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品味生命

2015-10-13 16:52卜庆振
江西教育B 2015年7期
关键词:舟子王君张岱

卜庆振

特级教师王君所倡导的“青春语文”,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流淌着语文的浪漫。在“青春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她以课堂的质量抵抗轻飘易逝的生命,凭借课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她以咬文嚼字为主要手段,在语文教学的“常式”中求“变式”,在预设中有生成……用教师智慧、开明、通达的因子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处,深入作者内心,品味生命与自然的“天人合一”。

【片段一】读书得间,让学生的生命入场

师:请一个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初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个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在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

(生惊诧好奇,一生读。)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生:我建议先不急,等我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做定夺,说不定其中另有奥妙呢!

(生大部分表示同意。)

师: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师适时多次幽默地提醒。)

生:老师,我找到了,这个字是“痴”。

(生纷纷表示赞成,师板书:痴。)

【赏析】在简明的导入之后,王君老师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在引导自读时,她预设了一个问:“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很快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古代的名家文中怎么会有严重的前后矛盾呢?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充满了挑战,而他们对于这样的挑战从来是充满兴趣的。于是,这样一个巧妙的预设让学生的生命主动进入到课堂学习的“场域”中来了。对于文本的解读,陈日亮老师曾从古人读书与教学中提取到宝贵的经验,那就是:“欲其自得之。学贵存疑。须教无疑处生疑。读书得间。”而他最推崇的,就是“读书得间”。所谓得间,就是找到书中的间隙,读出“窍”来——发现矛盾、差异、缝隙,以文解文。王君老师是“读书得间”的高手,更是教学设计的高手。在上述教学环节的三次朗读中,她每次要求都不一样:第一次整体感知文本,第二次抓矛盾是为后面进一步深入文本埋下伏笔,第三次抓“痴”则抓住全文情感的切入点。可以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深入文本做好了充分准备。

【片段二】咬文嚼字,让学生的生命在场

师: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啊。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唯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不好,显得好大哟!

师:大有什么不好吗?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吗?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异”嘛!(众笑)

师:哎,不仅是量词有问题,我还觉得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惊喜的):漂亮!我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

师:感觉到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吗?

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

(师生惊喜,热烈鼓掌。)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师板书:痴景)

【赏析】因为有了开头对“矛盾”的发现,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学生的生命开始渐渐融入到文本之中。在王君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发现了“痴人”的行为怪异,又在“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中四个“与”的琢磨中,初步感受到作者笔下“雪景”的妙处。对于文本分析的方法,王君老师有自己的研究和体会。她借鉴了朱熹寻找“紧要语”的方法,又融汇了孙绍振所说的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披文入情,提要钩玄,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到达言辞的内蕴,进入文本的内涵。但她的分析不是肢解,不是剁碎,分析之后,是让读者更加看到整体,是从局部或细部识通篇、窥全豹。于是对文中写景妙处的品味,王君老师并不是点到为止,而是步步深入,始终保持生命在场的积极学习状态,在“读书得间”的帮助下,让学生继续咬文嚼字,在量词的咀嚼中产生新的感悟,进而在“而已”一词的感叹唏嘘中,深入品味到生命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片段三】首尾照应,回响生命的绝唱

师: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生鼓掌)

师:那他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师:哦,同学们一点拨,老师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脸端庄而严肃,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漫天大雪中凌寒独立,一言不发。(生鼓掌)

【赏析】学生在课堂伊始发现的问题,被教师巧妙搁置,搁置的目的并不是回避,而是引发。在引发中由浅入深,渐渐走进文本深处,走入作者内心。在此基础上回归主问题,学生的发现不仅水到渠成,认识也更为深入。然而王君老师并不满足,她认为,在这堂课上,学生思维的起点开始于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导”,如果能彻底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正是有了王君老师本节课“读书得间”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学会了从文本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用担心他们不能自己发现问题吗?还用担心我们的课堂思维不能从学生开始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其实,没有抽象的学生,就是把学生当作有生命的个体,让课堂上有他们的生命在场。这堂课,王君老师从设疑激趣入手,让学生的生命进入了课堂;又以咬文嚼字为突破口,让学生的生命进入了文本;在此基础上,师生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进入到作者深幽的内心世界,让课堂回响起生命的绝唱。(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猜你喜欢
舟子王君张岱
Color-image encryption scheme based on channel fusion and spherical diffraction
柯勒律治会话诗歌中阐释增量的语用功能——以《古舟子咏》为例
论张岱小品文的“以诗为文” ——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
评商震的《另眼看张岱及其他》
残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