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国语》与史官文化研究综述

2015-09-29 07:11卓敏敏
文艺评论 2015年4期
关键词:史官史书记事

卓敏敏

近三十年《国语》与史官文化研究综述

卓敏敏

《国语》与史官文化的关系,实际是史书与史官文化关系研究的一个分支,而史书与史官文化的关系,又是史官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如果要探究前两个问题,必须先从史官文化的研究现状谈起。笔者所指近三十年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行文中也对古人和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概述。

一、关于史官文化方面的研究

关于古代史官文化,前人做过许多研究。据笔者所知,唐代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历代职官表》等文献都对史官制度的沿革演变有所撰述和研究。之后有章学诚《文史通议》;王国维的《观堂集林》;刘师培《古学出于史官论》;柳诒徵《国史要义》;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杨宽《西周史》《战国史》;金景芳《金景芳古史论集》;卫聚贤《古史研究》;席涵静《周代史官研究》;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刘节《中国史学史稿》;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等著作对史官制度和史官文化均有论述,他们不同程度的代表了近代史官文化研究的学术水平。

笔者通过学术调查了解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以来,有关史官文化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层出不穷,但良莠不齐,纵观这些研究成果,论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史官文化的通论式研究

单篇论文有许兆昌《史官源流考》;①王东《史官文化的演进》,②《中国史学的深层意识》;③文畅平《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建立及其缺憾》;④刘隆有《我国古代的史官制度》;⑤硕士论文有刘元德《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⑥笔者以为通论式研究虽系统概述了史官群体的源流演变,但对每一类史官在各个朝代的特殊性却论述不深刻。

(二)关于史官文化的断代式研究

单篇论文有林晓平《春秋战国时期史官职责与史学传统》;⑦许兆昌《周代史官职官功能的结构分析》;⑧尤学工《先秦史官与史学》;⑨赖长扬、刘翔《西周史官考》;⑩丁波《试析春秋战国之际史官群体的演变分化》;⑪张强《先秦史官与史官文化考论》;⑫刘桓《殷代史官及其相关问题》;⑬硕士论文有贾俊侠《先秦史官研究》。⑭笔者以为断代研究确实能够对某一时期的史官职责、功能结构、群体演变等有清晰而深入的论述,但不能从整个历史长河中谈清楚某一时代史官对前代史官文化的继承创新,也不能谈清楚此一时代的史官文化对后一时代的影响。

(三)关于史官文化的专题式研究

研究专著有阎步克《乐师与史官》,此书虽是作者单篇论文合集,但其中每篇均是围绕史官文化展开,其中“乐师与‘儒’之文化起源”、“史官主书主法之责与官僚政治之演生”、“乐师、史官文化传承之异同及意义”三篇更是史官文化研究中的经典之作。⑮许兆昌《周代史官文化》,对周代史官文化分为“源流篇”“制度篇”“人物篇”“学术篇”四个方面,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是穷尽了周代史官文化研究的各项论题。但作者的行文明显夸大了史官在周代文化创造中的作用,将史官文化定位是周代王官文化的精华所在,笔者认为他的观点有些偏颇。⑯

单篇论文有胡新生《异性史官与周代文化》;⑰许兆昌《周代“四史”析论》;⑱过常宝《“春秋笔法”与古代史官的话语权利》,⑲《〈左传〉虚饰与史官叙事的理性自觉》,⑳《〈左传〉源于史官“传闻”制度考》;㉑张强《论司马迁对史官文化的修复》;㉒孙以楷《老子与春秋史官的哲学思想》;㉓贾俊侠《内史之名及职能演变考析》;㉔吴淑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考辨》。㉕这些论文的论题主要集中在:左右史职能分化、“春秋笔法”与史书成书、史官职责等几方面,各位作者对史官文化和各类史官之间的关系论述有较深入的一面,但在史官群体与所生活的时代、之前和之后时代的文化之间的联系方面的研究,目前稍显薄弱。

总之,关于史官文化的研究成果,从古至今,成果颇丰,史官文化的各方面论题均有人涉猎。笔者以为,前辈学者通论式、断代式、专题式研究三种研究方式,对史官文化从横纵两方面系统而全面的探讨,使我们对史官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将史官文化研究向深入推进。

