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绘画与设计的异同

2015-10-09 20:43闫胜男
科技资讯 2015年19期
关键词:差异性绘画历史

摘 要:中国设计专业源自绘画艺术,而部分西方设计界人士认为设计先于绘画产生,至今设计界对于绘画和设计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该研究通过探讨绘画和设计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理清二者的脉络关系,为打造出时代所需的设计与绘画顶尖人才,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关键词:绘画 设计 历史 差异性 相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a)-0238-02

近百年来,绘画和设计在世人眼中一直维持着错综复杂、无法言明的关系。大多数设计界人士认为设计的发展史是建立在绘画艺术的繁荣基石之上,设计师们借助绘画的形式在草图上记录、呈现、修改、拼凑、完善他们脑中涌现的灵感碎片[1]。很多视觉设计师声称绘画是其汲取设计灵感的重要源泉之一,如以正负图形和错视空间闻名世界的日本海报大师福田繁雄受到了埃舍尔错视艺术的影响,德国的平面设计大师冈特·兰堡则从超现实画派的著作中汲取养分[2]。另一部分设计史研究者则认为自史前人类有意识的摔打碎石制造工具时,人类就已经开始了怀揣目的创造新事物改变世界的设计行为,进而创造了原始艺术[3],因此人类的设计行为早于绘画等艺术活动。

究竟设计是起源于感性主导的艺术,还是萌发自理性至上的科学创造?是偏向艺术性还是科学性,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至今设计理论界仍纵说纷纭,没有确切答案。要想解开绘画和设计纠葛混沌的死结,笔者认为需要先明确二者的定义和定位,再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而找出其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历史背景下的绘画与设计

1.1 绘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艺术的英文单词“Art”起源于古拉丁语“Ars”,起初用于描述木工、铁工等专门的技能。中世纪的西方,艺术等同于技艺。那时画家、艺术家、设计师统称为手工艺匠人。如“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记载着其设计灵感的手稿至今仍受到世人膜拜。16世纪初,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意大利和德国出现了将商品集合成目录印刷成册,供客户挑选的类似于设计师的工作。17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AlexanderGottlielBaumgarten)首次提出了美学学科,同时西方架上绘画的兴盛使得艺术开始以纯化形式与手工艺区分开[4]。

西方绘画艺术不断发展至今已形成五光十色的浩瀚艺术海洋,涌现出了多种绘画流派,掀起了风格各异的艺术潮流,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新印象派、新造型主义、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5]。

我国考古发现的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陶绘、岩画,以及秦汉时期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漆画等,充分说明了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标志着我国特有民族风格的传统画派的形成。一千多年前唐代画家张彦远于《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字画同源”,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它早于中世纪欧洲美学理论数百年。由于我国封建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禁锢了绘画理论的发展,直至近代才由蔡元培等人从日本留学回国,引入了“美术”及“艺术”一词。至此,我国在艺术领域方面才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大门,绘画艺术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由此可见,绘画从属于艺术范畴,是通过技巧和媒介表达作者的灵感或将作者的审美体验可视化的过程[6]。

1.2 设计的起源和发展

上海同济大学知名教授林家阳先生说:“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和个性,而不仅仅是美学概念的突破[7]。” 绘画与设计同属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但与绘画艺术不同的是,设计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设计的英文“design”,源于拉丁语“designara”,最初用来形容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英文“design”的部分词意与汉语中“设计”的词意有些类似,都有设想、设置、构筑、策划等含义。18世纪“design”被《大不列颠百科辞典》定义为“艺术作品的线条、形状,在比例、动态和审美方面的协调。” 随着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化进程,“design”一词被广泛运用,设计被定义为人类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性活动,以及整个创造过程和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手段[8]。近年,设计被扩展为通过创造性思维和行为,解决现有问题,满足人类金字塔型需求,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学科[9]。

2 绘画与设计之间的差异

绘画与设计同为人类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常常趣味相投、相互影响。绘画和设计归属于两个自成系统的邻近专业,二者在定位和表现形式、创作过程、评判标准以及销售方式和价值体现等方面皆存在着本质差异。

2.1 绘画与设计在定位和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绘画与设计有着本质的差异,表现在:绘画是用来看的,欣赏性占主导;而设计是拿来用的,功能性大于欣赏性。由此,绘画与设计在定位和表现形式上有着鲜明区别。

