聚落景观中的一种构成元素;寺庙场所景观也可以从属于佛教聚落景观之中。其尺度的大小是呈现出一种由小到大的关系。主要构成系统中也可以有这样一种相对较为单一到综合复杂的组合过程。康区每种类型的佛教文化景观的组成都有表中所分的三个系统,即自然系统、人为构造系统和文化精神系统。但是由于强调的每种景观独立类型,其中每个系统中所包含的内容都各自独立成体系,只有在其近距离同属一处文化景观时才脱去景观类型的性质变为景观的构成要素。如在那曲草原上的八塔,因其独立存在,没有任何附属的建筑及其他形式,具有宗教行为构筑景观类型的特征,应属宗教行为构筑景观类型。而在很多寺庙场所景观以及佛教聚落景观中,塔的存在就变成了整个景观类型中的一种构成要素。寺庙场所景观与佛教聚落景观中的关系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寺庙在喇荣沟这一佛教文化聚落景观中也已然成为了整个聚落景观中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7 总结

文章从文化景观自身的自然属性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入手,针对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类型及其复杂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将文化景观的构成体系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更为准确的更新。结合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的研究,为其同类型的有机演进类的文化景观的组成体系及体系与类型关系研究进提供了理论研究框架与基础。

注释:

图1引自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92-93,94;图2、5、12-13作者自绘;图10作者绘制,图片为谷歌地图;图3引自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川西高原各县藏传佛教寺院调查数据资料[Z].1989;图7李晖. 藏文化与香格里拉县古城格局关系研究[C]//.泽仁扎西.第六届优秀建筑论文评选,2012; 图4引自 李书崇,吕玲珑.新龙:康区的圆心[EB/OL].(2006-11-19)[2002-04-15].http://doc.qkzz.net/article/ce66b560-6fb4-4136-b2de-3fb6fe4a8c35.htm; 图6引自 弘学. 藏传佛教(第三版)[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2: 353; 图8 (左起)分别引自 http://www.liailian.com/upload/111110ruijin/net20111110121308947143.jpg;http://img.51766.com/tpqz/1312955293413.jpg;http://www.liailian.com/upload/111110ruijin/net20111110121507717939.jpg;图9弘学.藏传佛教(第三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150;图11(上排左起)分别引自:http://news.fjnet.com/fwzt/nr/200812/W020081229642590371410.jpg;http://dyzx.dyteam.com/upload_files/uploaded_images/20131024034157_26718.jpg;

http://pic27.nipic.com/20130223/4010883_06215 1504000_2.jpg;http://www.xzwqw.com/FileImg/image/2010-07/shahua.jpg;http://preview.quanjing.com/170/pc185-02.jpg;http://attach.foyuan.net/port al/201012/23/02/20101223021716246.jpg。

表1由作者绘制,(图片为谷歌地图);表2-3由作者绘制。

[1]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92-93,94.

[2]李悦铮.试论宗教与地理学[J].地理研究,1990,93(10):71-79.

[3]王滔,江蓝.浅析川西高原藏传佛教寺院选址的地理环境特征[J].建筑与文化,2011,(10): 62- 63.

[4]李晖.藏文化与香格里拉县古城格局关系研究[C]//泽仁扎西.第六届优秀建筑论文评选,2012:1-14.

[5]弘学.藏传佛教(第三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150.

[6]邬东璠,庄优波,杨锐.五台山景观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及其保护探讨[J].风景园林,2012,(1):74-77.

猜你喜欢
康区文化景观寺庙
康区察瓦龙历史沿革及其地名称谓考究
——基于对口述史料的文献分析
民国时期康区法律实践探析:以瞻化藏族抢劫案件的司法处理为中心
简论康区明正土司制度及其“在地化”
民国前期康区田赋和牲税征收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