二、关于史书和史官文化方面的研究

“史学寓于史籍,史籍撰自于史家”㉖,也就是说史官和史籍关系极为密切。据前人研究和笔者调查,我国史书撰述方式和史官制度最晚从先秦开始,形成于先秦时期的史官建置及史书编撰方式,是我国后世史官文化和史学体系发展的基础。

(一)史官与史学传统的关系

专著有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中谈到“在上古三代时期,史官因掌管天文术数而成为中国文化学术之宗;在春秋末年王道衰微之际,孔子从史学角度作《春秋》明王道,从而使王道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哲学;战国史官参与了战国士文化的创造,形成了一种新的士林价值观。”㉗此处陈桐生认为史官因为他们的职能影响了他们的学术背景,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文化创造。这一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被他提出,是史官文化研究中的一大创举。

单篇论文有韩高年《三代史官传统与古史传述方式》认为三代史官文化不仅具有巫史合一、瞽史一体的传统,三代史官传统还导致了中国史学史上历史的文学化,文学史上文学的历史化。㉘此处韩高年认为三代时的史官传统导致了史学传统的转变。夏德靠《先秦“春秋”类文献的编撰及其文体的演进》认为“‘春秋’是先秦史书的泛称,…《春秋》《左氏春秋》《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相关文献文体初步勾勒出先秦时期‘春秋’类文体演变之轨迹,即由单纯记录历史事件的结果发展到记载历史事件过程,重视历史因果关系的探寻;从记载诸国军政大事到专门记录个人言行事迹;由重视史实的载录发展到对形而上理论的追求。”㉙此处夏德靠认为先秦史书的编撰是由重史实向重理论的传统转变,这实为史官职能转变所致。王树民《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史”的发展演变》认为从殷周到西汉史官职能由崇高走向低落,修史风气也逐渐走向败坏。㉚此处王树民认为史官职能转变对史学传统有负面影响。丁波《先秦史官的演变与“史记”》认为“先秦史官是一个处于动态演变中的群体,史官职能经历了激烈的演变分化。以太史为代表的先秦史官的职能的演变,直接促成了后世所谓“史记”的出现,这主要表现在先秦史官的演变加速了学在官府局面的瓦解,促进了学术与政权的分立,在史官学术积累的基础上,代史官群体而起的诸子成为先秦‘史记’的创作主体。”㉛此处丁波认为先秦史官“太史”职能的转变促成了“史记”类典籍的出现。张强《史官文化与巫官文化及宗教神话之关系》认为,最初的史是巫祝的一部分,史官后来从巫祝分离出来。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新史官文化是在检讨先秦旧史官文化,并对巫祝文化的扬弃基础上实现的。㉜此处张强认为新史官文化对旧史官文化的扬弃,实际是史官传统在发展中对前代史官文化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笔者以为,以上关于史书和史官文化的专著和单篇论文,对史官和史学传统的关系论述多是从史官职能角度出发,认为史官的职能影响了史学传统。这些论述多是就某一时代一类史官与史学传统展开论述,目前此方面的研究缺乏对自先秦以来史官群体和史学传统的通论式研究。

(二)史官与图书典籍的关系

专著有刘节《中国史学史稿》,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史官与一般政府官吏是结合在一起的……能写能记的人与古代掌书记的职官是时常结合在一起的,那是当然的事……从这一字源上去推究,书记官之史与历史官之史比较起来,在早期恐怕没有很大分别……总之,在先秦早已有历史官之史,而且书记官之史是源于历史官之史的……也正是说明先秦早已有注记之学,至少晚周以来记与撰述两者并在历史官的执掌中……这样看来,收集史料也是先秦史官的职责了。”㉝此处刘节认为先秦史书成书和史官职责密不可分。