绘画与设计对中西方而言,拥有各自的传统风格和形式。中国用水墨传神的手法勾勒人物、泼洒山水、描绘花鸟;西方则用碳条和铅笔迅速记录物体形体,用颜料堆叠出风景、人物的光影和色彩。中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受限于时间和环境因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绘画在笔法、线条、色彩、形体、明暗等造型特征上皆有所不同。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派从绿山水转变为写意山水,从“神形并重”转变为“重神轻形”。再如,西方的印象派和新印象派,新印象派比印象派更重视光影和色彩的变化,将未经修饰的笔触变成点状的小笔触,让色点在画面上规律的叠加或排列替代具体的线条和色块,从而形成了符合色彩分割和光色混合原理的“点彩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技的高速发展将设计的边界扩展到前所未有的辽阔境地。设计向不同学科领域地延伸,逐渐打破了艺术设计界因研究对象过度细分而越发局限的视野,形成了一门涉及社会学、人类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美学、艺术等领域的综合学科。因此,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日益呈现多功能性。例如,为穿戴设计——从服装配件设计转变为可穿戴型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为传递信息设计——从图文的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出了针对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为居住而进行的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已初步形成智能家电一体化的无线智能控制的环境设计等[10]。

2.2 绘画与设计在创作过程中的差异

人类创作新事物的过程通常可分为4个阶段:即酝酿阶段、开始阶段、中期阶段和完成阶段。绘画和设计在酝酿阶段以及开始阶段有些神似,但到了中期和完成阶段则形态各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从酝酿到完成的四个阶段中,画家和设计师为了寻求创作灵感,先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此时绘画与设计的区别在于设计有较为完善的设计方法,其中包括明确的调查步鄹和调研方法(问卷法、观察法、采访法)等;然后设计师运用多种设计方法进行调研以获得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或得出不同的参考数值,再针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理性的比对、筛选和修改,最后再调研、再反馈、再修改如此循环,直至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当今绘画界几乎没有形成固定性的准备模式和调查方法。在创作之前,只有极少数画家会进行调研,大多数画家则是凭借自身的喜好和习惯随意地搜寻灵感,如有的作者选择旅游,有的听音乐,有的逛展览,还有的看小说或借助电影、动画等活动,为创作做热身。

2.3 绘画与设计在评判标准上的差异

评价绘画作品需要遵守三原则:即统一性、强烈性、复杂性。首先,绘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应和谐统一;其次,绘画作品应具备能瞬间唤起鉴赏者情感共鸣的视觉冲击力;再次,绘画作品需要体现作者运用了透视原理、色彩原理、构图原理、空间原理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

回顾我国设计行业的发展,设计显示出与绘画不同的标准属性:即实用性、物质性和经济性。例如,与绘画联系最紧密的平面设计,是从手绘的宣传画、商品包装盒的面画演变发展而来的。

2.4 绘画与设计在销售方式和价值体现上的差异

除上述三个方面的差异外,绘画与设计在销售方式和价值体现上也显著不同。绘画常以举办画展的方式展览并销售,多数通过画廊代理销售,也有少部分被博物馆、企业或私人通过向画家直接订购的形式购买珍藏。由于绘画的完成周期完全依赖于画家的创作时间和绘画技巧的熟练程度,很多知名画家的画作在拍卖会上的拍价屡创新高,因此难以估计作品的确切价值,故只被少数人收藏欣赏。而设计得益于工业机械化的大规模加工工艺地普及,产品的价格会随着大批量地生产而降低,并可在较短时间内销售到世界各地。几乎每个人一出门或者一点鼠标就可以在自家附近的商店或者自己手机的购物网站上,轻松购买到自己喜爱的商品。

3 绘画与设计的相似性

绘画与设计的组成部分都源于艺术,设计属于实用艺术,绘画属于美学艺术,均属于人类创造的智慧产物。设计与绘画在传达作者的审美经验、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准、美化人类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绘画与设计的相似性来自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共性——创意。创意和灵感是设计的核心,也是绘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画家从设计作品中得到启发,设计师也常从绘画作品中吸收养分。绘画可以提供设计的灵感,所以现今高校设计专业均开设了绘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手绘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抽象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互为邻里的绘画与设计在历史中有各自的起源和发展,存在诸多差异,但也不乏相似和关联之处。只有正确的理解和传承,才能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打造出时代所需的设计与绘画的顶尖人才,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美)帕什(Pash)(著),罗雅萱(译).灵感的法则:40位国际著名设计师独家创意秘方[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 (英)保罗?克拉克,(英)朱利安?弗里曼(著),周绚隆(译).速成读本:设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 赵洪江.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和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 《现代艺术》编辑部.影响世界画坛的十五个流派[M].北京:现代艺术杂志社,2002.

[6] (美)帕特里克?弗兰克(著),陈蕾、俞钰(译).视觉艺术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7] 林家阳·林家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8] 崔海源,方文素.设计进化说:图说艺术设计的光和影[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9] (美)维克多·马格林(著),柳沙,张朵朵(译).设计问题-历史·理论·批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0] 闫胜男.艺术设计中跨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探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21):93-96.

猜你喜欢
差异性绘画历史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