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摄影技术的革新对新闻领域的导向作用

2015-10-14 15:52刘晓璐
卷宗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新闻摄影影响

刘晓璐

摘 要:摄影技术从诞生到不断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写照,技术既造福于人类,也能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摄影技术革新对新闻领域具有导向作用,新闻的宣传离不开摄影,高质量的新闻才能深入人心,发人深思。

关键词:摄影技术;新闻摄影;影响

1 胶片时期的摄影

如果说“数码摄影”被看作是摄影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那么传统的“胶片摄影”就是永恒的经典。纵观世界摄影史,划分有很多,但如果概括为一种分类,那么又可将摄影技术划分为“胶片摄影时代”和“摄影数字化时代”。由此可见,胶片摄影技术占据了整个摄影史的核心地位,是摄影技术发展,创新的奠基石,惊艳了时光。

人们对胶片时期的摄影做了很多尝试,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因而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形态,摄影的孕育时期主要体现于在如何让影像呈现, 1826年由法国制造商舍瓦利耶制造出可供拍摄者使用的“照相机”,尼埃普斯用它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幅实物照片《窗外景色》。以实物取景还不能完全的说成是创作,毕竟这一时期的摄影处在探索阶段,因此这些摄影作品对于人们了解或是研究摄影史来讲有着文献价值。因为受绘画领域拉斐尔前派的影响,摄影创作在选取题材和表达思想方面都要求崇高而富有诗意,力求哲理、感伤,以阐述精神与道德观念为根本目的开始来影响当时的社会,画意摄影作为一种倾向于古典审美的流行时尚在民间开始盛行。如克罗尼的《洗衣妇的平静生活》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随着创作手法和风格的演变,过度时期的创作与以往平静的,优美的画意摄影风格有所不同,它彻底摒弃了现实生活,画面上不再出现日常生活的场景,多从历史传说、《圣经》、流行诗歌等来源中寻找素材。这一时期代表作有雷兰德的《人生两条路》和鲁滨逊的《芳魂欲逝》。19世纪60年代摄影技术已经普及,尤其在商业领域开始发挥了它的作用。摄影的商业化最核心的就是人像的拍摄,因此受社会因素的发酵,人像摄影开始风靡全世界,不管是当时的权贵还是民间的百姓都热爱迷恋这项活动。如亚历山大.加德纳拍摄的《林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阶段,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社会经济以及社会生活、思想方式的改变,近代摄影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这一时期的摄影特点更多倾向于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场景的拍摄,大场面的工厂,活跃的商业,人们的活动等都是社会现实的写照,具有一定的写实性。1910年连环会的解体标志着古典摄影时期的终结,摄影史迎来了新的阶段,现代摄影呼之欲出。开始尝试着用照相机的镜头直接对准要记录的实物,解放了人类的眼睛,也拉近了世界与人类的距离。如斯蒂格里茨拍摄于1907年的《窗外即景》。

2 数码摄影时代的来临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摄影技术也迎来了一个新时代---“数字化摄影”。与传统胶片摄影不同的是,数码摄影是用数字成像元件(CCD或CMOS)替代传统胶片来记录影像的技术。这场技术性的革命让人们摆脱了传统胶片摄影的复杂繁琐,大大提高了拍摄活动的效率,使得摄影变的更加接地气,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另外,传统摄影费时、费力、费金,拍摄好的照片不能立即回放,冲洗照片的费用也不菲,尤其是对热爱摄影的爱好者来说,既不省时也不省钱。但数码摄影不同,拍摄者可以在创作时自由的发挥,选择,更改作品,即便到了后期阶段,也不再需要去暗房花时间冲洗,只要身边有台电脑,一切就是那样的轻松。数字化摄影技术的脚步一直在向前,从未停止,从市面上各式各样的单反相机到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人们对摄影的理解不再是那样的千篇一律,于是各种想法,各种尝试开始躁动着。数码摄影不仅真正的走进了百姓的生活,也默默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变化。

3 摄影技术对新闻摄影的影响

(一)人们对价值观理解的变化—-从崇高的英雄主义情结到自私的个人主义宣泄

在硝烟四起,战火连天的二战时期,恶劣的社会环境仍然阻止不了摄影师们拿起手中的相机,反而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伟大的战地摄影师,这正是人们的价值观所驱使。自古以来,无论发生何种性质的战争,人们内心中对于和平的渴望是亘古不变的,所以人们希望有维护和平的英雄人物存在,这种崇高无私的英雄主义情结致使人们不惜余力的去追求、去膜拜,以至于去奉献。世界著名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二十世纪初最杰出的战地记者之一,代表作品《共和国士兵之死》。他与布列松一起是“决定瞬间”的倡导者,正是因为他主张在新闻摄影中瞬间影像抓拍的重要性,所以在1954年5月25日的一次战争采访任务中他独自一人背着照相机奔赴战场,因为误入雷区而被炸身亡,年轻的卡帕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卡帕的牺牲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毫无疑问是绝对的英雄主义行为,对于摄影师卡帕来说,也是实现自我的价值的体现。他生前留下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的还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还不够近。后来这句话成为了世界战地记者的名言。

随着科技技术在飞速发展,摄影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从复杂的胶片相机到新兴的数码相机再到人们手中的智能手机,电子科技日新月异。现如今,“自拍”这种行为像飞来的黄蜂一般迅速席卷了整个地球。无论出国旅游还是自己在家中,只要手机在手,随时随地可自拍,聚会时拍,购物时拍,发微博,发朋友圈等等。人们只想着自我表现,宣泄,开始变得浮躁,开始变得迷茫,人们甚至已经忘记或者无所谓自己的价值,看似太平,繁华的世界背后其实是一片空虚,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空虚”。

(二)大众对于新闻心理关注层次的变化

人们获取新闻的兴趣往往跟人的心理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可以决定兴趣。智能手机的出现虽然使拍照、录像变得轻松、简单,但同时也降低了人们对事物审美能力和道德评判。如最近一段时间发生在北京的“三里屯优衣库事件”,一时间不雅视频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出乎意料的是当日这条新闻的点击量让人咋舌。大众的审美必然会影响网络和媒体,人们关注什么,新闻才会捕捉什么。纵观现在的新闻报道,各类的新闻都离不开“个人隐私” 问题。又有谁真正思考过,为什么“个人隐私”内容成了现在大众的普便偏好?为什么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新闻大家没有冲动感?答案就是智能手机。摄影原本可以是一个正义的化身,可以用来实现人的理想,追求自己的梦想,造就社会的价值。但是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它的意义就完全变了味道,可以用它来炫豪车、别墅,可以用它来拍艳照,紧接着此类新闻就在各种网络媒体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时间久了人们的思想也变得麻木了,趣味也降低了,这是在传播一种社会的负能量。

4 结语

摄影技术的革新对新闻领域具有导向作用,人们应该正确看待,低级、庸俗的东西要坚决的摒弃。利用摄影技术去发挥社会的正能量,传播正义。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过这样一段话:“宣传思想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我国网民有近六亿人,手机网民有四亿六千万,其中微博用户达三亿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基本都从网络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由此可见国家对于新闻媒体环境的关注程度和整改的决心。所以应把“十八大精神”融入到新闻工作的全过程中,关注民生,贴近实际,大力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树立精品意识,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力作。

参考文献

[1]李文方.世界摄影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2.

[2]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2014-06-03(06).

猜你喜欢
新闻摄影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从《忠诚与求实》的拍摄谈新闻摄影的突破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