葛志毅《谭史斋论稿续编》认为“史官本与巫祝为一体……史官自身的职能,亦经过始初主要是书记官之史向历史官之史的转变。其完成标志,乃是大致设立于西周厉、宣之世的记事之史。记事之史的出现,一方面与朝会上的记事需要相关,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以史为鉴思想影响的深入,使史家的主题自觉意识日益明确,并开始以修史的职能自觉为统治者提供历史鉴戒。这样,史学从主观上完成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不再主要是以官书赞治的管理者书记官角色。由于记事之史的设立,于是以记注历史、纂录史籍为职志的专门修史之业方才成为可能。”㉞此处他认为史官职能的转变才致使其在修史时自觉为统治者提供借鉴。同时,葛志毅又认为“早期史官侧重于记言之职,与编年记事相关的历史记事之职,出现相对较晚。周代被称为‘书法’的史官记事制度,规范周严,立意鉴戒。其形成有政治上的需要,更由于史学本身发展所具有的自律因素……以历史编撰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历史学,与史官编年记事之职在渊源关系上更为直接。”此处他认为中国史书中的历史编撰传统与史官编年记事之职有直接的渊源关系。㉟在本书另外一处地方,葛志毅认为“从有关记载看,由于史官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知兼天人,因而当国君遇有各种疑难问题难解时,都要访咨垂询于史官,史官因此成为国君左右重要的百科顾问……与此相关,史官的职责本身在其早期的发展中也曾经历过一个变化,即由最初的记言之职又发展出记事之职,并由此又先后完成《尚书》《国语》的编撰。”㊱此处他认为史官最初是以记言记事职能为主,由于其知识丰富,兼知天人,所以有能力编撰《尚书》《国语》之类的文献。总之,葛志毅认为史官职能影响和规定着史书成书和史书记载的内容,先秦的史书和史官职能关系密切。葛志毅对史官职能和史书成书之间的关系论述十分深刻,笔者以为他的观点是此方面的研究中最有权威性的。

单篇论文有林晓平《略论先秦史官与中国古代图书典籍的关系》,他认为先秦史官在中国古代图书创始阶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㊲葛志毅《先秦的记事史官和史籍》认为,古代编年记事方法的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史官才由此产生。中国古代的史官早期偏重于记言之史的性质,其后向记事之史转变;相应编年记事方法也经历了一个演进过程。此后,史官以纂录史籍为职任,才有《春秋》等早期史籍的相继问世。㊳此二人都在强调史官在早期图书典籍的编纂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笔者以为,这些专著和论文均是从史官具有文职的角度出发论述史官和史籍的关系,也就是说史官因具有记言记事职责才最终转向纂录史籍。但是关于史官具体如何编纂史籍,以及先秦各部史书具体的成书情况,虽已有论著问世,但对于先秦史籍与史官之间的关系,目前仍缺乏系统通论性的研究论著。

(三)史官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源头

单篇论文有李福敏《夏商周三代史官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认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夏商周三代,此期是中国史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时代。㊴孔祥骅《先秦儒学起源巫史考》认为孔子是在继承与扬弃巫史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先秦的儒学和儒家学派的。㊵这两位作者提出的观点对我国文化起源这个问题有开创性贡献。同时,笔者以为,史官是具有记录、传播和保存文化典籍等职责,“史官文化”应该指的是史官记录、传播、保存的文化,不可将之理解为“史官创造的文化”,只有在概念内涵理解上准确了,才能对“史官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源头”有准确的把握。此方面研究缺乏系统深入的专著问世,期待有后学能弥补此方面空白。

笔者以为关于先秦时期史书和史官文化关系的研究,目前专著和单篇论文均数量较少且质量不高,而且研究相对肤浅。先秦史书都是成于史官之手,史官因其职能的不同,服务的阶层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素养,掌握史料的多少等方面的差异,在撰写史书时对史料的使用方式,对史料的剪裁方式等等都会影响史书的成书。

三、关于《国语》与史官文化方面的研究

据笔者所知,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仅有少数单篇论文,多是在研究先秦其他文献时简单提及一下,论述亦不深刻。如郭东明《先秦史官文化及其文学意蕴》认为春秋时期史官文化从制度化走向理论化、经典化、系统化,另一方面通过形式化和主体性的加强进一步推进了史学的文学化,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学形式获得了相对的独立,《国语》这类典籍也就在此期诞生于史官之手。㊶此处他认为《国语》是由史官编撰成的。饶恒久《先秦时期历史档案的口述者》认为先秦有些史书如《国语》《左传》中许多篇章是先由“瞽矇”之类在口传过程中不断加工,增饰而后书于简帛的,这些在流传过程中的加工增饰人也应该是《国语》的“作者”。㊷此处饶恒久在郭东明的观点上更进一步,他认为《国语》《左传》这类典籍的“作者”不仅包括他们最终的编撰史官,也应包括在他们口传过程中对其加工增饰的“瞽矇”一类的史官。丁波《略论中国历史上的口传历史时期》认为口耳相传是先民传播知识的主要方式,导致文献最初形成时同样的素材有不同的版本,也就有《国语》等典籍关于同一事件的记载有不同的过程和结果。㊸此处丁波的观点虽解释清楚了先秦《国语》类典籍同一事件不同载录方式是因为先民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所致,但他将同样素材的版本差异简单归结于口耳相传,不完全准确,我们认为导致版本差异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口耳相传只能算是原因之一。

笔者以为,当前关于《国语》与史官文化方面的研究仍有许多核心问题尚未解决,如《国语》的命名与史官文化的关系;《国语》的史料来源与史官文化的关系;《国语》的撰述方式与史官文化的关系等问题,都还是学界研究空白,笔者期待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早日面世。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610066)】

①许兆昌《史官源流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1期。

②王东《史官文化的演进》,《历史研究》,1993年第4期。

③王东《中国史学的深层意识》,《学术月刊》,1991年第8期。

④文畅平《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建立及其缺憾》,《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⑤刘隆有《我国古代的史官制度》,《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1期。

⑥刘元德《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烟台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⑦林晓平《春秋战国时期史官职责与史学传统》,《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⑧许兆昌《周代史官职官功能的结构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⑨尤学工《先秦史官与史学》,《史学史研究》,2001年第4期。

⑩赖长扬,刘翔《西周史官考》,《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2期。

⑪丁波《试析春秋战国之际史官群体的演变分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6期。

⑫张强《先秦史官与史官文化考论》,《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⑬刘桓《殷代史官及其相关问题》,《殷都学刊》,1993年第3期。

⑭贾俊侠《先秦史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⑮阎步克《乐师与史官》,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2、33-82、83-114页。

⑯许兆昌《周代史官文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⑰胡新生《异性史官与周代文化》,《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⑱许兆昌《周代“四史”析论》,《史学集刊》,1998年第2期。

⑲过常宝《“春秋笔法”与古代史官的话语权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⑳过常宝《〈左传〉虚饰与史官叙事的理性自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㉑过常宝《〈左传〉源于史官“传闻”制度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㉒张强《论司马迁对史官文化的修复》,《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㉓孙以楷《老子与春秋史官的哲学思想》,《学术界》,1995年第5期。

㉔贾俊侠《内史之名及职能演变考析》,《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㉕吴淑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考辨》,《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㉖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页。

㉗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㉘韩高年《三代史官传统与古史传述方式》,《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4期。

㉙夏德靠《先秦“春秋”类文献的编撰及其文体的演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㉚王树民《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史”的发展演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㉛丁波《先秦史官的演变与“史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㉜张强《史官文化与巫官文化及宗教神话之关系》,《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㉝刘节《中国史学史稿》,中州书画社1982年12月版,第25—42页。

㉞㉟㊱葛志毅《谭史斋论稿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88、101、102页。

㊲林晓平《略论先秦史官与中国古代图书典籍的关系》,《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㊳葛志毅《先秦的记事史官和史籍》,《学灯》,第十七期。

㊴李福敏《夏商周三代史官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档案学通讯》,2000年第2期。

㊵孔祥骅《先秦儒学起源巫史考》,《社会科学》,1991年第12期。

㊶郭东明《先秦史官文化及其文学意蕴》,《文史哲》,1993年第2期。

㊷饶恒久《先秦时期历史档案的口述者》,《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

㊸丁波《略论中国历史上的口传历史时期》,《学术研究》,2007年第3期。

本文系“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论文培育基金资助阶段性成果之一(校研字〔2014〕7-1)】

猜你喜欢
史官史书记事
《安徽记事》
记事中的“情节”
近代学人对古代“史官”之阐释
“汗青”原来是史书
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
为小人物喝彩
记事
尊严
Why Men Never Remember Anything
“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